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有耻和无耻

3·1(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去约束百姓,用刑法来惩戒百姓,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廉耻之心;统治者以身作则来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规范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守规矩了。”

知耻和不知耻的区别是巨大的,在这一章中,孔子就谈到了这一点。这一章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德”?第二,孔子的说法在现代来说正确吗?

这一章的翻译,大师们是一致的,除了关于“德”这个字。因此,我们略过翻译,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德”?钱穆:德者,在上者自己之人格与心地。南怀瑾和鲍鹏山:道德。李零:德,就是自律。李泽厚:德行。

我们知道,《论语》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德”。要解读《论语》,首先要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

按照钱穆的定义,“德”是统治者的修养。什么修养?不知道。按照李零的定义,“德”是自律。谁的自律?不知道。两人的定义合起来就是“统治者的自律”,那么,统治者的自律是干什么的?是给大家看的。

大家想想,孔子都对什么人说德?不是国君就是季孙,他们都是统治者。对他们说德的时候想要表达什么?就是告诉他们,你们想让百姓怎样做,你们首先要自己做到。所以,“德”的标准答案是:统治者以身作则。

之后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孔子的说法在现代来说正确吗?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把这一章的内容做一个讲解,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孔子在这一章里比较了两种统治方法,区别是这样的:前者是暴力的统治,告诉老百姓什么不许做,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老百姓只有恐惧,没有尊严,因此谈不上什么荣辱感,没有廉耻也不需要廉耻;后者在于统治者以身作则,老百姓跟着做的都是有面子的事情。再者礼和刑是不同的,礼是告诉你应该怎样做,而不是不能怎么做,因此谈不上威胁,然后人们觉得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很自然。所以,这种统治方法让人有自尊,人就有廉耻感,就会主动地遵守规矩。

这是孔子对鲁定公谈治国,这段话非常精辟,直抵要害。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样子,但是怎样实现呢?孔子缺乏好的办法。

在孔子的时代,由于战争等因素导致社会混乱、百姓贫困,因而礼崩乐坏,礼这个层面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但是知耻这个层面还有人在坚守。这个时候,最根本的办法是富民,让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之后逐渐恢复礼。

事实上,齐国一向就做得不错,百姓富足,社会稳定和谐。所以到了战国,其余国家纷纷变法的时候,齐国并没有效仿。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了。孔子想要说的其实就是一句话:用德用礼来治理国家比用法用刑要好。

来看看大师们怎么说(李泽厚没有评论)。

钱穆:此亦孔门通义,虽古今异时,此道无可违。

南怀瑾:不过,中国的政治,向来是道家、儒家、法家合用的。

李零:光讲以德治国,德必伪,国必亡。当然,古人说的以德治国,并不是真的以德治国。

鲍鹏山:一味地反对法治而过度地推崇德治,是他老人家政治思想中的一大缺陷。

其实,历史早已经证明了,哪怕是在孔子的时代之前,仅仅使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是绝对行不通的。这是人性的弱点所决定的。否定政和刑是不对的,否定德和礼同样是不对的。为什么不能二者结合呢?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两个纯粹的法治和德治的王朝,都在短时间内坍塌。纯粹的法治王朝是秦朝,而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就试图实现孔子所倡导的德治。其他的朝代所实行的都是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因此统治的时间都要长一点。但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又怎么可能是真法治?皇帝从来不以身作则,怎么可能是真德治?

那么,怎样做到法治与德治的有效结合呢?这不是《论语》所要讨论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荀子》,或者世界近代史。

在这里要讲的,是“无耻”和“有耻”的不同。“有耻”是礼的基础,也是礼治的体现。如果一个民族是知耻的,那么虽然需要法治,可是礼治的比重会更大,人们的自由度会更高,也会获得更多的自尊。 wJFO8IcfCTetdW+cJ8mmCUyPNeoK7vJu+wFhfaOWOX1j2UCUvv301jBNC9IwGo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