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针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愈演愈烈的冲突而提出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只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环境问题加剧而逐渐成为热点,并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最终于20世纪80年代由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以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术语兴起于西方,是针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愈演愈烈的冲突而提出的概念。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并且挑战更加严峻。事实上,“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理念也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源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因地制宜、物尽其用、适可而止等,都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却深刻的认知。然而,如何将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东方的传统智慧相结合,融汇为当代人类共有的知识体系与精神财富,并服务于可持续社会转型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是当今学者们孜孜以求的问题,也是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的问题。

无论在学术领域或大众媒体中,对于可持续发展都有多种不同观点。如将其等同于激进的环境保护,部分欧洲学者甚至提出“去发展”(degrowth),以最大限度地停止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有学者强调其社会性的一面,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和福祉,质疑不加“区别责任”的环保法规,以及不符合“公平”原则的经济发展。然而,对于中国来说,情况却复杂得多。一方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消费主义”对年轻一代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我国刚刚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但仍然有大量中低收入人群,城乡差距巨大。而与此同时,气候异常、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多种社会矛盾等问题迫在眉睫。这一切问题迫使我们努力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展望未来,需要回顾历史。本章我们将从历史的源头开始,梳理人类社会曾经的多种发展模式,或许不免片面或武断,但有助于读者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演进语境,以及对于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AgPtPtJ2Ec+ajYBkAaPMdm3ZdXWWXhoSkg7kfEY+6d0lB5DTFu6FT2fkjRmoEi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