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可持续设计的中国方案

柳冠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阐述过他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的发展并非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模式,而应当是立足未来、审视现在、反思过去的互动模式。循着这种观点去思考,过去、现在、未来便会产生更多的交互和碰撞。

1.工业设计一直回应着时代的需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1876年前后,在清政府所谓“新政”的推动下,西方机械制图学传入中国。以后的50余年中,中国民族资本以轻工业产品为突破口,兴办实业,移植西方工业设计思想,并依托当时的产业政策和法规,依托热爱国货的民族情绪和市场,创立了一些我国自己的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设计的思想和实践并没有与国际同步,但也没有完全隔离和违背。自1949年学习苏联的设计模式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倡导以“自力更生”方式建设工业体系,从70年代后期有选择地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到国家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到新近倡导以工业设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国工业设计的思想和实践一直回应着时代的需求,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着,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代代有火红的创意。

20世纪50—60年代,一大批决定国家命运的工业产品相继诞生,如“解放牌”载重货车、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等,这些产品都是在参考资料极为稀少的情况下,凭着所有参与者的热情、胆量、智慧和无数次的失败经验创造的奇迹。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工业制造企业不同程度地完成了一次技术设备升级改造,以适应提升产品品质的需求,同时组织技术攻关,克服了一大批产品制造中的难点,也发现了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产品与当时人民的生活要求已产生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的80年代,由于“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中国产品扩大了产能,赚取了利润,使得扩大再生产有了保障。企业逐步感受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希望改变以工程师、工艺师“客串”工业设计的局面,从而加大了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投入。这个时期是洗衣机、电冰箱、空调为代表的新家电来临的时代,这些产品虽然还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同类产品基础上的开发设计,但的确使人们从传统的生活形态中解放出来,显著地提高了生活品质。

21世纪以来,工业设计开始注重升级换代,打造品牌,中国自主的工业设计开始迅速发展……

2.中国工业设计的宗旨不仅是回顾,更是发现

“历史离我们远去,旧技术、旧产品必定被新技术、新产品所替代,但设计文化却可以沉淀,可以被再开发。在全球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重新审视中国工业设计,注重的是中国设计文化的新内容,而不是传统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发现未来中国工业设计的曙光。研究中国工业设计的宗旨是:不仅是回顾,更是发现;不仅为怀旧,更期待超越。” 中国工业设计界几乎无人不知两个宗旨,一是设计以人为本,二是设计提升经济效益。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这两个宗旨是否就是工业设计的全部使命:如果缺少高尚的精神引领,“以人为本”或许会使人的欲望无度扩张;片面强调“提升经济效益”就会使环境遭受无情的破坏。 为此通过工业设计塑造时代精神,懂得可持续发展,是当下的设计精神所在。

欧洲国家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辉煌的文化,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光照寰宇。工业革命以后,技术也跟上来了。在工业设计方面,历经逆工业革命“生产关系”的英国威廉·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德意志制造同盟的“工业系统”的结构机制、主张融合技术与艺术的“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和教育体系的确立,一直到20世纪长达50余年以欧洲为主的现代设计运动的洗礼,工业设计“普天之下,莫非欧风”。今天欧洲学者的设计论著中明白地告诉你,中国没有工业设计。

3.向世界贡献中国工业设计文化

早在1918年,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出版了《西方的没落》一书,之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同样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后者通过与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的对话,引入东方文化的讨论,以此来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互动。客观地说,欧美、日韩的实践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认真研究、整理中国的工业设计实践和思想,才能在分享世界各国工业设计思想和成果的同时,贡献出我们的工业设计文化。

