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的体育著述主要集中在1920—1926年,共有8篇。著述名称发表刊物及时间如表2—2所示。
表2—2 马约翰1920—1926年的著述
《体育历程十四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分为:(1)在校7年(主要介绍学校体育和运动会的开展及相关情况介绍)。(2)与基督青年会相联系的两年(基督教青年会的作用;体育协会的组织;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影响;公众的态度)。(3)任教5年(清华学校——中国最早设立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华北体育的开展情况;第一次远东奥运会产生的组织;1919年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4)总结(管理上遇到的困难;关于中国学生相处的几点实际提示;中国体育工作的广阔天地)。
第二部分是为了将要来中国工作的朋友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答复,有关于社会风气、生活条件、民众性格、中国语言、薪资待遇、体育体系、外国人在华生活、宗教民俗、生理人体、工作开展等共32个题目,包罗各个方面。
1920年发表于《清华周刊》的《扩充本校体育之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添设救急室,在体育馆内建立医务室,为了救急治疗;二是添设球场,为了解决球场不足的困难;三是发给手巾,由以前领用手巾,到现在给学生发放手巾让学生自己保管,避免了很多管理的问题;四是恢复学生体育会;五是体育新制,将学生水平分为A、B、C、D—E、F—G班级,A、B、C要按年级转升,C班之上是D—E、F—G的班级,限于四年级学生的选择。户外运动好的选择D—E班,F—G班是模范班级,具有示范带头作用。
主要内容:此时救急室已经建立在体育馆北楼上,随时随地可以就诊;泅水池需要修缮,三个月后可用;游戏场馆正在建立;介绍了体育比赛表和拳术课的情况。
针对《清华周刊》上有人攻击说运动员不能代表全体。在这篇文章中马约翰先生是这样回应无论什么代表制度,总不能代表全体,运动员不过是最好的代表之一。马约翰指出运动员制度的三个利益:一是引起全校学生的运动精神,而助身体的发展;二是能引起热爱母校的精神,培养团队精神;三是能提高学校名誉。对于优待运动员之说,马约翰借用欧美体育运动的现状,说欧美篮球、足球队运动员比清华的运动员待遇好得多。马约翰首先分析运动员的作用,又和西方比较,来论证体育运动员制度的重要性。
马约翰在这篇文章中首先驳斥了传言他只注重运动员而不注重学生的传言。马约翰先生说:一方面使运动员代表清华扬名;另一面要使清华全体学生身体强壮。同时,马约翰在教员大会上力争为学生每周多两个钟点的户外活动。还建议中等水平的学生每月进行体检,以便每月他们的父兄接到报告时,能了解他们近来身体如何。同时马约翰也积极向学生吸收意见和建议,如果有合适的,自然会“择取实行”。
足球队训练图是清华足球队准备与英国兵比赛,马约翰拟定的两套比赛图。图一除了守门员外,剩下10人所掌控的面积相同;图二是比赛前各位队员的距离。比赛开始时“中锋”带球前进,“Half Back”和“Full Back”也随之前进,全场保持平衡。
体育的迁移价值是马约翰先生最为成熟的和影响深远的一部作品:第一章写体育的发展。第二章写运动的教育价值,并提出几点最有价值的品质,包括敏感性和准备性、道德和性格、社会品质三个方面。第三章写的是运动的迁移价值,首先是写了迁移的意义,其次是可能的基础和渠道(生理基础、和谐的整体,用过去的经验判断现在的行动和最大地激发孩子的天性与情绪),最后是对人们态度的一般影响。第四章是著名人士的论据和论述摘录。第五章是运动中的实践。第六章是结论部分。
《中国拳术初探》是马约翰为美国春田学院撰写的教材。全书运用比较的视角,借鉴西方关于肌肉锻炼和协调性方面的作用来研究中国拳术。全书主要讲述“形意拳”,因为其和同类拳法相比较,“形意拳”动作简单且具有代表性,作为教材更加容易传播中国拳术文化。
《中国拳术初探》共有8章。第一章是简史,主要介绍“中国拳的出现,在封建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该章运用史学的视角来谈论中国拳术的发展与演变。在封建社会,拳术将道德情操、侠义忠良、身体技能融为一体。在现代社会武术作为一门体育课程进入中小学课题,成为一种体育训练方式。第二章是写拳术的两种流派:以长江为界划分为南北两派,北方拳术简单有力度,南方拳术样式花哨敏捷。第三章写了拳术动作的划分,将武术划分为五大类,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弹腿拳、少林拳。第四章主要讲最有代表性的形意拳,将形意拳的5个基本动作以及动作组合的十二式做了论述。第五章是写位置和动作技巧,包括站位、定位、拳、手臂、掌、腿、身躯、眼、击、格挡、佯攻、格挡动作、踢功、双飞踢功、腿剪、镰刀踢这16个位置动作的要领。第六章写12条练习规则包括三段(人体上、中、下三部分)、三前(眼前、手前、腿前)、三步(寸步、准备步、上步)、三挖(头脑清醒时刻警惕)。第七章写5个基本动作具体步骤的讲解并配有插图。5个基本动作分别是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第八章是正视对练的图示,即图解对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