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之文图对比及叙述规律分析

李彦锋

摘要 《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中的文图遵循着一定的叙述规律,平话人物在画面空间之中基本有相对稳定的位置,而不同的位置意味着不同的等级和角色。此外,平话人物的出现频次也体现出元代人们对于三国人物的情感和审美倾向。

关键词 三国志 全相平话 文图对比 叙事规律

三国故事在元代之前已广为流传,深得人们喜爱。隋代的水上杂戏就有“曹瞒浴谯水击水蛟”,“刘备乘马渡檀溪”的节目。唐代的“说话”也有三国故事。宋代的“说话”艺人中甚至出现了说三国故事的专家。此外,皮影戏、金院本也都有专演三国故事的节目。 元代虽然统治者禁止“演唱词话”,但三国故事依然盛行。元代杨维桢在《东维子文集·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中载有:

至正丙午春二月,予荡舟娭春,过濯渡。一姝淡妆素服,貌娴雅,呼长年舣棹,敛袵而前,称朱氏名桂英,家在钱唐,世为衣冠旧族,善记稗官小说、演史于三国五季。因延致舟中,为予说道君、艮岳及秦太师事,坐客倾耳耸,知其腹笥有文史,无烟花脂粉。予奇之曰:“使英遇思陵太平之朝,如张、宋、陈、陆、史辈,谈通典故,入登禁壶,岂久居瓦市间耶?曰忠曰孝,贯穿经史于稠人广众中,亦可以敦励薄俗,则吾徒号儒丈夫者,为不如已!”古称卢文进女为女学士,予于桂英亦云。

可以看出杭州“说话”伎艺人朱桂英“演史于三国五季”,其在“三国故事”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元代三国故事是演剧的常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剧本有21种: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高文秀《刘玄德独赴襄阳会》,郑德辉《虎牢关三战吕布》《醉思乡王粲登楼》,朱凯(无考)《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作者无考的剧本还有《诸葛亮博望烧屯》《锦云堂美女连环计》《关云长千里独行》《两军师隔江斗智》《曹操夜走陈仓路》《阳平关五马破曹》《走凤雏庞掠四郡》《周公瑾得志娶小乔》《张翼德大破杏林庄》《张翼德三出小沛》《张翼德单战吕布》《莽张飞大闹石榴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寿亭侯怒斩关平》等。现存元代的三国故事残曲有四种分别是王仲文的《诸葛亮军屯五丈原》、花李郎《相府院曹公勘吉平》、高文秀《周瑜谒鲁肃》及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

此外,还有既无传本也无残本,仅有存目的22种,以及故事发生在宋代,内容却是写诸葛亮和关羽捉妖的神化了的剧本4种。上述元代的三国故事剧本、曲本等共计51种。 由此足见,三国故事在元代流传之广泛。元时期的讲史平话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演剧艺术的影响:“杂剧影响平话,其实还可以从平话的插图得知,因为从插图看来,平话的人物服饰,显然是从杂剧中来的。平话正文中的阴文和杂剧的名称一致,并且成为人们熟知的故事名称,如三战吕布等。” 因此,《全相三国志平话》之“相”应当是表演之时舞台人物之“相”,其与说唱之“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 关于《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刊《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至治年间(1321—1323)福建建安虞氏刊刻。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各有23页,共有69页。每页的布局同其他平话一样,也是上图下文,每一幅图像均有标题,文则是每页20行,每行约20字。

《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叙述了从汉武帝刘秀赏春和司马仲相阴司断案的故事开始,到诸葛亮病逝于秋风五丈原以及刘渊灭晋的故事结束。《平话》以人们熟知的“三顾茅庐”故事图像作为封面,以增加平话刻本的吸引力。该封面图像与平话中的第34幅“三顾孔明”图像的构图相仿,只是封面上的人物分布更加的集中(图1),省去了刘关张三人的侍卫,并把孔明的面部侧向右边,左右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封面图像构成。