实际上,我们中国传下来的设计大部分已经是寓意化了的,关于中国古代皇宫、皇权的设计太多了。为什么这些设计大多都是给帝王将相的?因为最好的都是为他们做的,并且留了下来。老百姓的、民间的东西大部分都散失掉了,而大家也不关注那些民间的东西。帝王将相的东西耀眼,能刺激眼球。这些东西能满足人的欲望,并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出现的。为什么我们认为民间的东西淳朴?因为它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数千年来,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无论是上古时代的工具——石斧,还是当今人类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都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改造自然而创造今天、设计明天。从人类最幼稚的设计动机——为了生存、温饱,到有计划地探索宇宙的奥秘、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宏图大略,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观念反映,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当然,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观念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重叠、从连贯到网络发展过程的总和,也是不断创造的结果。

但是,如果没有观念为主导,就没有人类与动物的分野,也就没有创造,更没有人类文明的出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对自然的认识同劳动实践联系起来,认为劳动过程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实践,就是人类的设计观念与创造过程。

4.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是精神世界的反映

我早在1985年就说“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其含义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一面,也是精神世界的反映。工业时代的设计必定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与以往时代的传统,既是人类迄今为止的技术、文化的成果,又矛盾于工业时代与自然规律和人的自然属性之间。这些成果与矛盾,就是设计新的生活方式,设计是创造未来的“能源”与动机。

“传统”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继承的!作为设计师,必须认清这个历史使命,只沉溺于过去,消极地继承传统,就会被历史淘汰。传统是相对于现在与未来的,如不着眼现代与未来的创造,那么就不存在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历史也将会中断。研究中国当前实际的问题,把14亿人口共同富裕的问题解决了,不再是少数人富,而是提升大多数人的福祉,这时沉淀下来的生活方式就是当代的、社会主义的、中国的传统,也就是中国21世纪、22世纪的风格,我们的后代也会说,这就是中国的“传统”。

文化形成于沉淀,即已逝去的生活方式——在过去的地理、气候、出产、经济、政治、习俗、价值观等作用下人们的生存方式,这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包括文化)!所以,文化成因最关键的是被时代渲染下的“地域”或曰“空间”!简言之,文化具有“空间”属性。说得再直接些,这一页是“过去时”,至多是“进行时”!过分注重文化,忽略“文明”,是很令人担忧的!“文明”是时间进程,它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轨迹,它的“空间”是被“时间”定义的。所以,不同时讲“文明”的“文化”起码是幼稚的,也是危险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更关注未来——文明的进步,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一直在创造文化传统,而不是“继承”!

5.设计是第三种智慧和能力

“设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小生产方式”不适应“大生产方式”而被催生出来的一种生产关系,它已经被证实为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技术潜能扩延、需求地域化、消费个性化的当今,设计本来应有的职责被严重歪曲了,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变革正在酝酿中。

面对中国特殊的栖息、交通、饮食、老龄化等生活方式的问题,我始终认为要应用“设计事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与创新实践。这种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也对所有新兴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设计事理学”强调在不同时间、环境、条件(外部因素)下,特定人(群)需求的满足受到目标系统的“限制”,研究“物”之外各种限制因素的过程,既是“目标系统”的定位,也是评价、选择、整合原理、材料、技术、结构、造型、产品等“内部因素”的依据,以此方法来创造“新”物种或服务系统。对“外部因素”的认识是对人类已有的产品或服务“目标系统”的修正或“革命”,这才是设计的本质,其目标是做“事”和解决问题,而非偏执于“物化”的产品设计。“设计事理学”对创新的评价标准就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哲理,即“适当”“适度”“适合”,而非对欲望和最优解的无限追求。

我从20世纪末就提倡“服务设计”是“事理学”最好的应用领域,是当代“社会设计”的必然方向。“服务设计”诠释了“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调整经济、技术、商业、财富与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过程,服务设计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占有物质、资源的欲望,而是服务于人类使用物品,解决生存、发展的潜在需求。 这正是人类文明从“以人为本”迈向“以生态为本”价值观的变革。所以分享型的社会服务设计开启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门。

6.中国方案——设计的使命

中国目前正处于21世纪的“危”与“机”之中。“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制造业将会如何发展?未来的“国际战略布局”和“社会形态”会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国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与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全球产业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变化,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通观今日全球发展趋势,“工业设计”是诸多发达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价值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之相比,我国“工业设计”的价值和作用还有着巨大的发挥空间。

