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马莱茨克模式/大众传播场模式
(Maletzke's Mass Communication Field Model)

大众传播场模式由德国学者格哈德·马莱茨克(Gerhard Maletzke)于1963年在他的著作《大众传播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Masses[Psychologie der Massenkommunikation])

中提出。大众传播场模式是在赖利夫妇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这一模式同样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进一步考察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的各因素及其间相互集结、相互作用的“场”。场论是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在研究群体动力学时提出的,强调环境内复杂的因素和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马莱茨克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收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图2—11 马莱茨克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首先存在着来自媒介的“压力”或“约束”,每一种媒介都有潜在的价值和局限性,媒体的特性影响着接收者的体验方式和他们受媒介内容影响的方式,也决定着传播者的传播方式。

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以及受传者所在的“受众群体”和这个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马莱茨克的模式说明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形的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播系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而且,正是大众传播参与者(包括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复杂性,使得大众传播研究始终未能成功地解释和预测大众传播的结果。

互文参阅:第二章词条13赖利夫妇模式;第六章词条17受众的选择性心理;第七章词条14.2意见(舆论)领袖;第十章词条14.2库尔特·勒温 YwsN4yqqllfj3afnmqE8x6xl7oCw9/PDyrgmGwkH1Fq3J6mQgbPH6x0xsM6XLb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