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理想是什么?”
“你愿意花毕生精力去完成的事情是什么?”
“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很多人都会向我们提出这种沉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登山思维。
这些问题虽然都属于很正能量的、志向高远的话题,但抬头看看我身边的这些与我交流过的公司经营者或一些咨询师,我发现他们中因为抱有理想才站在今天这个位置上的人只占极少数。为了完成业务上的目标,我们往往会驱动各种组织功能,盯准目标采取行动;而想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却不是盯准了目标就能实现的。
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人生目标。如果有人问我3年后的公司经营计划,我还能拿得出来。但如果有人问我:“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只能回答:“没有什么特别的啦。”
“你连自己想做什么都搞不清楚吗?”
“你难道就没有想花费一生精力去实现的理想吗?”
我觉得特别爱说这种话的人,往往以“自己的人生比较成功的人士”居多。
在大企业里混得还算不错、升到一定职位的一位男士这样问他那个找工作不是很积极的儿子:“你到底想干什么呀?”
其子满脸困惑,坦率地回答:“哎呀,我也没有什么特别想干的。”父亲正颜厉色地训斥道:“就你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
我真想问问这位父亲:“你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想到自己将来要当××公司的总务部长了吗?”肯定不是那么回事吧。
我问过很多在工作中做出不小成就的人这样的问题:“你们是如何决定要从事现在的工作的?”他们绝大部分人都回答:“只是偶然的缘分罢了。”
也许有人会事后加上一些理由,或者连他自己都相信了自己编织的故事,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不妨看看这位大企业中的部长的升迁历程,他通过学生时代同一兴趣班的学长引荐,进入了该企业,历经几个部门的工作后被分配到了总务部,而与之关系不错的上司恰巧升了职,而后提拔了他。正所谓偶发事件的堆积造就了起承转合的人生。职业决策领域有两个职业决策模型,分别是职业锚 和善用机缘论 。
牢固地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然后反复钻研,以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的环境,这属于“职业锚”。
在偶然所属的岗位上不懈努力,在长期的工作中使自己的职业规划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属于“善用机缘论”。
如果你只工作了10年,也许还不置可否,但当你工作了20年、30年时,你再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承认自己的职业决策模型属于“善用机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