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开发与民族融合

东晋偏安江南 宋、齐、梁、陈的更迭 江南的开发 十六国的兴亡与北魏“混一戎华” 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西晋灭亡时的年号为“永嘉”。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时,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羯人石勒在东郡击败晋军,杀王公以下十余万人。这些事件都使北方的官民十分恐慌,大量人口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彩图1 )。

东晋建立之前,南逃人中的有识之士主张北伐。如范阳遒(今河北涞水北)人祖逖上书司马睿(后为东晋元帝),要求北伐。他说:“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 可是司马睿只想安居江南,无意北伐。祖逖死于北伐途中,北伐亦中止。后来桓温数次北伐,曾灭成都的賨人所建汉国(原成国),还打到霸上(今陕西长安东),收复过洛阳,并建议还都洛阳。可是元帝和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想北还,所以每次北伐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382年,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次年,前秦皇帝苻坚以九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覆灭东晋。东晋以八万人在淝水击败秦军,保住了淮水以南及长江流域,从此在江南站住了脚。

淝水之战以后,东晋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多次以兵戎相见。后来长江中、上游地区为广州刺史桓玄控制,与朝廷对立;长江下游的江北地区也脱离朝廷而独立。朝廷控制的地区只有东南八郡 。此八郡是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集中的地区 ,也是东晋王朝的全部税收承担地。这里的农民遭受多种剥削,痛苦日益加重。此时司马元显掌朝政,强征农民当兵,“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 。于是399年爆发了以孙恩、卢循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历经十二年,几乎扫荡了东晋全境,给予东晋王朝和东南士族地主以沉重打击。至411年,起义失败。

东晋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将领是刘裕。他曾率军灭掉北方的南燕、后秦,后来在朝中掌权,还整顿吏治,进行过一些改革。420年,他废掉东晋的小皇帝,自登皇位,国号宋,史称“刘宋”。所谓“南朝”从此时开始。刘裕当了两年皇帝就死了。此后,他的子孙一再争夺帝位,互相残杀,内战连年不断。有一首民间歌谣曰:“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政治日益黑暗,横征暴敛加重,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中领军将军萧道成于479年废宋顺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南齐”或“萧齐”。萧齐仅存在了二十多年,换了七个皇帝,于502年为权臣萧衍篡位,国号梁,史称“萧梁”。萧衍在位48年,“民尽流离,邑皆荒毁……眚灾亟降,囹圄随满” 。此后七年间又换了三个皇帝,于557年,为将军陈霸先篡位,国号陈。陈朝时,江陵、襄阳以西已为西魏、北周所夺,江北已为北齐所占,江南的湘州、桂州、广州的刺史、郡守多拥兵割据,朝廷能控制的地区已很少了。至589年,隋军南下,陈后主被俘,隋朝再次统一中国。

东晋南朝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更迭频繁、内战不断、政治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的时代。可是在这二百七十多年中,南方的开发比较好,农业、手工业、商业都相当发展,海外贸易也比较发达。永嘉南渡及其后续来的中原人口,仅登录在册的约有七十万人,漂流不定、不着户籍的“浮浪人”尚未计在内。《晋书》卷六五《王导传》曰:“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见南迁者不在少数。南来人口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其中包括了铁农具的推广和水利的兴修等。沈约曰:“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方手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其中冶铁、青瓷、纺织、养蚕、造纸等技术都超过了北方。水上交通尤为发展,各地区的大小河流都有船只通航,城市与乡村亦有水运通连。海口有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等南通南洋、西洋,东通日本、朝鲜。

西晋灭亡以后,黄河南北广大地区成为战场,参与战斗的主要是进入中原的所谓“五胡”,建立的国家先后有一成(汉)、二赵、三秦、四燕、五凉、一夏,史称“五胡十六国”。五胡之外,参与斗争的还有賨人和汉人,十六国之外还有代、冉魏和西燕。各参与斗争的民族首领都是以暴力为手段以谋求存在和发展。但也有不少有作为的民族首领很重视改善民族关系,学习采用先进的汉文化。如羯人石勒,家贫,十多岁时曾被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奴隶,后来他建立赵国(史称后赵),自立为帝。他既依靠本民族的势力以自固;又重用汉族士人张宾为大执法,总管朝政,建立制度,并收揽其他汉族士人编成“君子营”,作为幕僚。他还在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设太学,选送将吏子弟受学。又下令各郡、国立学校,提倡尊孔读经。石勒虽未读书,但“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

