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创建中央集权制度 为发展经济文化而统一有关制度和文字 奠定疆域,初步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在最后消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当年(公元前221),就在政治制度方面,废除了自西周以来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分封诸侯的制度,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

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称“皇帝”,这是夏、商、西周三代所没有的。三代时,制度不严,西周以王为元首,徐、吴、楚等边远诸侯都自称王。到了战国中期以后,中原地区的诸侯相继称王。秦王嬴政消灭六国之后,举行廷议。他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大臣李斯等也说:“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于是君臣协议,秦王裁决,号曰“皇帝”。他还决定,自称“始皇帝”,皇位世袭,“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就是“秦始皇”一称的由来。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皇帝还握有军权,只有皇帝才能调动军队。皇帝制度的建立,消除了落后的宗法家长式的国王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中央集权性质。

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军事务。朝廷中的最高职位,为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分领庶政。如奉常 ,掌宗庙礼仪;郎中令 ,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 ,掌边疆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史 ,掌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九卿之外,还有列卿若干,因需要而设,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三公和九卿及列卿等,各有自己的府寺部属,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由皇帝裁决。

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原始,基本上脱胎于血缘家族,受宗法制度制约,是一种贵族种姓政治。在中央,无明确的组织机构,为国王办事的职事人员为“世卿世禄”,国事家事的界限不清,争权夺利严重,极易黑暗腐朽。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有效模式。

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就是郡、县两级制。秦始皇初并六国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郡设有三长:郡守为一郡之长,掌管政治、军事;郡尉专管军事;郡监,也就是监郡御史,专管监察。郡下设县若干,大县的主管称令,小县称长,兼管政治、军事;其下设丞,掌文书、刑法等事;尉掌军事。西周分封诸侯以管理地方,这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封国建藩制度,贵族们各占山头,互相兼并,战乱不已。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始皇为了消除国家统一的主要障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力推行土地私有制政策,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统一文字。为推行土地私有制政策,他曾于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实田” ,就是令全国人民向当地政府据实登记为自己占有的田地数量,按亩纳税,税(租)率为十税一。统一货币始于消灭六国的当年,废除六国旧币,以原秦币为基础,制定新的统一货币。新币分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重二十两)为名;铜钱为下币,外圆,中有方孔,面文有两字,曰“半两”,重亦半两。与统一货币同时,又下令统一度量衡,即废除六国的旧度量衡制度,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图1-1)。秦始皇下诏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在历代发现的为数众多的秦权和量器上,几乎都铸有或刻有这一诏书的全文。此事足可证明秦始皇对统一度量衡十分重视,而且有极大的决心。秦始皇还同时下令“车同轨”,轨宽六尺,便于在大路上运行。“车同轨”一语在两汉以后,已成为国家统一的同义语。

015-01

图1-1 两诏秦椭量,陕西礼泉县出土,外壁为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文,外底为秦二世元年诏文

统一文字,意义尤为重大。汉字本来是同源的,在商和西周时期的600年间,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可是至春秋和战国时期,由于经历了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分裂割据,各自为政,文字在各国自行发展变化,于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在秦灭六国之后,这种歧异不仅严重影响着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碍于国家的政事、税收,而且还是导致分裂割据的严重隐患。秦始皇命李斯等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也是一次重要的文字改革工作。这项工作是以原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的文字,制定了字形固定、笔画简省、书写比较方便的“小篆”(也叫做“秦篆”),作为规范化字体,推行于全国(图1-2)。这次统一文字为此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这样,中国古代的许多民族和周边不少邻国都使用汉字,或仿照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促进了东亚的文化交流。

015-01

图1-2 秦统一文字示意图

秦朝的狱吏程邈又根据民间已行用的新字体创造了隶书,隶书字体方正,笔画更加简省,书写方便,到西汉初年,已成为通行字体。

秦始皇灭六国后,继续开疆拓土,奠定边疆。当时,北方的匈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秦灭六国期间,匈奴南下,控制了河南之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秦始皇于灭六国后的第六年(公元前215),命将军蒙恬率士卒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在这里设置了三十四县,从中原迁来大量人口。蒙恬又北渡黄河,据守在今大青山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今鸭绿江,延袤万余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匈奴退回蒙古高原后,长城以南的形势稳定,社会经济、文化都获得发展,这与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万里长城有密切的关系。长城的修建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长城的存在,基本上制止了游牧民族无休止地南下掠夺,大大减少了南北民族间的互相杀伐、争斗。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在西汉开始的南北民族间定期的、有组织的“互市”贸易中,汉商或官府以巨量铁器、丝织品和其他农副产品,交换匈奴、乌桓、鲜卑等族的数以千万计的牛羊马匹及皮货等。这样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是在长城关口处友好、公平进行的,对南北民族的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不可否认,长城曾是民族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在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关系史上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秦对于南部边疆的经营在灭楚不久即开始了。战国时期,我国的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主要是越人聚居区。越人是一个古老民族,居住在今浙江和江西东部的为东瓯(东越);在今福建境内的为闽越;在今广东和广西东部、湖南南部的为南越;在今广西西部和云南东部的为雒越,或称西瓯、西瓯骆。这些越人统称“百越”。秦灭楚时,东瓯和闽越相继降秦,秦以今苏南和浙北为会稽郡(治吴,今江苏苏州),在今浙南和福建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建福州)。后来,继续向岭南推进,大约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占领了这一地区,并设置了桂林(治今广西桂平)、南海(治番禺,今广东广州)、象(治临尘,今广西崇左)三郡。秦为向岭南运粮运兵,在今广西兴安县的山上,开凿了一条连接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的运河,长约33公里,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灵渠 。灵渠截湘江水引入漓江,不仅有利于当地的农田灌溉和运输,由于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也很重视经营西南夷地区。他命将军常頞征调巴、蜀士卒,在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的崇山峻岭上,开凿了一条名为“五尺道”的通道,并在所控制的地区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这些经营对促进巴蜀地区和西南夷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起了重大作用。

秦朝的疆域在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所立琅琊台石刻上,有这样的说法:“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后又经秦始皇的数年经营,疆域更有扩大。在这个疆域之内不仅居住着华夏民族,即后来的汉族,还有巴人、蜀人、越人、蛮人和西南夷等众多的民族,秦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zPzFoQoqcfQW4KHyPbxFHq/sHqKjBs+Qys1uiAaFPpjcmGX+Hq5LZQJd50/+TP8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