image22

图1 《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封面及正文首页

《三分事略》与《三国志平话》应该是不同名称的同一本书,就图像而言两书的“插图基本相同。插图位于上栏,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每半页都有一幅。从图中标题,以至人物、衬景来看,它们显然同出一源” 。如果将两者相比较,则《三分事略》比《三国志平话》缺少八页,分别是卷上的“张飞三出小沛”“张飞见曹操”“水浸下邳擒吕布”,卷中的“孔明班师入荆州”“吴夫人欲杀玄德”,以及卷下的“孔明斩马谡”“孔明百箭射张郃”“孔明出师”等八页 。在图像的造型及刻画方面,《三分事略》较为粗糙,《三国志平话》则更加细腻,人物及衬景等的刻画也更为考究。 因此,笔者将以较为完整的《三国志平话》为对象,分析文图关系。

该平话的图像包括封面在内一共71幅,其中封面和曹操斩陈宫、曹操勘吉平、关公袭车胄等4幅为半幅,其他为全幅。封面所刻画的故事为“三顾孔明”,画面上左侧孔明端坐,右侧柴门外大树下是刘、关、张三人。图像显示出该平话的主要故事及叙述倾向,孔明出山是整个蜀汉事业的转折点,因此该封面可以看作画家对于该平话的概括和提炼。“这幅图画作为封面,显示了平话插图设计制作者对于《三国志平话》故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于其主题的准确把握。” 该平话的别题“至治新刊”与其它四部平话相比较为特殊 ,其所标识的仅为时间而不涉及平话的主要故事情节。

《三国志平话》共有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共有汉帝赏春、天差仲相作阴君、仲相断阴间公事、孙学究得天书、黄巾叛、桃园结义(两幅同名画作,但画面描绘不同,见后)、张飞见黄巾、破黄巾、得胜班师、张飞杀太守、张飞鞭督邮、玄德作平原县丞、玄德平原德政及民、董卓弄权、三战吕布、王允献董卓貂蝉、吕布刺董卓、张飞捽袁襄、张飞出小沛、张飞见曹操、水浸下邳擒吕布、曹操斩陈宫等图像23幅。其中较具表现力或原型性的文图叙事有孙学究得天书、桃园结义、玄德作平原县丞、玄德平原德政及民等。

《三国志平话》的中卷图像有汉献帝宣玄德关张、曹操勘吉平、关公袭车胄、赵云见玄德、关公刺颜良、曹公赠云长袍、云长千里独行、关公斩蔡阳、古城聚义、先主跳檀溪、三顾孔明、孔明下山、玄德哭荆王墓、赵云抱太子、张飞拒桥退卒、孔明杀曹使、鲁肃引孔明说周瑜、黄盖诈降蒋干、赤壁鏖兵、玄德黄鹤楼私遁、曹璋射周瑜、孔明班师入荆州、吴夫人欲杀玄德、吴夫人回面等24幅,其中云长千里独行、古城聚义、先主跳檀溪、三顾孔明、孔明下山、张飞拒桥退卒、黄盖诈降蒋干、赤壁鏖兵等多具原型性质,相应的图像刻画也较具代表性。

《三国志平话》下卷共有庞统谒玄德、张飞刺蒋雄、孔明引众现玄德、曹操杀马滕、马超败曹公、玄德符江会刘璋、落城庞统中箭、孔明说降张益、封五虎将、关公单刀会、黄忠斩夏侯渊、张飞捉于昶、关公斩庞德佐、关公水渰于禁军、先主托孔明佐太子、刘禅即位、孔明七纵七擒、孔明木牛流马、孔明斩马谡、孔明百箭射张郃、孔明出师、秋风五丈原、将星坠孔明营等图像23幅,其中庞统谒玄德、封五虎将、关公单刀会、孔明七纵七擒等文图表现力较强。

由于该平话图像数量较多,很难在有限的篇幅内对其中的图文逐一对照分析,因此,本文拟选取原型性叙事为主要分析对象。另外,对于较具代表性的平话图像也作分析。

二 平话图文叙述对比

《三国志平话》图文具有原型性并在民间流传广泛的主要故事叙述有“孙学究得天书”“桃园结义”“云长千里独行”“三顾孔明”“孔明下山”等。这些故事大多在后世民间不仅有口传流布,也有相应的木版年画与之相应,因此较具代表性。

