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的进程似乎已经到达了一个拐点。2015年3月,当57个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及许多其他欧洲国家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全球实力的平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移。
在我们看来,这种转移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时代,南方国家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也表明随着中国深化南南合作与三边合作,中国的发展合作也从双边主义向多边主义发生重大转变。在试图改革目前存在的多边发展机构方面经历了许多挫折之后,中国在全球发展中承担起更为重要的领导者角色——建立新的多边金融机构来体现其发展理念、经验和隐性知识。建立在多年成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对其在全球发展中发挥积极影响颇具信心。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将近八年之后,尽管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已持续多年,经济复苏依旧乏力。主流经济学对国际发展的单一解释似乎并不能描述当今的多极化世界。一些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正在讨论工业化国家可能出现的“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 在全球萧条中,人们已对“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 丧失了信心,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向东看”来寻求发展理念和经验——什么方式有效,为什么,以及怎样做。
中国基于其几千年来未曾中断的文明及其近37年的经济成就,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愿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简称“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一带一路”聚焦于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发展和结构转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可被看作是它的两个融资机制。这个愿景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提出,并已在亚洲和亚洲之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赢取了民心。
“一带一路”背后的依据是什么?我们认为,首先,这一愿景不仅反映出来自于想要克服基础设施瓶颈和增强互联互通的那些国家的强烈需求,还反映出中国自己对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思路和经验。更早而非更晚地建设基础设施能够以更小的代价促进贸易(见第5章)。以建设瓶颈释放型的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反周期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推动总需求并在长期内促进生产力的增长。两次经济危机期间——1998年(亚洲)和2008—2009年(全球),中国采用了扩张性的货币、财政和投资政策来克服紧缩性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在多年抵制后,最终接受了林毅夫倡议的理念——在低利率环境中建设基础设施是一种反周期方式 ,甚至开始推荐这种方式(IMF,2014,Chapter 3)。
我们也相信“一带一路”具体表达了中国领导人对“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愿望,以及对提供全球公共物品、和平、安全及可持续性的承诺。自20世纪50年代起,当中国的人均收入仅为非洲的三分之一时,中国就一直在提供发展合作。这遵循了中国复兴的“仁、义”价值观体系,它具有多个层次的丰富含义。其中一层含义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层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价值观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所达成的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万隆原则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在中国过去60年间的对外援助政策中持续不断地得到了实施。就像最近所承诺的支持全球公共品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当代领导人将使这些价值观现代化并得到弘扬光大。正如Xu and Carey(2015b)所观察到的:“在当今全球发展融资的系统运作中,中国有其基本的利益和责任。”也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2月12日《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的采访中所说:“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与此类似,我们的观点是广阔的大洋有足够的空间让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平兴起,而中国的崛起对于世界的发展与和平都是建设性的。
在经济前沿上,促使我们写下这本书的原因如下:
·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当今占全球GDP的57%,而发达工业化国家只占不到43%(见图1.1)。
图1.1 发达以及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占比(2004、2015)
资料来源:IMF(2015)。
·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占到全球增长的大约五分之一。现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增长的三分之二并正在推动着全球经济。中国独自就占全球增长的30%以上。考虑到其经济规模,中国6.5%—7%的年增长率带来了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全球增长(见图1.2)。
图1.2 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1980—2015)
资料来源: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WEO)数据于2015年9月7日获取。GDP以不变价格增长,并按购买力平价(PPP)为权重计算。
·在过去的十年间,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国际发展融资、基础设施投资及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现,“近些年来,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关键的投资者和援助提供者”,并且“中国国内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往往就能拉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出口增长率上升0.6个百分点”(IMF,2013,p.5)。
·中国已成为非洲基础设施最大的投资者,占到融资总量的三分之一(Chen,2013;Baker and McKenzie,2015)。从2003年起,中国的银行已为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提供了约1320亿美元的资金(Brautigam and Gallagher,2014)。
·中国的外向FDI从20世纪90年代的几百万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1160亿美元和2015年的1280亿美元(商务部数据)。其中大量的投资都用于经济性基础设施和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