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规则与形式的关系

4·12(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孔子早年爱讲周礼,因此关于礼的论述是比较多的。这就是其中一章,内容比较简单。

先来看看大师们怎么说。

钱穆:礼乐之可贵,在其安上治民,移风而易俗。若不能于此,而惟玉帛钟鼓之是尚,则不得谓之礼乐。

南怀瑾:孔子动辄教人学礼乐,这个礼并不是普通的礼貌,所以我们强调说它就是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哲学。

李零:礼不是礼物,乐不是乐器。

李泽厚:礼乐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整套制度,在于内心感情。这是归礼于仁。

鲍鹏山:这是孔子在反对形式主义。

所有大师都知道这是孔子在反对形式主义,但是对于礼的解释并不相同,其中南怀瑾和李泽厚的说法值得拿出来说一说。

南怀瑾很少谈礼,多在说精神和哲学等虚无缥缈的东西,却不知道礼最大的属性是规则。

李泽厚“归礼于仁”的说法很有趣,因为礼是针对整体的,仁是针对个体的。那么要做到好的人际关系,就要遵从礼和义;一个人掌握好了礼和义,就能达成仁。所以,李厚泽的说法很有趣,有道理。

什么是礼?首先,是礼的规则;其次,是礼的精神,也就是义。

礼制、礼节、礼仪等,都是礼的规则,玉帛钟鼓仅仅是礼仪中的用具而已。

就如法治不仅是制服和法槌一样,礼当然也不仅仅是玉帛钟鼓。孔子强调对于周礼要从精神上执行,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东西。也就是说,要明白周礼的目的是规则,而所有的仪式也好,用品也好,都是为了体现规则的形式。

这一段,毫无疑问的是孔子在强调礼的规则,在强调礼的本质。

但是,这并不等于否定礼的形式和用具。尽管繁文缛节应该减省,并不等于形式和用具就不重要。因为形式和用具也是礼的组成部分,它能让人从内心对礼保持敬畏和警醒。

事实上,孔子对于礼的形式和用具还是非常重视的,只要能做到,都会做到。尤其在早期,孔子对于形式和用具很痴迷,这也是后来人们批评他喜欢繁文缛节的原因。不过到后期,孔子对于形式和用具的要求已经不是那么严格了,更注重内心对周礼的尊重了。 13gRkbdMpox6bmRhCkJB6cmQl4gHWZ/NrByvnMxMSLqxPbICfc6FXInGfzAFwD9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