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多想办法少抱怨

1·5(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事啊!”一会儿又说:“声音铿铿的,真没劲,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算了呗。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蹚过去。”孔子说:“果然如此啊!(做个决定)是没有那么难啊。”

如果能够了解背景,进入情境,其实理解这一章并不困难。这一章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对话的背景是什么?第二,“果哉!末之难矣”是什么意思?

先来说说磬。这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把石片打孔,用绳子吊在空中来敲击。可以想见,这种乐器一定是很多片构成的,制作相当复杂,声音也未必好听。所以即便在春秋,也很少有人玩这个。

这一章,对前面部分的解析很清晰,也没有争议。唯一有争议的是最后的“果哉!末之难矣”。

钱穆:说得真干脆,我没话可说。

李零:你要说得这么绝,我就无话可说了。

南怀瑾:果然啊,人生最后的定论实在很难下啊。

李泽厚:真坚决啊,我可没话反驳他了。

鲍鹏山:他真是一位淡然忘怀世事的人,如果不能决然忘怀世事,要像他那样心静也很困难啊。

大师们的翻译算不算五花八门呢?再来看看大师们的解说。

钱穆:此荷蒉者果决于忘世,则亦无以难之。此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心存天下世道,与荷蒉者心事不同,异心不能同解,则复何说以难彼?

南怀瑾:“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话,是出自《诗经·卫风·雄雉》。“末之难矣”—我与古人的解释不同,就在这句话上。古人对“末”解释为“没有”,就是没什么困难的意思。我认为“末”是“最后”的意思。孔子说人生最后的定论实在很难下,我们做一辈子人,尤其断气的时候,自己这篇文章的末章最难下笔。无论大小事情,都是“末之难矣”。同时孔子这里也在讲乐理,最后的余音是很难处理。演奏停止了以后,乐音仍绕梁三日,使人回味无穷,这是很难的。

李零:此章说明,孔子说不患人不知,其实他还是非常在乎的。

鲍鹏山:此人以涉水为喻,说明,如果世道黑暗已深,不可救药,不妨听之任之,甚至同流合污。他暗示孔子与世同沉浮,冷眼看世界,不要不可为而为之。但是孔子看着天下生灵涂炭,人民苦难深重,他“末之难矣”,不能保持心灵平静。

李泽厚没有解说。我只想说两点。第一,“深则厉,浅则揭”是出于《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第二,《论语》不是《诗经》,孔子生活的时代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而且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在公共场合,因此没有必要搞什么隐喻暗示,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文字的本意、尊重背景,而不是随意联想。

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对话的背景是什么?我们可以进行推导。

孔子在卫国看不到前途,因此心情郁闷,下一步怎么办?是留还是走?于是,他通过击磬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内心郁闷的时候,击磬一定是有气无力,东一下西一下,难听得要命。背草筐的人按理也不是什么高人,不过还是有文化的人,并且知道孔子住在这里。他很容易就听出来孔子有心事,心不在焉。随后他猜到了孔子的心事,这个人很聪明。于是他接着说了“深则厉,浅则揭”,意思很清楚:遇上困难,想办法啊。遇上什么样的困难,就想什么样的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啊。世上没有过不去的河,光在这里敲这些破石头有什么用?

以孔子的性格,听到这句话,他脱口而出的一定是:哎呀,果然如此啊,(做个决定)是没有那么难啊!随后,孔子做出了离开卫国、周游列国的决定。

之后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果哉!末之难矣”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末”,通“未”,意思是没有。正确的译法就是:果然啊,没有那么难啊。

如果懂得背景,按字面意思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章了。背草筐的人实际上是给了一个积极的正能量的建议,告诉你只要想办法,一定能过河。孔子也恍然大悟:是啊,没那么难啊。

而大师们的解读将两人对立起来。

那么,这一章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我们知道,孔子是反对抱怨的,因此他遇上问题极力地让自己不去抱怨。可是,不抱怨不等于不郁闷。郁闷总要发泄,各人宣泄的方法不同,孔子是通过音乐,这也叫作幽怨,不说出来,但是能让人感受到。

这一次呢,背草筐的人说的这段话让孔子豁然开朗,从幽怨中走出来。

从此,孔子知道,幽怨也是抱怨的一种,要避免幽怨以及抱怨,最好的办法是去想办法。

正是在卫国,孔子才真正理解了“不抱怨”。

所以,这一章依然在讲不抱怨。 KAVKY8DbAG67IrHNX0oUmRs5GK+GRsu9uT2Yej39p5H5QXZ+Cj9HPKaghuxfUW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