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实训二
室外人物、景物照相

一、实训目的

通过对不同题材人物、景物的拍摄,提升学生对照相基础常识的理解。深入理解镜头光学特性、熟悉影响景深的因素和掌握画面构图基本规律,能够熟练应用各种照相技术,准确地表现被摄人物、景物的形体特征及其主次关系,达到反映客体、表达主题的目的。

二、实训基础知识

(一)景深

1.景深形成的原理

景深是指被拍景物形成清晰影像的纵长深度。相机镜头成像,并不是物点只能在像点的焦平面上结像清晰,而是某一定物距前后相当长一段距离范围内的景物,都能在同一焦平面上结成清晰的像。这一清晰像的景物的纵长深度叫景深。

从物点到最近清晰点的深度叫前景深,从物点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叫后景深,前后景深相加,也就是从最近清晰点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叫全景深。一般在拍摄时主体的前后景物清晰的距离越长就是景深越长,反之,清晰的距离越短就是景深越短。

2.影响景深的因素

(1)光圈的大小。光圈对景深的影响是:在镜头的焦距和拍照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光圈越小,景深越长;反之,光圈越大,景深越短。

(2)焦距的长短。焦距对景深的影响是:在光圈数值和拍照距离相同情况下,焦距越长,景深越短;反之,焦距越短,景深越长。

(3)拍照的距离。拍照距离对景深的影响是:在镜头的焦距和光圈数值不变的情况下,拍照距离越近,景深越短;反之,拍照距离越远,景深越长。

(二)取景构图的基础知识

取景构图就是将被拍对象有机地安排在画面之中,通过合理的组合和适宜的布局,使所拍照的内容主次分明,中心突出,赏心悦目,从而起到表现拍照主体、突出主题的作用。

1.画面的基本结构

画面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空白。如何正确地安排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正确地选择、利用前景、背景等,使所拍摄的人物、景物更加和谐统一,是摄影构图的重要内容之一。

(1)主体

主体是摄影画面中最主要的表现对象,是画面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画面表现内容的主要体现者,也是画面结构的中心。取景构图时要有明确的主体,主体不明确或根本就找不到主体的画面,必然是失败的画面,如图2-1、2-2所示。

图2-1 找不到主体的画面

图2-2 主体明确

(2)陪体

陪体是用以帮助主体表达主题和情节的景物。陪体的安排上既要表现主体内容,又不能喧宾夺主,掩盖了主体,如图2-3、2-4所示。

图2-3 主体突出

图2-4 主陪体关系不明

(3)前景和背景

前景和背景是指那些处于主体的前面和后面,用以烘托主体的景物。其作用在于帮助说明主体所处的环境、时间特点,展现空间,表现、烘托主体;同时,可以加深人们对主体的理解,如图2-5、2-6所示。

2.主体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视觉中心就是主体的位置。视觉中心是画面中观众最感兴趣、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部分。安排主体的位置就是确定画面的视觉中心。在画面中安排主体位置最为实用的美学原则就是黄金分割率和三分法。

图2-5 前景富有层次感,画面充满生趣

图2-6 前景单调,画面乏味

(1)黄金分割率

黄金分割率是传统画家极力推荐的画面分割形式,其分割比为1:0.618。从物体的几何形状、画面的长宽比例,到画面的内部分割、物体的位置安排等,均可以体现黄金比例,如图2-7所示。这样的比例能体现一种均衡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心理。将主体安排在EF、GH或O点上,这样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2)井字构图法

实际拍照时不可能做到上述精确的黄金分割比,因此人们也就大概地分割一下。将黄金分割线放在画幅的1/3处来进行分割,就是将画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分成三等份,在画中画出一个井字,就是所谓的三分法,或井字构图法。井字的四个点称为视觉中心点,又称趣味中心。井字的交叉点上比较适合放置主体,将主体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最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画面布局也显得活泼,如图2-8所示。

图2-7 黄金分割示意图

图2-8 三分法示意图

3.突出主体的常见方法
(1)大小对比

在画面的安排上,可以给主体较大的面积、显要的位置来直接突出主体,如图2-9、2-10所示。

(2)特写法

用特写表现主题时,应摈弃次要景物,攫取最生动的局部细节加以细致描绘,以获得构图简洁、主体鲜明突出的效果。特写能将主体拍得很大,细致地表现主体的影纹、层次和质感,能拉近主体形象和观者之间的距离,如图2-11、2-12所示。

图2-9

图2-10

图2-11

图2-12

(3)景深虚实对比

景深的应用能够控制虚实对比,通过拍摄距离、镜头的焦距、光圈的大小来控制景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主体形象和其他形象的虚实对比关系,从而突出主体,如图2-13所示。

图2-13

(4)影调对比

影调对比包括画面上亮暗等级、色彩分布和面积的对比,它是突出主体的方法之一,如深色背景上的浅色主体和浅色背景上的深色主体看上去都比较醒目,如图2-14、2-15所示。