1. 孙学究得天书

文本的叙述顺序本为孙大公庄的大公生二子,长子为农,次子读书,即孙学究。因为忽患疾,发脱落遍身脓血,妻子家人嫌之,而纵身跳入地穴。学究跳入洞穴之后,其家人赶来找寻。画面描绘的就是跳入地穴之后的情景。图像右侧为学究的父兄和妻子三人以及一条狗,山边放着学究的鞋子和拐杖,表示学究已经跳进地穴。画面正中的山顶天立地,将学究与正在寻觅的家人完全隔绝开来。画面的左侧乃是学究坐在石板上,喜气盈腮,正侧身看天书。

这里的图像构成再次展现了舞台演剧之“相”的特征。文本的叙述曰:“学究寻思,不如寻个死处。取那常拄的病拐,脚跌脓血之鞋,离庵正北约数十步,见地穴,放下病拐,脱下鞋,望着地穴便跳。”以及“直上见一点儿青天。”这都表明了,学究是跳下有深度的地穴中,按照通常的图像表现方法,将纵深的地穴画出并无困难,但是版画家却将纵向的空间转变成了横向的空间(图2)。

image23

图2 《孙学究得天书》

这样的构图不就是舞台表演的呈现!中国戏曲的舞台上,一两个人就是千军万马,演员跑个圆场,就是走遍了海角天涯,还有一声慢板就意味着五更天等等。图像将洞穴与地面的垂直高度转变成了左右平面上的距离,不就是舞台表演的连续性之“相”吗?“根据原文,学究应在地穴之中,而作者在处理上,却使读者既可以看到学究坐于洞门石席上的动态,又可感到他的家属在洞外寻找他的情况,这种类似舞台演出般的表现,与当时杂剧的流行不无关系。” 此情节的文本叙述为:

约离地穴有一山庄,乃是孙太公庄。太公生二子:长子为农;次子读书,将为孙学究。忽患癞疾,有发皆落,遍身脓血不止,熏触父母。以此,于庄后百十步,盖一茅庵独居。妻子每日送饭。当日早辰,有妻子送饭。时春三月间,到于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学究叹曰:“妻子活时同室,死后同椁,妻儿生自嫌我,何况他人!我活得一日,待如何?”道罢,妻子去讫。学究寻思,不如寻个死处。取那常拄的病拐,脚跌脓血之鞋,离庵正北约数十步,见地穴,放下病拐,脱下鞋,望着地穴便跳。穴中便似有人托着,倒于地下,昏迷不省。多时忽醒,开目望,直上见一点儿青天。学究道:“当时待觅个死来,谁知不死。”移时黑暗,却见正北有明处,遂往明处行约十余步,见白玉拄杖一条,用手去拿,却是一门缝,用肩推开洞门,如同白日相似。见一石席,坐气歇多时,身困,卧于石席上睡着。忽然舒身,脚蹬软忽一块。学究惊起。见甚来?不争学究到此处,单注着汉家四百年天下合休也!学究见一条巨蟒,呆粗细做一块,约高三尺。即时,巨蟒走入洞去。学究随蟒入洞,不见其蟒,却见一石匣。学究用手揭起匣盖,见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不用神农八般八草,也不修合炮炼;也不为丸散,也不用引子送下,每一面上有治法,诸般症候,咒水一盏,吃了便可。看到风疾处,元来此法便是医学究病疾名方。学究见了,喜气盈腮,收得天书,便出洞门石席上坐。

话分两说。学究妻子又来送饭,不见学究,回来告与公公得知,即时将引长子等去寻。行至地穴边,见病拐一条,脓血之鞋,父母兄长妻子,皆绕地穴悲哭多时,却听得地穴内有人叫唤。