中国的工业还基本处在加工型的制造阶段,有“造”缺“制”;有工业,还没真正实现“工业化”。因为机制问题,很多所谓的设计只是国外原理、技术的模仿、改造,基本停留在“外观造型”“涂脂抹粉”的美化上。我们所能看到的设计现象或作品、风格、流派、新理论与新方法,大都是对“资本或商业或技术”羞答答的臣服(仅仅关于眩、酷、式样、流行、爆品的设计)或是无力的抗争(忽视了关于环境与人性的设计)。

值得反思的是,我国凡是靠引进的产业,基本还停留在改良状态;而被国外“卡脖子”的领域,反而建立了自己工业体系,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个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靠引进有了国外的“拐杖”后,关注的只是产量和营销;二是在挤压下,激发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们是能够自主创新的!

7.中国方案——社会的再设计

中国真正强大的标志是,我们的产品不仅仅是在全球超市的货架上,也不仅仅是在亚马逊网站和阿里巴巴网站上,而应是在德国、美国的实验室里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未来制造业产出的“机器”必须会“思考”,会“说话”,会“交流”!要思考过去的教训,我们曾把发明的火药当做玩赏享乐的鞭炮、烟火,而别人却把它做成“杀人的武器”!当下与未来,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之目标,工业设计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真正中国的传统“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伦理和哲学思想应该成为我们设计行业的最坚实的道德基准线——设计不能仅跟随市场、满足消费,要从社会维度思考设计,要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的“需求”不是want,而是need,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必须认识到“时尚≠设计”,时尚只是“短命鬼”!设计家具要研究以人为本的“家”,而不是仅仅变换材料、结构、软装,只是在“具”上做文章;“房子”是“物”,而“家”要有“人”,是“栖息”之地,是我们的灵魂港湾。

8.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设计不仅仅是生意,而是为人类可持续生存繁衍担当!工业革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工业设计正是这个革命性大生产创新时代的生产关系。但另一面,功利化的工业经济迅速地被大众市场所拥抱,为推销、逐利、霸占资源而生产,这似乎已成为当今世界一切的动力!工业设计的客观本质——“创造人类公平的生存”却被商业一枝独秀地异化了!耳听为虚,眼见就为“实”吗?人类毕竟不仅有肉体奢求,人类还有大脑和良心。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分化、霸权横行等现象愈演愈烈,但毕竟还有一些有良知的人士逐渐意识到,人类不能无休止地掠夺我们子孙生存的资源和空间。

中国的设计应当不提倡“占有”产品,而鼓励“使用”;不只是创造“交换价值”,而是创造用户的精神体验价值;应倡导超越产品设计的“分享型服务设计”!工业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技能,而是一种创新模式!是跨界创新、集成创新、引领性创新;设计创新就是一种突破性的系统创新!也是从“产品创新”到“产业创新”及“社会创新”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设计”符合“中国方案”的发展目标,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过程。

“提倡使用,而不鼓励占有”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设计” !它能激起我们对人类追求单纯、和谐、美好的想象,在人类继续进化过程中启动我们内在的潜能,而不至于追逐占有、享受,沉溺于奢侈、腐化、堕落以致毁灭人类自身。创造还未曾有过的“生存方式”,走中国自己的发展之路——“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奢华,不是中华文化传统,换不来世界的敬慕!

我们要实现的“梦”是习主席讲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不是“发财梦”,更不是当今世界少数财团占有多数资源、财富的“盛景”。

我强烈推荐此著作,期待可以像几位作者所说的那样,将本书献给那些有志于改变世界的人:设计师、工程师、教育家、企业家和梦想家。


2021年11月 xq8gTPqkOW+sDJvvrc4tMmecAqjDygI49F/7yEnPD2KN6ry/sQlfw9NVinU7/G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