图2-14

图2-15

4.画幅

画幅是指画面的外框形式,即摄影画面长宽比。画面形式可简单地分为横画幅、竖画幅和方画幅。画幅形式一般由主体形象和表现意图所决定,不同的画幅形式有不同的构图特点,应与拍摄主体形态相符合,拍摄主体是纵向的,适合竖画幅;拍摄主体是横向的,适合横画幅。如图2-16、2-17所示。

图2-16

图2-17

(1)横画幅

画幅的高度小于画幅的宽度,它适合表现横向走势和宽广的景物,具有水平舒展、平和的特点。

(2)竖画幅

画幅的高度大于画幅的宽度,有利于强化景物高大的形象,适合表现上下走势的景物,具有高耸挺拔、积极向上的构图特点。

(3)方形画面

画幅的高度等同画幅的宽度,它给人以工整、严谨、稳定的视觉感受,方形画面有时显得比较呆板,不如横构图和竖构图富有变化。

5.构图中最重要的基本法则
(1)完整

构图造型在主体形象和内容表现上必须给人以视觉完整的感受。构图的完整性表现在画面形式和内容上,是通过对画面进行总体设计,恰当地安排主体与陪体的位置,使主体给人一种完整感,陪体与主体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内容形式与主题意义完整的画面,如图2-18、2-19所示。

图2-18

图2-19

(2)简洁

构图时,凡是与主题无关的物体,应尽量不让其进入画面。把所要表现的人物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如图2-20、2-21所示。

图2-20

图2-21

(3)稳定

稳定同样是摄影构图的基本法则,它要求画面在构图时,其内容、结构的安排要有平衡稳定之感,这样照片看起来才会让人觉得舒服、安全、符合视觉习惯,如图2-22、2-23所示。

图2-22

图2-23

6.构图的基本形式

摄影离不开构图,构图是摄影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幅摄影作品如果没有完美的构图,就不能成为一幅佳作。根据画面构图形式的外在线性结构的区别,可以将其分为横线构图、竖线构图、对称构图等,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构图形式。

(1)横线形式

在这种形式的画面中,被摄景物多为水平横线条构成的形态。这些景物如平静的水面、秀丽的原野等,特点是画面的视觉较为宽广,给人以稳定宁静的感觉,如图2-24。

图2-24

(2)竖线形式

在竖线形式的画面中,被摄景物多为垂直线条构成的形态。这些景物如高耸的建筑、人物的全身等,具有挺拔、向上、端庄、威严的造型特点,如图2-25所示。

图2-25

(3)对角线形式

对角线会让画面更活跃,由于矩形的对角线长度最长,所以对角线构图给人延伸感。这种形式的画面能打破静止和稳定的状态,具有较为强烈的动感,表达不稳定情绪,营造活跃的气氛,如图2-26所示。

(4)对称形式

给人以平稳、均衡、重复的感觉。对称并不单一死板,可分为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完全对称和轴对称等形式,利用好对称会让画面更具有感染力和戏剧性。例如平静的水面倒影、建筑透视等多用这种方法构图,如图2-27所示。

图2-26

图2-27

(5)画框形式

画框式构图就好像画面中的一副精美的画框,装裱着画中之画。一般门、窗户、树枝等任意有美感的形状都可以作为画面中的画框,如图2-28所示。

图2-28

(6)S形式

在S形式的画面中,被摄景物具有起伏变化、曲折波动的线条,或景物呈现为曲折变化的S形形态。如静静的小河、弯弯的羊肠小道、起伏的山峦等。这种形式的画面生动而富有变化,能吸引观赏者的视线,能使人产生情绪的波动和变化,形成舒展、优雅的视觉感受,如图2-29所示。

图2-29

(7)放射形式

在放射形式的画面中,多根线条相交于一点,形成向外辐射形态,能产生极强的透视变化和立体感,给人迎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如图2-30所示。

图2-30

7.正确选择拍摄点

所谓拍摄点,是指照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空间位置。它包括拍摄距离、拍摄方位和拍摄角度。

拍摄点的选择,是摄影构图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构图的诸因素中,拍摄点的选择是重中之重,拍摄点选择得是否妥当,是直接影响摄影构图优劣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选定了拍摄对象之后,照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方位和角度,是决定所拍照片画面结构的三要素。其中,距离是一个基本要素。一般来说,照片画面形式的一般特征是由景的大小决定的,距离之远近与景之大小有直接关系。方位和角度的功能,则在于更好地描绘和表现被摄对象的基本特征,使之更富有生气和魅力。正如古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距离远近变化的关系。拍摄距离的选择,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景别的变化。通过距离的远近变化,来确定景物形象的大小以及所包含的空间范围。通常所说的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在摄影创作中具体选择哪一种景别,是由摄影者根据被摄对象的性质所产生的艺术构思和立意来决定的,其目的在于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内容,更生动地表现对象特征。

(2)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在同一平面上的对应关系。

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的360°范围内,任何一个方位都可以作为拍摄点。不同的方位有各自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能获得不同的画面结构。

由于拍摄方位的变化,产生了正面构图、侧面构图、斜侧面构图、后侧面构图和背面构图等不同的构图形式。

(3)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的水平线高度的变化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观察处于不同高度的各种物体时,常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三种:等高的则平视;较高的则仰视;较低的则俯视。如果对同一物体采用平视、仰视、俯视来观察,则可看到垂直面、底面与顶面三种不同结构的立体效果。