2. 桃园结义

“桃园结义”的故事不见于正史,乃是宋元以来民间艺人的虚构故事。 《三国志》关羽本传曰:“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在曹营时,曾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本传云:“(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史书中的这一记载,经过民间文艺的铺张渲染,最终演变成“桃园结义”的故事。元代平话中的“桃园结义”应是最早出现的刘关张结义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与平话之中的基本相似。桃园结义在该平话的叙述中仅有数行文字,但是却有两幅同名图像,版刻艺术家再一次将时间拉长,不吝笔墨用二幅图像作以刻画,可见“结义”在三国故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映现了民间艺术家对于“结义”故事的喜好。文本中叙述与桃园结义(一)对应位置的文字为:

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传》,观乱臣贼子传,便生怒恶。因本县官员贪财好贿,酷害黎民,将县令杀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

不因躲难身漂泊,怎遇分金重义知。

却说有一人,姓张名飞,字益德,乃燕邦涿郡范阳人也。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家豪大富。因在门首闲立,见关公街前过,生得状貌非俗,衣服褴褛,非是本处人。纵步向前,见关公施礼。关公还礼。飞问曰:“君子何往?甚州人氏?”关公见飞问,观飞貌亦非凡,言曰:“念某河东解州人氏。因本县官虐民不公,吾杀之,不敢乡中住,故来此处避难。”飞见关公话毕,乃大丈夫之志,遂邀关公于酒肆中。飞叫量酒:“将二百钱酒来!”主人应声而至。关公见飞非草次之人,说话言谈便气和。酒尽,关公欲待还杯,乃身边无钱,有艰难之意。飞曰:“岂有是理!”再叫主人将酒来。二人把盏相劝,言语相投,有如契旧。正是:龙虎相逢日,君臣庆会时。

说起一人,姓刘名备,字玄德,涿郡范阳县人氏,乃汉景帝十七代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生得龙准凤目,禹背汤肩,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好结英豪。少孤,与母织席编履为生。舍东南角篱上,有一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重重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必出贵人。玄德少时,

与家中诸小儿戏于树下,“吾为天子,此长朝殿也。”其叔父刘德然见玄德发此语,曰:“汝勿语戏吾门。”德然父元起。起妻曰:“他自一家,赶离门户。”元起曰:“吾家中有此儿,非常人也。汝勿发此语。”年十五,母使行学,事故九江太守卢植处学业。德公不甚乐读书,好犬马,美衣服,爱音乐。当日,因贩履于市卖讫,也来酒店中买酒吃。关,张二人见德公生得状貌非俗,有千般说不尽底福气。关公遂进酒于德公。公见二人状貌亦非凡,喜甚,也不推辞,接盏便饮。饮罢,张飞把盏,德公又接饮罢,飞邀德公同坐,三杯酒罢,三人同宿昔交便气合。有张飞言曰:“此处不是咱坐处,二公不弃,就蔽宅聊饮一杯。”二公见飞言,便随飞到宅中。后有一桃园,园内有一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为次,飞最小。以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

上文平话直接与“结义”有关的叙述仅有百余字,对应的两幅图像将这一细节作了放大。第一幅“桃园结义”(图3)主要是“置酒欢饮”,图像刻画了刘关张在鼓乐的伴奏下举杯畅饮,画面的右侧四人为鼓乐手,左侧正中为刘备,关公和张飞分坐两侧,两名侍者手捧兵器站在张飞身后。第二幅“桃园结义”(图4)主要是“祭天立誓”,图像右边为云雾环绕的刘关张三人站立的几案前,左侧是一屠夫和乌牛、白马,屠夫正欲为刘关张的结义而挥刀杀白马、乌牛祭祀天地。作者将文字叙述的时间用图像作如此的拉伸和放大在整个平话中是十分罕见的,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结义”有着较为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b3

图3 《桃园结义》 之一

b4

图4 《桃园结义》 之二

3. 云长千里独行

“千里独行”是民间文学中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之一。平话之中千里独行的关羽有异于元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的关羽形象。元杂剧中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并未直接告诉二嫂,而是佯装醉酒,并“将这条凳椅卓(桌)都打碎了,幔帐纱橱都扯掉了”,以致二嫂下跪后,关羽才说出实情——“我故意推醉,我特来报与嫂嫂知道。” 而开始护送嫂嫂千里独行。

