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中庸也是规则

4·7(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统治者的行为规范,是最完美的。老百姓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样的规范了。”

这一章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庸”出现。对这一章的理解,两千年来已经固化了。不过,我有自己的理解。这一章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中庸”怎么解释?第二,“德”怎么解释?第三,这一章究竟在批评什么人?

以上是我的译文,先来看看大师们的译文和解读。

钱穆: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极的了!但一般民众,少有此德也久了。

南怀瑾: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对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你说对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所以“中庸”便提到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最高的领导德业的人,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舍弃其不对的一面,那就对了。那才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李泽厚:中庸作为仁德,是最高的了,人们很久没拥有了。

鲍鹏山: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按照大师们的说法,中庸是一种道德或者仁德,老百姓早就失去了。问题是,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仁德?这本身就是稀里糊涂的概念。

所以,现在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庸”怎么解释?

钱穆:中庸,平常也。

南怀瑾:中庸是什么呢?讲孔子的中庸也是很难解说的,如仁字一样,有体有用,我现在不讲中庸的体,将来有机会研究《中庸》时再讲。

李零:“中”是恰如其分,“庸”是常。“中庸”中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

李泽厚:平常的行为,就是我的“实用理性”。

鲍鹏山:折中调和,不偏激。

大师们的解读看上去都不错,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没有说:标准。

什么是平常的行为?什么是折中调和不偏激?标准是什么?没有。没有标准,没有规则,大师们的解读就都毫无意义。

但是,李零说道:“中庸”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他抓住了要害。所以,中庸就是符合规则的行为。对于孔子而言,就是遵循周礼的行为。即便有所变通,也是不脱离周礼的规范的。

之后,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德”怎么解释?

其实我们之前说过,“德”的定义是以身作则。所以,“德”通常是专指统治者的。按照这样的解释,“中庸之为德也”就必须翻译成“中庸作为统治者的行为规范”。

于是,我们就可以解决第三个问题:这一章究竟是在批评什么人?

毫无疑问,整段话并不是在批评百姓,而是在批评统治者。“鲜”不是少有,而是少见。

这样的解读,与传统的解读恰好相反。但是,这样的解读与《论语》中孔子的主要言论是一致的,显然更加合理。

不过,并不能排除传统译法正确的可能性,这要取决于孔子这段话是在什么时期说的。如果这段话是在孔子中早期所说的,那么我的翻译应该是较为准确的。如果这段话是在孔子晚年所说的,此时孔子对“德”的定义扩大了,并且喜欢抱怨,那传统的译法就很可能是对的。 d/KmweBgkaR9PdT0GbgKB1f/FYKYjDiMO/+yRW3g6v9qZ3SZhDgaJQrG7gkrw+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