将生活中以不同的高度观察物体的三种视觉现象,应用到摄影创作实践中,就形成了平摄角度、仰摄角度和俯摄角度三种造型效果。

三、实训内容

(一)室外人物的拍摄技术

(1)单人照拍摄技巧

(2)团体照拍摄技巧

(二)室外景物的拍摄技术

(1)拍摄景物的注意事项

(2)拍摄景物的常用器材

(3)景物的拍摄技巧

(三)动体拍摄技术

(1)动态的抓拍方法

(2)动感的表现方法

四、实训所需设备和器材

每2人为一组,准备以下设备和器材:

(1)单镜头反光相机 1台/人

(2)三脚架 1台/组

(3)遮光罩 1个/人

五、实训方法和步骤

每2人为一组,轮换操作和记录。

(一)室外人物的拍摄技术

人物照相是摄影技术中的一个专门项目,是以人为主题的摄影。

人物照相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根据被拍人物位数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人照相、双人照相、多人照相和团体照相等;根据被拍人物景别的不同,可以分为全身照、半身照、胸像和头像等;根据被拍人物姿势的不同,可以分为站姿像、坐姿像、卧姿像等;根据拍摄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正面照、侧面照和背面照等;根据被拍人物是否运动,可以分为动态照和静态照;根据拍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纪实性照相、专访性照相和服务性照相。

人物照相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录人物形象,它需要通过精巧的构思,处理位置角度,运用光源造型,选取姿势表情和掌握拍摄瞬间等,才能生动有力地再现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充分的准备、细致的谋划、熟练的拍摄技巧作为支撑。

1.单人照拍摄技巧
(1)前期准备工作

①选景,不同的景点有不同的特色,带给画面不同的氛围,对人物亦能产生烘托作用,如清新的园林、古朴的建筑、时尚的街景等。

②选择拍摄时间,一天中不同时间段,阳光的照射角度不同,光影造型效果不同;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光照的色温不同;晴天和阴天的差异等,亦会造成画面色调的差异。

③选择陪体,利用陪体来对人物进行修饰,有陪体的衬托,整幅画面的视觉语言会更加生动、活泼。在陪体的选择上,要注意其是否对人物起到陪衬作用,千万不能喧宾夺主,也要注意陪体的合理取舍,防止画面杂乱无章。

④选择色彩搭配,人物及其衣着,同一环境中不同的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出现在同一画面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对比效果,色彩的对比能刻画事物形态,突出主体与主题。要根据背景环境色彩,选配被摄人物衣着的色彩,营造色彩和谐的画面气氛。

⑤准备好镜头,最好是有大光圈定焦镜头,以便保证更好的虚化效果。变焦镜头注意将焦段调整在85至135 mm,一般100 mm焦段的镜头适合拍摄带肩部的头像,135 mm左右的镜头适合拍头部特写。

⑥准备好闪光灯或反光板,当室外光线太强时,人物面部会出现较浓重的阴影,有了闪光灯或反光板可以给人物的脸上补充光线,即便在强光下也能将人物拍好。

2.不同景别人物照的取景特点

全身照的取景特点:全身照属于全景画面景别,构图范围包含人物的整个身体,因此不但要表现头脸,还要表现体态和四肢。姿态的变化较多,可以是站、坐、卧、蹲、跪等,因为姿势各异在画面中所占的空间面积会有所不同,要注意避免景太大,人太小。可以看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但是画面中的环境空间则完全成为一种造型的补充和背景,起到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般来说,站姿全身人像,人体约占画面长度的3/4,画面看上去会比较饱满。

半身照的取景特点:半身照属于中景画面景别,构图范围是人物腰部以上,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姿态,双手能完整地展现在画面中,会显得构图比较完整。构图的重点更多放在人物半身形体关系。环境、情节、事件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属于从属地位。同全景相比较,中景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画面看到更多细节,注意力更集中,感染力更强,但没有全景那样广阔的空间效果。

胸像的取景特点:胸像照相属于近景画面景别,构图范围是人物胸部以上,并占据画幅面积的一半以上。面部神态、头部形态和头颈肩关系居于画幅的主导位置,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状态、脸部的细微之处成为主要的表现内容。画面的环境空间被淡化,推向了后景,成了陪体。背景中的环境只有轮廓,没有具体的细节和清晰的形状。胸像照相尤其重要的是要通过画面表现细节,从而刻画内心、传情达意。

头像照相的取景特点:头像照相属于特写画面景别,构图范围是人物肩部以上,画面特写是人物面部形象占据画面中心,环境空间由于构图关系和镜头焦距关系而淡化和虚化,通过人物面部特写的表现,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特征,反映丰富的情感。人物的表情、神态细节都是为了更好揭示内心活动。特写画面景别的应用,消除了人眼视觉在观察和感受更细微事物时的障碍。让观者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被摄主体最有表现意义的部位。