平话中省去了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中的情节,关羽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即告诉嫂嫂千里独行去寻刘备,这更符合民间审美中关羽的忠义形象。从平话图像中可以看到关羽的忠义和对嫂嫂恪守孝悌之礼。图像中关公骑马执刀在前,并与车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甚是关心,默然无语地回头看望坐在马车上正在热聊的甘、糜二夫人及站在车前的阿斗。在车后有两名侍从执枪紧紧跟随。图像的左侧有一石碑,上刻“五里”,但是前方并无城池名字,显然这只是千里路程中众多“五里”界碑中的其中一个而已。图像中车的形象似乎也只是演出的道具,耸起的椭圆形车轮透出其装饰性的造型(图5)。 文本叙述为:

b5

图5 《云长千里独行》

当日天晚,去二嫂宅内,见二嫂灵前烧香奠酒啼哭,关公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甘、糜曰:“叔叔醉也?”关公曰:“听得哥哥在冀王袁绍处。见有嫂嫂收拾行装,来日辞曹丞相往袁绍处。”关公却归本宅。

至来日,关公去辞曹丞相。至相府门前,挂着“酉”字牌。关公却归本宅。至第二日再去,相府门前又挂着“酉”字牌。关公却归本宅。第三日再去,相府门前又挂“酉”字牌。关公怒曰:“丞相故不放参。”复还本宅,将累赐底金银,尽数封监,并印符文,付与十个美人;又令人收拾军程鞍马,请二嫂上车,出长安,西北进发。……却说关公与二嫂,往南而进太行山,投荆州去。唯关公独自将领甘、糜二夫人过千山万水。

4. 三顾孔明、孔明下山

“三顾孔明”的故事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寻贤纳士典故。最早载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平话中的叙述发挥了民间说唱艺人的想象,叙述的十分详细。图像中的人物按照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两组。最右边的两人为一组,在此画家以“两人”表千军。其中一人目向刘、关、张,以此表示为刘所引众军,一人向后看去,表明其后仍有其他军士在等待。左侧的茅庐和中间的刘、关、张三人为一组,小童将坐在茅屋中看书的孔明与柴扉外等待中的刘、关、张三人联系起来,小童站在开启的柴门旁边以手势“传递”给刘、关、张三人关于孔明在否的信息。刘、关、张三人抄手相顾站立,表明已经等候多时(图6)。文本叙述为:

b6

图6 《三顾孔明》

无数日,兄弟三人前往南阳卧龙冈去请诸葛。有诗曰:

一言可以扶家国,

几句良言立大邦。
直北遥观金凤尾,

向南宜视伏龙冈。

话说中平十三年春三月,皇叔引三千军,同二弟兄直至南阳邓州武荡山卧龙冈庵前下马,等候庵中人出来。却说诸葛先生,庵中按膝而坐,面如傅粉,唇似涂朱,年未三旬,每日看书。有道童告曰:“庵前有三千军,为首者言是新野太守汉皇叔刘备。”先生不语,叫道童附耳低言,说与道童。道童出庵,对皇叔言:“俺师父从昨日去江下,有八俊饮会去也。”皇叔不言,自思不得见此人。便令人磨得墨浓,于西墙上写诗一首。……太守复回新野。至八月,玄德又赴茅庐谒诸葛。庵前下马,令人敲门。卧龙又使道童出,言:“俺师父去游山玩水未回。”先主曰:“我思子房逃走,圯桥遇黄石公,三四番进履,得三卷天书。”又思徐庶言,伏龙胜他万倍,天下如臂使指。皇叔带酒闷闷,又于西墙题诗一首。……皇叔与众官上马,却还新野。张飞高叫言:“哥哥错矣!记得虎[牢]关并三出小沛,俺兄关公刺颜良,追文丑,斩蔡阳,袭车冑,当时也无先生来。我与一百斤大刀,却与那先生论么!”皇叔不答。

