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平均每年9%以上的经济增长,连续40多年。1978年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按现价美元计算只有156美元,尚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1/3,到2019年时已经突破1万美元,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其间超过8亿人摆脱绝对贫困,对同一时期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脱贫,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提出的2035年早了15年。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继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一战以后的美国、二战以后的日德,被称为“世界工厂”。

我们有幸目睹和参与创造了上述人类经济史上的伟大成就。欣喜之余,还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

如何解释过去? 中国这些年的成就,是不是可以用西方主流的经济学理论解释?更进一步讲,中国的发展是不是主要参照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开出的药方?如果不是,那么中国经济的成就从科学的角度又应该归因于什么?是不是蕴藏着新的经济学理论?

如何谋局未来? 中国过去的成就非常了不起,但还有很多遗留问题没有解决,未来必然还有新的挑战,有些可能还会非常棘手,就像2020年全球暴发的新冠疫情。不管面对老问题,还是新挑战,都越来越需要我们基于科学的理论对未来有更好的判断和布局。

对于这两个问题,时间已经给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如果用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我们就发现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崩溃论”一直如影随形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二战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曾经给很多经济体开过药方,从结构主义的进口替代到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这些理论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和不足时总是很有说服力,但采用这些理论开出的政策处方的经济体往往经济停滞,危机不断,到目前为止都很不成功。

中国不仅实现了40多年的奇迹般的发展,而且,还是40多年来唯一没有出现过系统性经济危机的国家,这显然不能仅仅简单地用“运气”来解释,我们真正应该好好思考的是,当今的主流经济学是否存在理论上的缺失;现代经济学是否可以有一个理论,以解释并指导看起来问题很多的经济体如何连续数十年保持稳定和快速发展。

如果现代经济学里有这样的理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就是近水楼台,坐拥金矿。也正因如此,我常常讲,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大师辈出的世纪。

这就转到第二个问题,中国经济未来的谋局越来越需要可靠的经济学理论。未来,中国经济能不能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后还能不能有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这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要足够科学,应对之策要足够正确和充分。

如果我们能把中国持续发展的道理总结出来,使其成为好的经济学理念,那么这不仅对中国自己的未来特别有意义,还有可能帮助到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奔向现代化,这也将是对全人类都非常有意义的理论贡献和福祉改善。因为自二战以来,能实现中国这样经济追赶式增长的经济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国家不是困于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依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而无论是这些国家的执政者,还是人民,都渴望自己的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实现快速经济增长,从而民富国强。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大学问。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曾说:“一个经济学家一旦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就很难去想其他的问题了。”北京大学的学生和广大的经济学爱好者、研究者更应该如此,不仅要思考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更要考虑自己未来对社会的最大价值所在。

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一样重要的,是如何学习经济学,也就是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

我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发院前身)的同事们多年从事中国经济的研究,深知经济研究的意义所在,并从1994年中心创立就认真着手现代经济学的教学,1996年正式招收了经济学双学位学生和经济学硕博研究生;2016年,经北大批准,又开始正式招收经济学本科生(北大校内二次招生)。

每一次面对新的学生,我和同事们的第一课都会先围绕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学和如何学的问题,但这些分享都散落在不同的课堂里。

借助2017年北大国发院第一批本科生入学,在徐晋涛副院长的统筹下,以蒋少翔为代表的本研中心同事持续投入,连续几年组织老师从理念、专题、方法等不同的维度,为新生们带来全面深入的经济学第一课,并认真做了记录和初步整理,以王贤青、曹毅为代表的传播中心同事又进行了专业编辑,并结集成书出版,希望能把这些内容分享给更多的经济学初学者、爱好者和研究者。特别感谢中信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这也将是中国经济学教学史上一部难得的作品。

如果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从此真正理解经济学、投身经济学,甚至成为一代经济学大师,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和全球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追赶做出理论研究或政策分析上的贡献,那么这是我们最大的期待和荣幸。

林毅夫
2021年3月2日于北京 Oz8RyQr4fsytzMr4SGhtv2KiC9/putmbXbhWg4uX8LuvRIT5BbXFLiUcMKOvBrW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