(3)拍照高度

拍照高度要根据拍摄需要和意图自由选择,可以选择平拍、仰拍和俯拍等。要明确不同拍摄高度所形成的形象特色。

平拍是人物照相最为常见的拍摄高度,是以人物主体眼睛的高度作为基准线的。这种高度所拍摄的画面效果符合人的视觉经验,人物轮廓比例正常,一般不易产生变形,看起来亲切自然。具有较强的真实感,显示出强大的亲和力。

仰拍人物的特点是,能够使人物主体上额部变窄、下颚部扩大、头颈变长、脸部饱满,并且表现出人物主体的高大与修长。还可舍弃杂乱的背景,使画面简洁,主体突出。例如拍高台跳水,以蓝天作背景。显出运动员有凌云之势,腾空飞翔之感。但是拍摄距离太近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变形,反而会破坏画面中人物的形象,因此要慎重运用仰拍。

俯拍时拍摄点的位置高于人物视平线的位置。这样拍摄出的人物形象会显得渺小,俯拍头部肖像,会使额头变宽,下巴显窄,会丑化人物形象。但也不尽然,尤其俯拍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新奇、另类等。对于人物众多的大场面,多用这种方法进行拍摄。

一般情况下,拍全身像,照相机最好位于被拍人物腰部的高度;拍摄半身人像时,照相机最好位于被拍人物胸部的高度;拍头部肖像时,照相机位于被拍人物眼睛的高度,这样拍出的人物比较自然,没有明显的透视变形现象。

(4)拍照方向

拍摄方向是在同一水平面上以被拍对象为中心围绕四周所选择的拍摄点。因为不同的拍摄方向可展现被拍人物不同的侧面形象,所以拍摄方向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被拍人物和主题表现来决定。拍摄方向通常分为: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各个角度的拍摄没有优劣之分,运用得当,都会获得成功的构图。人物拍照最常用的是正面、侧面和斜侧面角度。

正面角度的特点: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被拍人物的正面特征,直观、简洁、不变形。正面角度的构图,常是对称的结构形式,一般来说正面的构图形象比较端庄、稳重。由于正面拍摄的画面人物形象是直接面对观众的,给人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感。

前侧角度的特点:在此角度,立体感强,能产生空间感和线条透视的效果。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更加丰富多样,较之正面角度更加形象生动。

侧面角度的特点:人像摄影中,侧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轮廓特征,使人像形式多样变化。

反侧角度的特点:是一种反常的拍摄角度,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往往能获得很生动的形象。但对拍摄对象有一定的要求,或者说是只有适当的对象才可选择反侧的方向。

背面角度的特点:背面角度,绝大多数是为了内容的特殊需要而采用的,能显示出特殊的效果。

(5)画幅

摄影者首先需要考虑,采用何种画幅形式来框取被拍人物。不同的画幅形式有不同的构图特点,应与拍摄内容相符合。画幅形式可简单地分为横画幅、竖画幅和方画幅。

如果仅仅考虑使画面适合被拍人物的需要,使画面看上去饱满,则可以按被拍人物的具体形态来确定画幅形式。比如,躺着的人体呈横向走势,有水平舒展的特点,应采用横画幅拍摄;站立着的人物呈上下走势,有高耸挺拔的特点,应采用竖画幅拍摄。如果要使画面更有创意,则可根据表现意图的需要,使用其他形式的画幅。

(6)构图

在拍人物照时,被拍者的姿势及造型对构图的影响非常直接。因为人体造型的多变性,使画面主体产生不同的形式美。在进行人物照构图时,应细致观察、仔细分析,根据不同的姿势和造型选择不同的构图形式,让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在特定的形式之中。常见的人物照相构图形式有水平式构图、垂直式构图、三角式构图和曲线式构图等。

当人物采用躺姿时,身体躯干呈水平横线条构成的形态。画面的视觉较为宽广,给人稳定宁静的感觉,这时适合采用水平式构图。

当被摄人物是站姿时,具有挺拔、向上、端庄的造型特点,画面的视觉较为高耸,这时适合采用垂直式构图。

当人物是坐姿或作其他姿态时,在特定的拍摄角度,画面中的人物体态会呈现出三角形形态,或人物与陪体之间构成一种呈三角形的视觉形态。三角形构图形式,给人舒展、稳定或大气的感受。这种画面形式适合表现端庄的人物肖像。

人的身姿在特定的角度,会展现出S形曲线,弯曲的S形的线条使画面极富形式感,造成舒展、优雅的视觉感受。这时适合采用曲线式构图。

(7)突出主体的技巧

①利用醒目位置

构图时,把人物安排在画面正中央、黄金分割点或者画面线条的交叉点或汇合点上,可形成视觉中心。在这些位置安置主体,易于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②利用明暗对比

让人物的亮度和背景的亮度产生明显的对比,通过明暗差异划分层次。可以是在较暗的场景下对人物稍微补光形成背景暗、主体亮的效果,也可以是主体暗于背景的逆光效果或剪影效果。

③利用色调对比

利用色相、色温、饱和度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主体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尤其是单色的背景内容,刻意制造主体色彩与背景色彩的差异,对突出主体非常有利。

