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工作中不要抱怨

这里要讲《论语》中的两章,都是关于冉雍的。这两章要理解到位,恐怕还是要首先了解对话的背景。这两章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对话的背景是什么?第二,“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以及冉雍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7(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译文】

孔子对仲弓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来看大师们怎样翻译。钱穆:先生评论仲弓说……(后同上)。南怀瑾和其他几位大师的翻译都同上。

对这段话的解读,钱穆和李泽厚认为是孔子不问出身只看德行,南怀瑾和鲍鹏山的解读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些都对,但都不是要点。

仲弓就是冉雍,善良诚实,孔子很喜欢他,赞赏他的德行。在孔子的学生中,冉雍和颜回都属于德行比较高的。

冉姓出于周朝王族,因此冉雍的出身应该是士,可是家里比较穷。有说他是孔子第一批学生冉耕的儿子,但是没有证据,他们恐怕不是父子,而是同族。

古人祭祀天地,多要选用专门饲养培育、品相优质的牛。犁牛就是耕地的牛,也就是普通牛,是不能用于祭祀的。可是,犁牛生下来的小牛如果是红毛靓角,这样漂亮,就可以用来祭祀了。这是孔子在勉励冉雍,说你虽然出身一般,可是自身素质好,不要担心自己的前途。总之吧,就是类似“天生我材必有用”之类的话,增强冉雍的自信,要他耐心等待不要抱怨。

为什么说不要抱怨?因为孔子的话是反问句,反映出冉雍在这个时候有些沉不住气了。

在孔子的学生中,冉雍出仕是比较晚的,孔子担心他会抱怨,因此这样安慰他鼓励他。

1·8(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不要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要抱怨。”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大师们的翻译基本与上述相同,来看解读(鲍鹏山没有解读)。

钱穆:此章重要在指示学者以求仁之工夫,克己复礼敬恕与无怨皆是。

南怀瑾:做到了于己于人都无怨尤,就是真正的“仁行”。

李零:孔子说的这些话都是讲恕道,恕道的关键是尊重别人。

李泽厚:“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译为,在国家工作中没有怨恨,在家族生活中没有怨恨。(解读与本章内容关系不大。)

我们一边介绍背景,一边解读这段话。

冉雍问“仁”,孔子回答的都是怎样做官。因此,这是冉雍担任季孙家的家宰前向老师请教。因为是做家臣,孔子所说的“在家无怨”自然就不是在自己的家族中,而是在季孙家。

作为季孙家的家宰,冉雍需要经常去见鲁国国君,那算是季孙家的上级。

孔子的回答,基本上可以这样总结:少说话,做事小心,不要抱怨。为什么孔子强调不要抱怨呢?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问到“仁”的时候,孔子都是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回答。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冉雍有抱怨的倾向。

在孔子的学生中,冉雍和颜回一样,都因为品行好受到孔子的赏识。既然品行这么好,为什么还会抱怨呢?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断。

冉雍品行好,但是能力一般,人比较古板教条,他和颜回、原宪等人一样有一定程度的道德洁癖。所以,他的抱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看不惯鲁国朝廷和季孙家不合周礼的行为,孔子很担心冉雍对此发出抱怨,因此要提前警告他。

在冉雍去季孙家做家宰之前,季孙家的家宰是冉有,为什么冉有不做了呢?以冉有的能力和性格来看,不大可能是犯错误被罢免,最大的可能是身体出了状况。冉雍担任了一段时间季孙家的家宰之后离职,冉有重新就任。

冉雍在季孙家的家宰位置上做得怎样呢?没有记载。很大的可能是冉雍本性难移,对看不惯的事情有一些抱怨,再加上能力不如冉有,因此没干多久就不得不辞职了。

解决了背景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以及冉雍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第一,无论是在自己工作的地方,还是出门办事,都不要抱怨。简单而言,工作中不要抱怨,即便不是因为自己的事情。

第二,即便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也不要抱怨。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并不等于就是不对的,可以礼貌地询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意见提一遍就行了,不要再提第二遍。

有些人有能力又肯干,却总得不到重用,为什么?回去想想,是不是常常抱怨?

所以,要想得到重用,就记住孔子的话:在单位别抱怨,出门办事别抱怨,不要认为自己是对的就抱怨。 7Ozdk9rp11jcwthZ80o+yFJRKgXOxbKJnMSnt4xKEjs61x+SbbRV/wSmSyQbX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