却说诸葛自言:“我乃何人,使太守几回来谒?我观皇叔是帝王之相,两耳垂肩,手垂过膝,又看西墙上写诗,有志之辈。”先生日日常思,前复两遍。今正虑间,道童报曰:“皇叔又来也。”……

话说先主一年四季三往茅庐谒卧龙,不得相见。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司马仲达曾道:“来不可□,□不可守,困不可围,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今被徐庶举荐,先主志心不二,复至茅庐。先主并关、张二弟,引众军于庵前下马,亦不敢唤问。须臾,一道童至,先主问曰:“师父有无?”道童曰:“师父正看文书。”先主并关、张直入道院,至茅庐前施礼。诸葛贪顾其书。张飞怒曰:“我兄是汉朝十七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今折腰茅庵之前,故慢我兄。”云长振威而喝之。诸葛举目视之,出庵相见。

上引原平话文本中并无所谓的“下山”,几乎全部是下山之前的诸多细节:孔明坐于庵中的神态、皇叔与张飞的对话、孔明的自言自语等。但是图像却描绘的一行人下山的场景(图7)。图像对于文本中所叙述情节“结果”的展示。“孔明下山”是平话中谋士圣贤出场的惯常仪式。“孔明下山”与其他几部平话中的“下山”一样,虽然文本叙述一笔带过,但是图像作者却用心刻意描绘。“孔明下山”图像人物的行进方向为由左而右,描绘了孔明在刘、关、张三人的簇拥及兵士的尾随之下缓缓而行的情景。山后露出一角的旗帜暗示了众军尾随于后。文本中并无关于孔明出山的详细叙述,仅有“诸葛出茅庐,年方二十九岁。诸葛出庵前往新野,每日筵会”。作者之所以对此进行描绘,足见在元时期三国故事中的孔明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重要人物。这与元代的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斗智英雄是适应当时人民斗争需要的产物。虽然元蒙统治者的铁蹄踏遍了全中国,但是汉族人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江南盗贼凡四百余处’(《元史·世祖本纪》),斗争此起彼伏,没有停息过” 。同时孔明的出场“标志着全书情节从斗勇发展到斗智的新阶段” 。此后,在平话中关于孔明的图像出现频率也非常高。

b7

图7 《孔明下山》

三、图文叙述规律分析

《三国志平话》在五部平话之中是文图最多的一部平话,共有71幅文图画面。在三国志全相平话中,图像也基本遵循固定的叙事规律,不同角色的人物在画面空间之中基本有相对稳定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寓意。不同人物的出现频次也体现出元代时期人们对于三国人物的审美倾向。《三国志平话》中的人物位置统计如下表:

071
072
073
074

上表中的71幅图像,其中图像之中出现孔明的有18幅,占图像总数的25.4%,刘、关、张在图像中共同出现的画面有10幅,占图像总数的14.1%。刘备在22幅图像中出现,占总图像比例的31%。关羽在图像中出现17次,占总数的约24%。张飞曾在21幅图像之中出现,占图像总数的约30%。曹操在图像之中共出现6次,约占总数的8.5%。孙权在图像中仅出现一次,即在“孔明杀曹使”中出现一次,所占比例仅为1.4%。也就是说,在图像中出现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刘备、张飞、孔明、关公、曹操、孙权。由此可见,并非是君王的张飞这一莽汉形象似乎最受欢迎,在当时人们的审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反,关公在图像之中出现的频次并不是很高。曹操虽然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但是其在图像之中仅仅出现了6次,这也显示了元代民间审美对于曹操的好恶倾向。孙权在图像中仅出现一次,可见当时人们对“孙权政权”并不十分“热衷”。在平话里“吴蜀的联盟,始终是互相猜疑和互相斗争的,东吴先设计在黄鹤楼擒刘备,后设计让孙夫人杀害刘备,以便占领荆州并延伸至西川,均被挫败。……东吴在关羽北征曹操时,用暗计袭击荆州,俘虏了关羽。东吴俘虏关羽不像曹操那样有大量,能够容贤用贤,而是立刻杀害了关羽。这给刘备集团造成巨大的损失,并因此引起张飞之死,导致彝陵之战,乃至于刘备之死。蜀汉集团的精锐几乎全部丧失在与东吴的战争上。从平话故事内在的逻辑和道理来讲,站在蜀汉集团的利益上,曹操集团的确没有孙权集团可恨。”