④利用虚实对比

掌握好应用景深的技巧,使人物处于景深之内,背景处于景深范围之外,人物清晰逼真,背景虚化模糊,两者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关系,人物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⑤利用疏密对比

在构图时,切不可使画面上的疏密分布呈现平均化的特点。可以利用景物的“密”对单个人物的“疏”形成很好的衬托作用,比如利用茂密的树林和繁复的花丛作为背景来衬托人物。

(8)光线的选择

采光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光线的角度,二是光线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太阳在斜射时亮度适中,晴天的上午9点到11点和下午3点到5点都不错。侧射角度在35至65度范围最佳,能很好地勾勒出被拍人物的形体特征。不像中午的烈日下容易产生难看的阴影,而且人物额头高光面反光太强,也不像清晨或阴天那样缺乏主光造型,显得平淡,缺乏层次。所以,选择适当的光线,是室外人物照相不容忽视的内容。不论顺光、侧光还是逆光都可以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光,但是应注意各自的特点。

①顺光的特点

顺光的优点是:被摄人物受光均匀;利用顺光比较有利于质感的表现;顺光拍摄色彩能得到正确还原,饱和度高,色彩鲜艳。顺光的缺点是:缺乏明暗对比,立体感较差;空间深度感和表现也较差。

②侧光的特点

侧光是室外人物拍照最常用的光线,光线来自被拍人物的侧面。又可细分为斜侧光和侧光。侧光的优点有:有利于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有利于表现被拍人物的清晰轮廓;有利于影调层次的表现。侧光的缺点有:不利于人物和景物质感的表现;侧光表现色彩也不如顺光的效果好。

③逆光的特点

逆光,分为侧逆光和逆光。逆光能强烈地表现出实体感,但不利于对人物皮肤质感的表现。为了使拍摄主体曝光正确,需要进行补光或曝光补偿。

(9)调焦方法

拍摄静态人物时,一般以被拍人的眼睛为对焦点。如果离被拍人物很近,例如2米之内,由于物距短,这时景深很小,从近到远只有很小的范围是清晰的,因此调焦必须准确,最好使用手动对焦。手动调焦的诀窍就在于反复确定几次清晰调焦的过程。在拍摄运动人物时,可使用超焦距获得更大的景深。测算景深范围,确保拍摄人物在景深范围之内。

(10)光圈、快门的确定

对静态人物进行拍照,建议选择光圈优先模式进行曝光。选择该模式,能够直接控制光圈大小,进而影响景深。快门速度由数码相机的机内测光系统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需避免测光不准,如大面积亮或暗的背景,穿全黑、全白服饰时,可以实施正、负补光来校准曝光。拍逆光照时,启用点测光,根据光线比较暗的阴影部分确定曝光值,或通过适当增加曝光量(提高1/2 EV至2 EV),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皮肤的质感。

在拍摄运动人物时,首先考虑采用合适的快门速度。快门速度和光圈不光会影响到曝光,还有可能会影响照片的清晰度。不管调焦如何精确,如果快门速度不快的话,运动人物就会是模糊的。所以,应使用速度优先模式,设定的快门速度要快于人物的移动速度。光圈大小由数码相机的机内测光系统决定。

2.团体照拍摄技巧

团体照的特点:人数多、场面大、大都属于纪念性的,因此在排列、布光、拍摄技巧方面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慎重进行拍摄。

(1)组织排列

纪念性的团体照都采用分行整齐排列的形式,分行排列的方法一般是前排坐在椅子上,后排站立,再后面逐层增高,保持排与排之间差距均匀。组织排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人物排列和画幅相匹配,否则就会影响画面构图。首先确定人数,根据洗相尺寸选择画幅并考虑将人物排成几行,洗相尺寸一般6至12英寸。尺寸规格不同,宽度与高度的比例也有区别,例如6寸照片的比例是2:3,12寸照片的比例是5:6,画幅因使用相机的不同,可供选择的规格亦有所不同。尽量做到照片尺寸、画幅比例、队形长宽比一致。

②将主要人物适当安排在前面位置上;将高个排在后排,矮个排在前排,每排中间又比两边略高一点,这样构成的外围轮廓线条比较美观。

③每排人数不必相等,排在各排的人前后也不必对齐,应交叉开来,使后排的每个人体都位于前排两人之间,尽可能多露出一些。

④行距要紧密,姿态要一致。前后排尽量靠近,可以减弱透视造成的近大远小的感觉。至于姿态,一般都是正面拍摄,也可以将排在两边的身体略向中间侧转,略带弧度,可以使画面集中紧凑,排在前面的手脚要自然,保持一致。所有人的视线向前方,朝着一个方向。

(2)室外团体照的光源

团体照的用光特点是要求照度均匀,所以室外拍摄团体照选光很重要。中午阳光是垂直照射的,面部会产生深暗的阴影,不是理想的时刻。因此除了中午前后两小时左右的时间,都可以选到合适的光线。太阳光源的漫射光和直射光都适宜团体照摄影,一般认为阴天的散射光较宜。室外团体照的选光不论是晴天还是阴天,对光源方向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以侧光较好,但偏侧角度不宜过大,因为投影会影响附近的人,用正面光不适宜,过于平淡,显得无力,一般不选用逆光,使人面部发灰。最佳侧射角度是45至65度。

