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无怨才能坦荡

1·11(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总是忧愁伤心。”

这是本篇的最后一章,所以选用了一句名言。这一章的背景不重要,或者说不需要背景。因为,越是名言就越是空洞,也就越是需要接地气的解读。这一章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做到孔子所说的话?

这一章的译文没有任何异议。大师们的解读几乎都一样,用词的区别可以忽略。

钱穆:君子乐天知命,俯仰无愧,其心坦然,荡荡宽大。小人心有私,又多欲,驰竞于荣利,耿耿于得丧,故常若有压迫,多忧惧。

南怀瑾:君子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

李零:君子于人无所不容,故襟怀坦荡;小人成天算计别人,故老是一肚子牢骚。

李泽厚:这是讲心理与为人的关系,并把心理、为人落在精神状态下,这是一种生活境界。

鲍鹏山:君子心底无私天地宽,小人心机太多世界窄。

大师们说得对吗?当然对。可是,大师们这样的解读,放在什么地方都行。什么都可以是境界,什么都可以是乐天知命,什么都可以是心底无私。

问题是这样的解说有什么价值吗?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坦荡荡,如何避免长戚戚。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南怀瑾的解说在这里是接地气的:

《学而》篇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一生没有人了解,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不尤人,这种修养很难。所以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像春风吹拂,清爽舒适;像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要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艰困的时候,都是很乐观的。但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

南怀瑾的说法虽然有些啰唆,不过还是比较清晰地表达了“要做到坦荡荡,首先要做到不抱怨”。

一个心胸坦荡的人,他一定是个不抱怨的人。当然,一个不抱怨的人,未必就心胸坦荡。

小人为什么常戚戚?就是因为他们喜欢抱怨,可是又无力改变现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所以表现出来一定是忧心忡忡的。

孔子为什么能够坦荡荡?因为他努力让自己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他努力让自己不发怒、不忧愁和不抱怨。他总是充满自信,乐观处世,总是能够用自己认定的价值观来看待人和事。

我们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孔子在齐国期间原本可以受到齐国国君的重用,却因为晏婴的反对而泡汤。可是,孔子依然对晏婴很敬佩,对晏婴的人品很尊重,并不会将个人恩怨掺进去。再譬如,孔子对季孙家的作为不满意,他并不会因为受到了季孙家的恩惠而曲意奉承,而是有什么想法直截了当地提出来,这反而得到季孙家的尊重。

那么,这一章告诉我们的就是:君子要坦荡,从不抱怨做起。一旦你不再抱怨,你的内心一定比从前要坦荡许多。 J+2/UAhLE6CKQTgUOFuG9FNKNnOQmjeAK9aaxBcfPnwM5AmqAdiI4bMwIiPL/K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