除却封面无标题之外,每幅图像均有标题,在70个标题之中,出现孔明的标题有13个,占标题总数的18.3%。刘备在标题中出现12次(包含2次为“先主”),占标题总数的17%。张飞在标题中出现9次,占总数的约13%。关公在标题中出现7次,占总数的10%。曹操在标题之中出现6次,占总数的约8.6%。平话的标题多为故事的口语化的概括,从标题所占比例的高低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孔明、刘备、张飞、关羽。孔明的故事居于核心位置。平话的后半部分几乎全是以诸葛亮为核心而展开的,这与民间的审美相关。关于诸葛亮的形象,“《平话》所写的军师诸葛亮没有士大夫似的温文尔雅,却具有火热般的性格。他作为‘人也’的军师,在斗争中表现粗豪、刚强而果敢,甚至有时还带有急躁的情绪和鲁莽的行动。这是《平话》不同于其他诸葛亮形象的一个显著特点” 。如《平话》描写诸葛亮:“军师与蛮军对阵。军师出喝三声,南阵上蛮王下马。无五日,对阵,蛮王令人打出虎豹来。诸葛喝一声,绝倒(蛮军)千人。”诸葛亮在战争中吆喝倒下敌军千人,这样的故事在其他三国故事中是不曾发现闻所未闻的。想象一下在平话艺人演说之时的情景,说到这一幕时,是何其淋漓和痛快!不仅如此,在《平话》中诸葛亮还是使刀弄剑的练武之人。如在《平话》中诸葛亮在联吴之时,就曾“动武”:“唬(得)诸葛大惊:倘若(东吴)不起军,夏口主公(刘备)休矣!言尽,结袍挽衣,提剑就阶,杀了(曹操)来使。”诸葛亮提剑杀人的形象,亦是后来的三国故事中再也不曾出现的。诸葛亮的形象在元代或许处于定型的过渡期,亦或许是其被元人寄托了太多的期盼而“文智武术”双全。诸葛亮这一角色在平话中举足轻重,尤其是下卷部分,几乎是成了“诸葛亮传”,无怪乎,孔明一逝,故事便止。

平话图像涉及蜀汉的数量远远多于涉及汉帝、曹操及其他图像。蜀汉故事图像有59幅之多,占总数的83.1%。汉帝、曹操及其他故事图像共12幅,占总数的16.9%。这也表明了元代三国故事拥护蜀汉政权的思想倾向非常鲜明。在平话的叙述节奏方面蜀国灭亡之后,叙述的步调突然加快,诸葛亮去世后的三国归晋过程仅仅用了约800字,且还叙述了刘备之外孙建立后汉的过程。似乎反映出作者对于蜀国之后的故事毫无兴趣。

此外,在图像中人物的空间位置安排方面也有规律可循。如果将画面之中的人物等级、主次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主要的、等级相对较高的一方一般居于右侧,在71幅图像之中,主要或等级较高的一方居右侧的有45幅之多,占图像总数的63.4%,如果除去中心布局的运动方向不明确的构图形式,以及仅绘画单一一方的图像(如“关公水渰于禁军”画面仅有于禁军一方形象刻画,而无关公的造型形象出现)这个比例会更高。在图像人物运动方向层面,如果是战争场面的描绘,则从右至左一般为胜利场面的描绘,失败的一方多朝向左侧奔逃。

总之,在三国平话的图像对文本的“翻译”之中,图像作者基本遵循一定的绘画规律以对应文本的语言叙事。在图像的描绘之中,接受者能够感受到图像作者较为明显的认知和情感倾向。

作者简介:

李彦锋,河南平顶山人,美术学博士,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与创作。 4nPnjbhRvY1Uc+uCW2PnZ+ZK6U0QM0Sy0pWvpY3HeqMZzh4OMBrYJEOAguK6c+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