(3)镜头的选择

使用标准镜头最为合理,广角镜头会造成照片周边人物形象的变形,影响成像质量。长焦镜头,因为其光学特性,造成景深的纵深范围相对比较窄,而团体照的队伍前后距离比较大,因此会造成队伍整体难以同时对焦清晰的状况。因此最佳选择是使用标准镜头。

(4)调焦方法

以手动对焦为宜,对焦第一排,因为前景小,后景大,既能确保第一排的重要人物成像清晰,又能兼顾后排人物处在景深范围之内。可以结合景深预测功能,观察被拍对象是否处在景深范围之内。

(5)曝光

选择小光圈,但是并非越小越好,小到多少合适呢?这就需要计算一下景深了。使用景深表,通过物距、纵深清晰范围,求得光圈数值,确定光圈后,使用光圈优先模式,确定曝光时间。

(6)采用连拍

采用连拍功能是在拍摄团体照时避免出现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多张照片中,总会有一张合适的照片。另外,可以启用观看模式,并放大图片,查看眼睛等重要细节,确保没有问题。

(二)室外景物的拍摄技术

景物即景致事物,指可以供观赏的自然物,多着眼于物体。景物是风景摄影构成的客观因素、基本素材,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小到砂砾石子,大到山川河流;有生命的如植物动物,没生命的如建筑雕塑;有形的如胜迹遗址,没形的如空气光色,都可包括在景物范畴。形象的多样性,形态的多变性,造就了景物照相题材和拍摄技巧的丰富性。

景物的拍摄,不光是对物的客观再现,而且要揭示自然之美,抒发思想感情。

1.拍摄景物的注意事项
(1)注意确定拍摄景物的主题

选择每一类景物摄影的题材,都应该对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最好知道景物的各类特点和情况,和拍摄该类题材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为拍摄的主体挑选出好的项目,从而确定之后所取用的拍摄方式。

(2)注意突出主体

面对广阔的自然环境,拍摄角度的选择非常自由灵活,在有的画面里主体并不容易确定,需要认真分析它们的主次关系,主体的本质是表现主题的主要景物,突出主体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一般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上重要而明显的位置,如黄金分割点或画面的正中心,而陪体只位于整个画面四周部分地方。

(3)注意画面的形式美感

形式美是景物内涵美和意境美的存在方式。画面的形式美感主要依靠色彩、线条和形体构成。很多作业之所以没有感染力,原因之一就是拍摄者拘泥于客观写实,只是运用基本技巧较好地再现客观景物,而不是借景抒发自己的意气,展现景物的内涵美和意境美。

(4)注意照片的技术质量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景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照片的技术质量:①选择专业单反数码照相机,配备专业镜头以提高成像质量;②像素越高越好;③曝光控制要准确;④构图要到位。

2.拍摄景物的常用器材
(1)镜头

选用的镜头,决定了画面的成像效果,不同的镜头各有特点。

标准镜头的视角接近人眼观看景物的视角,能够提供一个最为正常的视觉效果,是景物拍摄常用的镜头之一。

长焦镜头,能够把远距离的景物拉近,也有利于把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在远距离拍摄可以帮助我们减轻画面变形,可获得画面横平竖直的效果。

广角镜头拍摄景物,往往透视变形失真严重,如果强调画面的戏剧性效果而完全不顾原有景物的空间比例,这种透视变形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移轴镜头是拍摄建筑的专用镜头,因为具有透视校正功能,能够较自由地选择拍摄位置拍摄建筑物的全貌而不产生或少产生畸变,是纪实性建筑摄影不可或缺的镜头之一。这种特色镜头用在比较严谨的风光建筑摄影当中,在有些创意类型的照片上,普通镜头即可完成。

(2)滤光镜

室外景物拍摄,一些滤光镜是必备的。常用的滤光镜有如下几种:

中灰渐变镜:可压暗天空的影调。在晴朗的天气下,天空的亮度往往远高于地面景物,天空和景物的细节无法同时呈现。而中灰渐变镜可以压暗天空的影调,减少反差,拍出暗部细节和亮部天空不过曝的作品。

偏光镜:是滤镜中是最实用的一种。将偏光镜安装在镜头前,可以滤掉一些大气中的偏振光,或削弱、消除景物的反光,这时就可以让色彩饱和度大增。透过偏光镜可以让蓝天更蓝、白云更突出。

(3)三脚架

三脚架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固定相机,防止相机拍摄时的震动,是景物照相必不可少的器材。

3.景物的拍摄技巧
(1)确定拍摄对象,选择拍摄角度

任何景物的独特点都是景物拍摄最好的表现点。拍摄某景物之前,最好对该景物有一定的了解,或看看文字介绍或看看别人拍的不错的照片是从何角度拍摄的,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并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取景构图时,要放胆去寻找有趣的画面,由不同的距离和角度开始发掘。既可以在远处拍辽阔的画面,表现景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强调整体气势;也可以在近处拍摄局部,通过特别的角度表现景物的形体、线条、尺度比例、质感、色彩和几何图案等独特的元素。

