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质感与运动

任何一条徒手线都有它特定的情调。如图2所示:(a)轻捷、飘忽、灵动;(b)稳重、端庄、不无严肃之感;(c)艰涩,给人以挣扎感;(d)……用文字来描述线条在心中唤起的感觉是十分困难的,但我们相信这种简单的描述与人们的感觉多少会有吻合之处,相信这些线条会引起因人而异但基调接近的感觉。通常人们不会去注意一条线(例如一条悬垂的电线,或是墙上孩子们用粉笔随手画下的道道)的情绪色彩,甚至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也往往只注意到结构而忽视这一点,但是一经提醒,感受线条的“表情”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图2 线的情调

决定一根线条的“表情”的,是对笔和墨的控制,通常把它们叫作笔法和墨法。

墨法指对线条墨色浓度、渗化状况的控制。过去,用墨技巧比较简单,要么追求墨色深沉、浓重,要么使用淡墨以求迅捷。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水墨画的发展,不少书法家兼为画家,写意水墨画中对水、墨的控制技巧有意无意地进入书法创作中,徐渭、王铎等人的书法作品,墨色变化比较丰富。清代,虽然除朱耷以外人们很少在墨色的丰富层次方面继续追求,但对不同墨色的表现力达到了较高的自觉意识。笪重光在《书筏》中说:“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2) 刘墉、王文治等人也自觉地把墨色作为丰富作品表现力的手段。现代,一部分人明确追求书法作品的“画意”,对水墨的运用执意加以探索。虽然过分追求绘画的水墨效果会影响到线条自身的表现力,但是在一些成功的作品中,墨色变化自然,与线条的运动节奏、结构变化融为一体,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不过,书法作品中墨色的一切变化,都依附于线条而存在,而决定线条质感的主要是笔法。

笔法控制线条的运动和力度。

力度指线条使观赏者产生的力感。线条力度既同作者主动施加的力量有关,又同用笔的运动方式有关。但是,如果对书写过程进行足够精密的检测,可以发现,施加不同力量时,会影响到运动的微观性质(用力稍大时即可直接观察到手臂的颤动),这就是说,一切力量的变化都会反映在运动上,因此线条运动的变化即涵盖了线条笔法的一切变化。

线条的运动变化又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书写时线条作为轨迹整体推进的速度变化;其二,在线条边廓内部,为控制边廓形状而产生的运动变化。这两个方面,即为笔法在运动层次上的全部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是密切相关、同时完成的,似乎很难把它们分开,例如书写楷书横画时 (图3) ,藏锋、按、转、平移、提、顿等动作便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完成的,不容分拆。不过,线条推进的运动变化易于观察,也比较容易从作品中感知,而控制边廓的用笔的运动变化既难以观察,更不便于感受(如上例,不依靠点画内的示意线,很难从作品来感知这种运动),某些边廓变化丰富的古代作品,其用笔的运动方式便很难在想象中加以复原 (图4)

图3 点画内部运动示意图

图4 东晋 王羲之 频有哀祸帖(局部)

两种运动的区分也反映了书写工具——毛笔的特殊性质。用其他工具(例如钢笔)书写时,线条推进的运动变化也总是存在的,但是它们缺乏线条内部的运动。或许可以把前者称为线条的外部运动,它为完成任何字结构所必需,但后者——控制线条边廓的内部运动却不是写字的必要条件,它是使用毛笔书写时技巧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区别于其他一切线条的地方(使用毛笔的艺术,总是从书法中取得借鉴)。孙过庭《书谱》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这是对点画内部运动简洁而形象的解说。这种线条内部的运动,是造成书法线条运动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这里应该谈到书法创作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对书法艺术表现力的影响。由于宣纸(以及其他易于渗化的纸张)的特殊性能,由于水、墨对纸张变化无穷的渗化效果,更由于毛笔笔毫部分与纸相碰触时可能产生的种种变化,书法作品中的线条对运动具有极为敏锐的感应能力,也就是说,书写时的运动能很好地保存在作品中。这种特点,造成了书法作品中线条的种种微妙变化。可以想见,这促使人们去体会作品线条一切细微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培养了人们对线条细微差异的分辨能力和感受能力。而笔法技巧的变化,以至书法艺术的发展,正是在这一心理背景前展开的。前人当然不曾这样提出问题,他们更喜欢直接谈论书写技巧,但是如果我们撇开技术操作这一层面来看笔法理论,可以在连篇累牍的论述中发现人们对笔法运动形式强烈而持续的关注。所有古代笔法理论都可以看作是人们对线条内部运动的探讨。再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包括古代中国绘画)肯在漫长的历史中花费这么多篇幅来讨论形式构成元素的运动问题。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书法线条运动的丰富性。达到如此深刻程度的自觉意识,一定会反映在创作中。

更有力的证明当然是书法史上所有的优秀作品。任何一件杰作都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富有个性的运动方式,而且每一种运动方式都包含十分丰富的节奏变化。如王羲之《频有哀祸帖》,线条厚重,具有强烈的体积感,线条边廓变化十分微妙——它暗示着极为复杂的内部运动;如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图5) ,线条内部运动当然不如王书变化丰富,但明确有力的翻折、外部运动随线结构的扭结而呈现的速度变化,都极富感染力,而同一作者的《韭花帖》 (图6) ,圆转精微的内部运动,加上线条从容不迫、节奏分明的推移,形成迥然不同的另一情境。如果考虑到书法史,考虑到各种字体和同一字体中各种不同的风格,以及同一作者各件作品不同的节奏形式,考虑到书法线条已有的和可能有的无穷变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法艺术是世界上变化最丰富的徒手线的集合。

图5 五代 杨凝式 神仙起居法(局部)

图6 五代 杨凝式 韭花帖(局部)

线条运动无限丰富的变化,意味着线条质感的无穷变化。这是书法艺术深刻表现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9eN2bwSNC6F5SJnxaiTtaZm0Z1/op7yaZHlLYyFNc815fszlNni1bXHJX/O85w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