前秦皇帝苻坚,氐族,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伯父苻健为帝时,拜他为龙骧将军。“性至孝,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要结英豪,以图纬世之宜。王猛、吕婆楼、强汪、梁平老等并有王佐之才,为其羽翼。” 苻生嗣帝位,昏虐无道,乱杀无辜。有说苻坚者曰:“今主上昏虐,天下离心。有德者昌,无德受殃,天之道也。神器业重,不可令他人取之,愿君王行汤、武之事,以顺天人之心。” 苻坚遂杀苻生,自即帝位。他任用家世寒微的汉人王猛为中书侍郎,参掌机要。王猛加强中央集权,限制、打击氐族贵族和汉族豪强不法分子,整顿吏治。氐族贵族许多人反对王猛,建有大功的氐豪樊世当众侮辱王猛,并扬言:“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苻坚得知后大怒曰:“必须杀此老氐,然后百僚可整。”苻坚果然处死樊世,还在朝廷上责骂、鞭挞攻击王猛的其他氐族贵族。后王猛为中书令、京兆尹,在数十天中,诛杀贵戚强豪二十余人。“于是百寮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苻坚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开荒,开放山林沼泽,任民樵采,兴修水利,发展交通运输,建起明堂,兴办学校,整齐风俗。于是“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

苻坚于357年登帝位,370年灭前燕,374年夺晋益州,376年灭前凉和代,至382年,控制西域。至此时,前秦的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这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在北部半个中国范围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第一次尝试。苻坚后为实现全国的大一统而南下伐晋,淝水一战大败,前秦从此又分崩离析。

前秦之后,鲜卑族拓跋部在北部中国的事业更获成功。该部曾在今内蒙古南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所灭。前秦瓦解后,拓跋珪(道武帝)复国,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国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后魏”“拓跋魏”或“元魏”。为改变本民族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拓跋珪大力发展农牧业经济,学习文化,培养人才。他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的政策,国势日强。又在平城设太学,置五经博士,有太学生一千余人。后来国子学、太学、郡学、乡学都有很大发展。其孙拓跋焘(太武帝)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于423年即位,连年开疆拓土,431年灭夏,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史称他“聪明雄断,威灵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其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 至此,在前秦之后50年,鲜卑族在北部半个中国建立起了又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太武帝死后二十年,北魏王朝进入了更有成就的时期,就是孝文帝拓跋宏改革的时期。孝文帝即位时(471)年仅五岁,改革的真正主持者是他的祖母、太武帝的儿媳冯太后。至太和十四年(490),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主。政治制度方面,首先整顿吏治,规范州、郡、县地方行政三级制,严格监察制度和考课制度,刺史、守、令(长)的任期以治绩优劣决定其时限或升迁。“始班俸禄”,统一由国家发放,严惩贪赃枉法。又废除以封建地主为主体的宗主都护制 ,在广大农村实行由官府管理的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这样的基层政权制度可将地主对农民的统治权集中到官府手中。在实行这一制度时,冯太后答复反对派曰:“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在经济制度方面,首先实行均田制。田归国家所有,按户按口分配。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对于奴婢和壮牛受田亦有规定。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任职高低,所给公田亦有规定。其次,又相应地制定了定额赋税制度,按户纳税,时称“户调制”。均田制和户调制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亦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太和十八年(494),北魏迁国都于洛阳,这对于统治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选择。迁都之后,孝文帝仍继续改革。此时改革的重点是“移风易俗”,改变鲜卑族内迁贵族和官僚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学习、接受汉文化。如“班赐冠服”,就是废除鲜卑式官服,改用汉式官服。称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规定在朝廷上禁用鲜卑语,使用汉语。还规定改鲜卑族原有姓氏为汉姓。所改汉姓以音近者为准。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为最高门第。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贺楼氏为楼氏,尉迟氏为尉氏等。还鼓励皇族和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孝文帝改革历时二十年,成就是巨大的。此改革是在当时北方各民族长期纷争的影响和推动下进行的,也是鲜卑拓跋部社会进步和北方各民族融合的需要。改革使北方的政治走向进步,社会趋于稳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社会经济、文化获得发展,为与南朝的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 彩图2 )。 cPozXEMJE5oVKSIv2hNir7HPjUQvk9gWCOewAkDqBpYvGH9OMCUAeDR1BAVbhI9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