常规情况下,表现景物的特征采用平视的角度,尽量避免主体因拍摄视点太仰或太俯而出现的变形。如果景物的形体特别高大,采用升高视点来拍摄的做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段,通常情况下,高视点更便于全面展示景物四周的环境,让画面内的视野显得更开阔。

正面角度拍摄,适于表现对称结构特点的景物,但缺乏深度。正面角度也适合表现宏大规模的景物。在景物的前侧拍摄是种最常用的拍摄方位,因为侧向观察景物透视效果更佳,所以这种拍摄位置容易表现景物的立体感。

(2)光线的选择

室外景物拍摄,主要靠自然光。因此正确的应用自然光就显得非常重要。不同的光线变化,对景物有不同的造型效果。

拍摄练习可以由日常最熟悉的景物开始,对它一天内不同时间光线的特点加以比较、了解,找出最漂亮的时刻去拍摄。但要留意的是虽然时间正确,天色、云量、空气等也会对景物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晴天白日,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适合表现景物的某一侧面;如果想拍摄剪影形式,应在清晨、黄昏时拍摄,这时天空中的景色,会为画面增添浓厚的气氛;阴天是拍摄景物的好时机,此时的散射光没有明确的方向性,且光线柔和,有利于表现景物的全貌和细节。

(3)增强画面形式美感的方法

仔细观察,发掘景物本身所蕴藏的线条构成,以它们作为构图的参考,成为视觉的引导线或者构成有表现力的几何形状。这些线条可以吸引观者游走在画的世界或者使画面拥有耐人寻味的抽象效果。

利用倒影增加美感,对一些有水域映衬的景物,可以表现水面呈现对称倒映的效果,虚实结合,空灵生动,对美化画面同样适宜。

当画面的形象单一时,看起来会比较单调乏味。可以给主体物周围安排一些有对比意思的景物,例如新旧对比、大小对比、形体对比等,这样可以令画面显得更丰富。

在清晨或黄昏华灯初上之时拍摄景物,街灯、楼房的照明灯,车灯、广告牌的灯光等,各种色光交织在一起,会对景物产生一定的映射,让画面的光线视觉元素更丰富。

应用广角镜头,采用仰视的手法,造成景物的变形,适当的变形可以令景物显得更宏伟,或是更有张力,显得更有趣味。

(4)获得清晰画面的方法

①准确对焦,必要时手动对焦。

②拍摄远景的图片一般要求全程清晰,所以镜头的焦距越短、所用的光圈越小,就越有助于获得大景深,画面看起来就越清晰。

③除非必要,建议少用滤镜,慎用多片滤镜叠加。

④尽可能使用遮光罩。

⑤经常检查云台与三脚架的连接是否结实。

(5)光圈、快门的确定

拍静态景物时,对景深的要求比较高。最小光圈是获得最大景深最简易的方法,但通光量会大量减少,使相应的曝光时间增长,使用三脚架,可提高拍摄的稳定性和成功率。另外提高感光度也可以减少快门开启时间,但最好控制在ISO400以下,过高的ISO设置会使拍摄的画面产生很多的噪点,影响照片的成像质量。建议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光圈的选择也不宜太小,选择好光圈大小,快门速度由相机测光系统自行决定,根据光照强度情况调节曝光补偿。

在拍摄运动人物时,首先考虑采用合适的快门速度。快门速度和光圈不仅会影响到曝光,还有可能会影响照片的清晰度。不管调焦如何精确,如果快门速度不快的话,运动人物就会是模糊的。所以,应使用速度优先模式,设定的快门速度要快于人物的移动速度。光圈大小由数码相机的机内测光系统决定。

(三)动体拍摄技术

动体摄影是在被摄对象显著的、急速的运动中进行拍摄,因而它比静态对象的拍摄难度要大些。动体摄影包括对体育运动、动物、运动中的车辆、人类生产生活等的拍摄。动体拍摄应该突出表现出一个“动”字,在瞬间的捕捉方面掌握一个“准”字,在照片的构图及用光、造型等方面追求一个“新”字。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张优秀的照片。在拍摄时,能否准确地捕捉住精彩的瞬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准备或考虑:

1.动态的抓拍方法
(1)取景

①要做好调查研究,了解所拍项目的运动特点和规律。

②要充分考虑到拍摄现场上的光线效果和背景对主题的烘托。

③突出主体。

突出主体的方法有:

①主体占据画面的较大范围。

②利用大光圈和长焦距虚化背景。

③利用背景和主体色调或影调的反差。

(2)光线的选择

要表现动体的神态用顺光或前侧光,如要表现动体的造型可选用侧逆光或逆光。

(3)调焦的方法

①定点聚焦法。定点聚焦法即事先找准某一替代物作为聚焦对象。替代物应在动体将要到达地的附近,或是两者到拍摄点的距离相等。例如,拍体育运动中的跳高比赛,可以将焦点调在横竿的中间;排球比赛,可以将焦点调在球网上;百米赛跑,可以将焦点调在终点线上等。

