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人不知而不愠

1·1(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抱怨、恼怒,不是一个君子吗?”

现在我们来看《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也就是整部书的开篇。我们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主语是什么?第二,“亦”怎么理解?为什么要用反问句?第三,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第四,为什么用这一章作为整部《论语》的开篇?

这一章的文字意思非常清晰,可是如果忽略了几个细节,那么在理解上就会差之千里。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主语是什么?

钱穆: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所以,主语是孔子自己,推及大家。

李零:这是在对学生们训话,主语是学生们。

南怀瑾、李泽厚和鲍鹏山都认为主语是“每个人”。除了钱穆认为这段话是孔子在说自己,其余人都认为主语是非特定的人,李零则认为是学生们。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其实根本不存在“有朋自远方来”和“人不知”的问题,所以这样的话是不太可能针对学生的。

这段话的主语应当是孔子自己。

之后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亦”怎么理解?为什么要用反问句?钱穆和南怀瑾、李零都没有翻译和解读。李泽厚解释为“是”,鲍鹏山释为“也”。

那么,这个“亦”字究竟应该怎么翻译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你发现这是反问句的时候,我相信你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三句一定是反驳,是辩解,并且是强烈的反驳和辩解。

“亦”在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也”,但是这个解释使得整句的语气看上去很软很怂;第二种则是表强调的语气助词,在句子中当成“正是”“就是”来解读,这样的话,整句的语气就很强烈、自信。

毫无疑问,“亦”的正解是“就是,正是”。

之后我们可以来解决第三个问题了:这段话的背景是什么?

首先,作为反问句,前面的问句是什么?是谁提出的问题?

从强烈反问的语气我们可以知道,前面的问句和提问的人是来者不善的。

提问题的可能是任何人,但是我给出一个最恰当的人选,这个人就是叔孙武叔。叔孙武叔是谁?三桓之一、叔孙家族的家长。叔孙家族与孔子的关系一向疏远,叔孙武叔对孔子也一向看不起,但是特别佩服子贡,《论语》中就有两处叔孙武叔在子贡面前贬低孔子,被子贡一通训斥的记载。

现在,我们来尝试还原现场。

当孔子给弟子上课的时候,叔孙武叔来砸场子了:“孔老师,你学了这么多知识,到头来还是个教书匠,你是不是很郁闷?周游列国这么多年,像只丧家犬一样,最后灰溜溜地回来,在鲁国也没有几个朋友,你是不是很失败?你的学说没人赏识,你的主张没有人认同,是不是说明你这个人人品很差?”

基本上,这就是前面的三句问话。

这话当然要反驳,于是孔子反问道:“我的学问虽然没什么使用的地方,可是我经常温习练习,不正是快乐?虽然我在鲁国没几个朋友,可是常有国际友人来看望我,不就是愉悦?虽然没什么人了解我认同我,可是我不生气不恼火不抱怨,难道不正是一个君子?”

现在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章放在了整部《论语》的开头?

钱穆: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李零:这样的编排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好像研究生入学,导师给他们训话,主要是讲学习的快乐。

李泽厚: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见此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作为论语首章,不亦宜乎。

南怀瑾和鲍鹏山没提这个问题。那么,这三句反问作为全书的开篇真的没有任何深意?绝对不是。

之所以用这三句话开篇,是因为这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是孔子一生的总结,也是孔子作为君子的证明。

为什么这样说?

从某个角度来看,孔子的反驳是苍白的,首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夏说了:学而优则仕。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仕,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拿来温习的。孔子满腹经纶而没有平台去发挥,只能不断地温习,不是很失败的事情吗?同样,孔子在鲁国很少朋友,只有卫国的朋友有时来看望,不是也很孤独吗?没有人认同你赏识你,不是说明你做人不成功吗?

所以,这段话就是孔子一生的写照:学而时习之(学问没有发挥的地方,只能自我欣赏);有朋自远方来(国内没什么朋友);人不知(不受赏识和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一生真是足够失败。可是,事情如果反过来看,就完全不同了。

“学而时习之”,可是依然很快乐;“有朋自远方来”,可是依然很快乐。前两句的意思是孔子即便不如意,也能自得其乐,这并不容易。

但是,最重要的是最后那一句。“人不知”,可是,不愠。不管生活怎样对待我,我不生气,不沮丧,不抱怨,我心甘情愿,情绪稳定,落子无悔。不错,我的一生很失败,可是我知道自己是对的,我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努力过。就算失败,我坦然接受,我相信历史总有一天会证明我的正确。

要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能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是个君子。什么是君子?就是具有贵族精神的人。

不抱怨,这就是孔子身上贵族精神的体现。

孔子的一生一直在反思,他也有困惑也有烦恼,不断反思的结果是他发现自己的主张与环境并不相容,可是他无法改变环境。那么,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忍受挫败?孔子选择了后者。

一生奋斗,归于失败,可是孔子不抱怨。这,正是孔子最伟大的地方。

因此,《论语》中给出的十八条贵族标准的第一条就是:不抱怨。

我们学习这一章的收获就是三个字:不抱怨。 yv5Sk2S6ocZgNg/W9zzCkfkKSoe84rdYCNYMe6/wlsdaUcubN4i3AqPYcmhREJC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