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修行不以穷苦为耻

3·4(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道,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人类对于羞耻的理解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形成的。同样的事情,有的人感到羞耻,有的人以为自然。所以,孔子对于不同的学生,对他们所强调的羞耻是不同的,譬如这一章。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什么是道?第二,孔子在说谁?

译文都差不多,来看看大师们怎样解读。

钱穆:盖道关系天下后世之公,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全力以赴之?

南怀瑾:一个人如果真正立志于修道,这个“修道”不是出家当和尚、当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个“道”,也就是说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

李零:孔子提倡安贫乐道,和很多古代宗教一样,他也强调苦修苦行。人最怕的,其实还不是穷,而是人比人。人比人,气死人。谁能经受这种考验,才是真君子。

李泽厚:知识分子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粗衣淡饭为羞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去讨论。

鲍鹏山: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生活的艰苦必不可免。

总的来说,大师们普遍接受孔子的说法,认为要追求道就必须忍受苦难。

说说李零的解读。

首先,孔子并不强调苦修苦行,孔子只说不以穷苦为耻,并没有说以穷苦为乐或者以穷苦为追求,还是要以富贵为追求。

其次,李零所说的“人比人”这一段,非常接地气,可谓一针见血,比那些空泛的大道理更有教益。

现在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道?

按照《道德经》的定义,道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扩大一点说,就是天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看不见摸不着,可以探索但无法验证的玄之又玄的东西。

总之,道是身外物外的东西。

所以孔子的意思是,既然你要研究这些身外的东西,就不应该被物质生活所牵绊。否则,你就跳不出去。

其实,绝大多数宗教都是这么说的:受尽苦难,死后升入天堂。

那么,孔子为什么突然来这么一句呢?

我们来回顾孔子的一生,他的思想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最早他主要讲周礼,之后呢,重点讲德和仁,到了老年呢,开始讲道。

其实,有些人的一生就是会这样变化的,到了老年,追求心灵的平静,开始信宗教,开始讲道,大科学家牛顿的老年就去研究《圣经》了。所以,孔子这段话是在老年讲道的时候讲的,根本不是他的主流思想。这个时候的孔子思想,实际上更接近于道家。

随后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孔子在说谁?

首先,这个人应该是士;其次,还要志于道;再次,还要有机会抱怨生活困苦。

所以,只有一种人符合这些条件:跟随孔子研究《周易》的学生。

孔子在晚年开始研究《周易》,这个时候有资格有能力跟随孔子研究的应该是子夏这一辈以上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已经成年成家,如果做别的事或者在学校当老师,都有不错的收入。可是,跟随孔子研究《周易》,恐怕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很低,生活很苦。于是就有学生诉苦了。孔子就说:“吃不了这个苦,就别研究这个了。”

随孔子研究《周易》的学生应该本就不多,而且越来越少。最终继承了《周易》的商瞿应该是坚持到最后的,究竟他是忍受了困苦,还是家境本身很好?这就不得而知了。

孔子从来就不是提倡安贫乐道的,孔子自己就很富足,吃穿都很考究。

他曾经和子路有过一段对话,说子路穿着烂衣服与人谈论,却不感到羞耻,这很难得。但是,如果满足于此,那就没什么意思了。意思是说,现在穷没关系,总是穷那就不对了,你要争取富贵。事实上,孔子自己以及他对学生的要求都是这样的,穷不可怕,但是要去争取富贵。

3·5(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这一章比较简单,不做过多解读。这句话比较正式,应该是与子贡关系缓和之后说的。对子贡,孔子还说过类似的话。做不到就别说,说了就一定要做到。 kylaTwZB0PwrWakPFzU5Vc8QcO7hVriEXv5K1hbY0Pbm+drtBtflregNm4d7uUW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