②区域聚焦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动体必然在某一范围内活动的情形。

③跟踪聚焦法。跟踪聚焦法即不停地跟踪动体进行聚焦。

(4)光圈、快门的确定

先确定能凝结动态的快门速度,然后调整光圈到合适曝光量。一般情况下,以1/25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进行抓拍基本是可靠的。当然这还要视具体被拍动体、拍摄角度等情况而定。可以根据动体的运动速度进行换算来确定快门速度。总之,快门速度与动体运动的速度成正比。被摄对象的运动速度越快,所使用的快门速度也应越快。所以,建议应用速度优先模式,设定好快门速度以后,光圈大小由数码相机的内测光系统决定。

2.动感的表现方法
(1)虚实结合

①取景。选择运动中的物体,同时动体的各个部分的运动速度应有差异,这样在选用了合适的快门速度前提下,才可拍出虚实结合的画面,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动感。

②光线的选择。以现场光为主,多采用顺光或侧光。

③调焦的方法(同动态的抓拍方法)。

④光圈、快门的确定。先确定快门速度,使其处在合适的区间,既能表现物体的动感,又不至于模糊不清。在确定了快门速度之后,调整光圈到准确的曝光量。

(2)追随法拍摄

在追随动体的移动过程中按下相机快门,所拍摄画面的动体较为清晰,而背景呈强烈的线状虚化,这种画面的动感强烈。

①取景。横向追随法主要用于短跑、跨栏、车赛、滑冰、滑雪等项目,纵向追随适于迎面而来的快速运动,如短跑、赛马、车赛、冲浪、跳远以及投掷项目等,竖向追随一般适于篮球起跳投篮、高台跳水等项目。

②光线的选择。逆光或侧逆光的光线对追随法拍摄较为理想,有助于主体与背景分离而富有空间感。

③调焦的方法(同动态的抓拍方法)。

④光圈、快门的确定。先确定能表现动感的快门速度,然后调整光圈到合适曝光量。

必须掌握不得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一般应控制在1/60至1/30秒)

(3)变焦法拍摄

在曝光过程中,通过推拉镜头改变镜头的焦距,使画面影像中所有的元素由中心向四周或由四周向中心移动变化的过程被记录下来,这就是变焦拍摄。在变焦拍摄的画面中,主体的轮廓从画面中心向四周扩展,使本来静止的影像具有强烈的爆炸状效果,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①取景。被拍主体应该安排在画面的中央位置,这样才能确保主体的清晰度和表现力。在变焦过程中,画面中心的一块区域是相对不动的,周边区域会随着变焦发生拉伸变形。距离中心越远,影像被拉伸的变形越大;反之,变形小,清晰度也就相对高。

②快门速度。一般情况下使用1/30秒的快门速度,如果快门速度太快,会使影像凝固下来;如果快门速度太慢,主体影像容易虚化,清晰度会受到一定影响。

③选择背景。拍摄放射状线条画面,背景环境不能是单一的,应该有明暗和色彩的变化,这样的背景环境容易用变焦拍摄出丰富的线条,强化爆炸效果。

④使用三脚架。拍摄时由于快门速度较低,同时又要进行变焦和按快门等操作,很容易造成抖动模糊。因此,应该使用三脚架,以保证被拍主体成像清晰。

六、实训中的注意事项

(1)拍摄过程中必须持稳相机,谨防相机抖动。

(2)所拍画面的景深必须满足拍摄意图的需要。

(3)曝光量要准确无误,对不同灰度的景物要根据灰度深浅,进行曝光补偿。

(4)面向强的点光源拍摄时,要防止强光直射镜头而产生眩光,应采取措施,使眩光消失后再按动快门。

七、实训报告的填写要求

1.按实训报告的规格填写实训报告,写明实训目的、原理、内容和操作步骤。

2.根据实训任务进行拍摄练习,在拍摄过程中做好拍摄记录,内容包括:

(1)拍摄主题。

(2)拍摄季节、时间、天气情况。

(3)所应用的对焦模式、测光模式和拍摄模式。

(4)曝光参数数值。

(5)构图形式。

(6)景别情况。

(7)摄影用光情况。

(8)景深的控制情况。

3.选2幅比较满意的照片冲印,并贴在实训报告实训结果栏,进行分析,总结拍摄手法、取景构图、光线运用、景深控制等方面的成败及原因。

八、实训作业和思考题

(1)利用黄金分割法、明暗对比法、疏密对比法、色调对比法、虚实对比法各拍一张突出主体人物的照片。

(2)拍摄一张凝固运动物体的照片。

(3)拍摄一张运动物体有动感效果的照片。

(4)以“美丽校园”为主题,拍摄一组照片。

(5)室外景物的拍摄应注意些什么?

(6)不同焦距对画面的影响?

(7)如何控制景深?

(8)拍摄景物时,凸出拍摄主体的技巧有哪些? M8RQ/Eni3f1tR48TNh/+ImIT9nPiohZ3Oy9yfp+7ElcY9dG9qIbBdw/u+qKgiC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