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规则不到义来补

4·10(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当没有适用的礼来规定,也没有法令禁止的时候,就按照义的原则去做。”

以上是我的译文,传统译文是: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还是先来看看大师们怎么说。

钱穆: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只求合于义便从。

李零: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可以的,也没有不可以的,一切要看是不是合于义。

南怀瑾:“无适也”是说并不希望自己一定要发多大的财,做多大的官。“无莫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应该走哪一条路呢?“义之与比”,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不做,以义作对比。

李泽厚:君子对于天下各种事,既不存心敌视,也不倾心羡慕,只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

鲍鹏山:君子对于天下万事万物,没有一定要这样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这样做的,他只是努力追求合理恰当就行了。

南怀瑾讲到了仁义道德。按照大师们的说法,世界上的事情就没有一定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凭自己心中的“义”。所以,大师们的说法不太正确。

那么,正确的解答是什么呢?

我在第三篇“知耻”中曾经讲解过“礼义廉耻”的关系,在义的基础上制定了礼,人们按照礼来行事。

按照孔子的理论,凡是周礼支持的,都是一定要做的。凡是周礼反对的,一定是不能做的。但是,周礼并不能覆盖生活的全部,世界在变化,新的问题随时出现。于是问题来了,周礼没有覆盖到的地方,怎么办?因为礼是基于义的基础制定的,所以义的范畴远远大于礼。那么,当礼不能覆盖时,就要按照义的原则去做了。

为什么孔子不说“礼之与比”呢?因为礼的规定毕竟是有限的,是无法涵盖生活的每个层面的,很多时候,人们还是要靠“义”的原则去决定自己应该怎样做。

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在表达这个意思。

“无适也”意思就是没有适用的周礼,“无莫也”就是没有明令禁止的,“义之与比”就是比照义的原则。那么,“义”的原则又是什么呢?孔子从来没有说过,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孔子对于“仁”的定义中有很多适用于“义”,譬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等,总之,与人为善。 IRgDUkM2l/fW8RBm9/QF5q5IH6yyF5Gci6xmyAA0uAeII4RGMn92eD9W6tBt39B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