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守规则从上层开始

4·2(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用臣子,臣子怎样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用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

这一章的内容与上一章是承接的,只是对话的主角有变化。翻译历来无争议,我们还是来看看大师们的解读。

钱穆:礼虽有上下之分,然双方各有节限,同须遵守,君能以礼待臣,臣亦自能尽忠于君。

南怀瑾:鲁定公所问的,是领导术或领导的方法,而孔子答复他的,是领导的道德,撇开了鲁定公所问的方法。换言之,乃是在驳鲁定公。认为用方法和手段来领导都是错误的,所谓领导应该是以“德”领导人。孔子答复鲁定公的话中,意思是说,你不要谈领导术,一个领导人要求部下能尽忠,首先从自己衷心体谅部下的礼敬做起。礼包括很多,如仁慈、爱护等等,这也就是说上面对下面如果尽心,那么下面对上面也自然忠心。

李零:“礼”是外部约束,代表君的权力;“忠”是内心约束,代表臣的义务。对照上文,“事君以忠”也是礼。

鲍鹏山:礼在这里是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态度,礼贤下士,二是制度,以礼对待。忠是忠于职守,不是忠于君主。

大师们的解说中,钱穆虽然说得不全面,但是是对的。鲍鹏山说礼是一种制度,又说“忠是忠于职守,不是忠于君主”,这些都正确。

礼是规则,而不是道德。孔子回答的就是方法,而不是什么所谓道德。孔子是在回答鲁定公的问题,而不是在驳斥鲁定公。因此,南怀瑾的解读是不对的。

孔子与鲁定公的对话要晚于与齐景公的对话,但是依然属于孔子早期的思想,依然是强调周礼。

这段话的意思看上去与“君君臣臣”相同,实际上有些微妙的区别,因为这里有一个模糊的因果关系或者条件关系,也就是“如果国君对大臣以礼相待,大臣就应该忠于国君所给的职务”。孔子在齐国期间,受到管仲、晏婴思想的影响,赞同晏婴的“爱国不等于爱国君”的观点。

这里的“忠”是对事不对人的,忠的是自己从国君那里得到的工作,而不是国君。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就是“忠”。一旦自己不再担任该职务,“忠”也就随之解除。后世儒家以“无条件忠君”为核心价值理念,可是孔子不是这样,忠君是有条件的。只有统治阶级尊重老百姓,才能要求老百姓为他们卖命。“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反映出的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有人会说:你认为孔子的思想是“爱国不等于爱国君”,还有什么根据?

孔子特别敬重春秋时期的几个人物: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和鲁国的柳下惠。这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国不等于爱国君。柳下惠的故事我们后面会讲,这里先说说另外三个人。

管仲原本是辅佐公子纠的,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并没有为公子纠去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相国,孔子认为他是对的,这一点我们前面讲过了。

子产做大夫的时候,三任郑国国君被杀,子产没有去为国君而死。

最值得一说的是晏婴,晏婴担任大夫的时候,也有三任国君被杀,晏婴也没有为他们去死。到了齐景公登基之后,任命晏婴为相国。齐景公问晏婴会怎样帮助他治理国家,晏婴的回答是:“国君死,我不死。”就是您被杀了,我也不会为您去送命。

齐景公很生气,说我对你这么器重这么好,你为什么这样说呢?晏婴说:“如果你听我的,那你根本不会被杀死。如果你不听我的,你被杀死了,那不是活该吗? Zbu+GePaqgu2kgyYziEbmnfogzZkivEKPA+8Zl27nuwF2tsrtLc6gsBGXDNcd5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