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
礼让也要守规则

4·11(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

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有什么问题吗?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的话,难道是礼的问题吗?”

《论语》中的一些章节比较难以理解,历来的译文和解读大多也是稀里糊涂,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可又觉得莫名其妙。这一章就是如此。这一章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说大师们的解读都错了?第二,礼让是什么意思?

传统译文是:“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还说什么礼呢?”

大师们的译文和传统译文基本一致,我们来看看解读。

钱穆:若能以礼让来治国,那还有什么困难呢?若不能以礼让来治国,那又把礼怎么办呢?为国必有上下之分,但能以礼治,则上下各有敬,各能和,因亦能相让。自秦以下,多以尊君卑臣为礼,此章如礼何之叹,弥见深切。尊君卑臣,又岂礼让为国之义。

南怀瑾:古代的诸侯立国的大原则,是要谦让就位,最后又功成不居。孔子在这里感叹,能以礼让为国的人哪里有呢?不以礼让为国,用争夺来的,或用手段骗来的,那么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谈了。

李零:孔子认为,如果能以礼让治国,有什么难?如果不能以礼让来治国,还要礼干什么?礼包含了礼让,礼让不仅是道德,也是规则。

李泽厚:孔子说,如果能以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那会有什么问题?如果不能以礼制和谦让来治理国家,又要礼制干什么?

鲍鹏山: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还会有什么困难呢?若不能以礼让来治国,那一堆空头礼仪有什么用?

钱穆说到了秦以后没有礼让,李零说到了礼让也是规则,南怀瑾谈争夺权位,李泽厚和鲍鹏山将礼理解为礼制和礼仪。

问题出在哪里?第一句“能以礼让为国乎?”是一个疑问句,而所有大师们都当成了假设句。所以从一开始,大师们就错了。

“能以礼让为国乎?”的回答,应该是“能”或者“不能”。原句的回答是“何有?”,意思是“有什么问题吗?”或者“有什么困难吗?”,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强烈的肯定,意思就是“当然能”。“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解释为:“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的话,难道是礼的问题吗?”

孔子在最后一句要表达的是:如果你说礼让不能治理好国家,那不是礼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整句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以礼治国是绝对没问题的,如果你说有问题,那是你根本不想以礼治国。

解决了大问题,现在来解决小问题:什么是让?让就是不争。什么是礼让?就是在礼的基础上不争。

前面说过“礼义廉耻”,“让”不是礼的范畴,而是义的范畴,是义的一种。孔子所宣扬的是“以礼治国”,那么为什么这里要说“以礼让治国”呢?这很可能是在卫出公父子争位的时候说的,因此特地强调了“让”。

任何的让,都要以不破坏规则为前提。 cmMevBTl1OKprl37Z6C6wIIIKIptKLXsRatVII/87iZerxaAfPQ3r8LRN7VgSp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