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流共工于幽州

共工氏是谁

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商族的一支远祖就生活在富饶的豫北冀南平原上。关中至豫西一带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通常称为“典型仰韶文化”。随着华夏先民的不断流徙,人们分散到核心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发展出几个地方变种,其中在豫北冀南平原的是大司空文化(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700年)。大司空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安阳、新乡一带,日后这里成了殷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王畿。

豫北冀南平原的富庶造就了定居者的强大,承继大司空文化的后冈二期文化(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200年)分布范围急剧扩大,东起山东菏泽,西至河南济源,北抵冀中的子牙河和滹(h)沱河,南达开封以南,与环嵩山地区鼎盛一时的王湾三期文化相接。

约公元前2200年,鼎盛的后冈二期文化突然在豫北平原消亡了。而在辽西、内蒙古东南、冀北一带,崛起了文化内涵与后冈二期文化极为相似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这几乎是同时间的一兴一亡事件,其中必然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考古学家认为,后冈二期文化沿着古黄河河道向北迁徙,在燕山地区,与西进的辽西红山-小河沿文化相碰撞,产生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尊形鬲被认为是后冈二期文化与红山-小河沿文化杂交的产物,除此之外,其他的器物类型均可在两种文化中找到原型。

后冈二期文化千里北徙反映的是“流共工于幽州”的历史记载。

大司空文化陶器

大司空文化的主要陶器包括罐、瓮、盆、钵等,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上半端内折收敛的折腹彩陶盆,造型朴实,色彩艳丽,通常被用来储存水或食物。黄河之水奔腾而下,其中游有漳河等众多的支流,它们携带泥沙不断沉积成平原,非常适宜于农耕劳作。因而大司空文化区粮食充盈,陶盆、陶罐之类是必不可少的储存器皿。

后冈二期文化可能与史传中的共工氏相关。

在黄河流域中下游,与后冈二期文化并立的有豫中环嵩山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与有崇氏相关,晋南地区的陶寺文化——与陶唐氏、有虞氏相关,海岱地区的山东龙山文化——与东夷族相关。共工氏与传说时代的尧、舜、鲧、禹同时。共工氏后来发展为春秋时期的共国。郑庄公的弟弟段发动叛乱,最后被剿灭于共。共国,位于今天河南新乡辉县市。可见共工氏位于后冈二期文化区内。

据文献记载,共工氏在当时称雄一方,横行一时,剽悍好战伐。与中原英豪尧、舜、禹,甚至五帝之一的颛顼都爆发过激烈冲突。《尚书·尧典》说“流共工于幽州”,这个“战斗的民族”最后被驱逐到遥远的幽州去了。

共工氏的罪恶

第一桩罪,兴起史前大洪水。

史传尧舜之际,中原地区发生了一次大水灾。这次大水灾,由于气候反常,降雨量骤增,导致河流泛滥、山洪暴发、坡面流水剧增。但是世人却将大洪水归咎于共工氏,说因为共工氏与颛顼帝争帝失败,怒触不周之山,使天地重心失衡,日月星辰移位,向东南倾斜,所以引发滔天洪水。《淮南子·本经训》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氏成了史前大洪灾的罪魁祸首。

传说归传说,事实上位于黄河北岸的共工氏,是史前大洪灾的最大受害者。

共工氏所居之地,在如今的河南新乡辉县市,南眺黄河。历史上黄河几经改道,其改道点正是在新乡辉县市附近。每一次改道都泛滥成灾,共工氏首当其冲,深受其害。共工氏殚精竭虑,以治水为首务。史书上对共工氏的记载,也都与治水有关。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国语·鲁语上》亦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共工氏被尊为水神,他的后代也因平土治水,而被称为后土,被尊为土神和社神。

但是共工氏的治水之术徒费功夫,全作打水漂。共工氏采取的措施是挖肉补疮,削平高丘,土壤用来堙塞低洼,以绝水患。结果上游的洪水受堵四溢,临近的各部落大受其害,怨声鼎沸。于是共工氏成了中原公敌,人人欲诛之。攻伐共工氏的有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诸说,在中原先民心目中,共工氏形象之糟糕可见一斑。

第二桩罪,干预禅让制度。

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领袖实行禅让制,有德者居之。尽管历史真相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美好,但是这属于原始民主推举制度,符合当时中原社会的实际情况,而共工氏却横加干涉。尧想把位置传给舜,共工大放厥词,极力反对:谁会把天下让给一个普通人?尧很是恼怒,发兵攻打共工,将他诛杀于幽州之都。因而后世史书将共工描述为一个桀骜不驯、残暴不仁的反派巨孽,甚至背上了“水患祸首”的黑锅。

共工氏与殷商族的关系

共工氏的灭亡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逸周书·史记》云:“久空重位者危。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由于共工氏之君刚愎自用,放僻淫逸,加上连年水患,民穷财尽,终于被唐尧所灭。《国语·周语下》对此作了十六个字的总结,云:“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

但是共工氏并不是真正被唐尧灭族了,而是被驱逐出豫北冀南平原,流徙到北方的幽州(今天的燕山地带)。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幽陵即幽州。共工氏最终融入北方戎狄部落。先秦时期的幽州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辽西、内蒙古东南、冀北一带,正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区。与共工氏相关的后冈二期文化北徙之后,在他乡异地梅开二度,催生了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普遍发现青铜小器件,说明已经进入初级青铜时代。该文化的青铜器纹饰,如雷纹、云纹等,与殷商青铜器的图案密切相关。唐山小官庄遗址发现的铜耳环,其铜锡比例与殷商早期青铜器近似。铿锵作响的青铜器在殷商王朝臻于极盛,而殷商青铜制造业的滥觞之源,或许就在北方幽陵之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共工氏是一个流动性极大的部落。他们游离不定,血液中奔腾着运动的激情。《风俗通·祀典》引《礼传》:“共工氏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只要舟车能到达的地方,都会留下共工氏的脚印。

夏家店下层文化尊形鬲

《山海经》中令世人感叹万分的夸父追日神话,说的正是共工氏后人不屈不挠的故事。后土又称句龙,生有二子,分别是垂、信。夸父就是信的儿子,后土的孙子。他善于奔跑,曾经是尧之子丹朱的部下。后土为共工的儿子,所以夸父就是共工的裔孙,或者共工氏的族人。

夸父追日是共工氏太阳崇拜的反映。《山海经·海外北经》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这个事件应当发生在河、渭地区,也就是黄土高原一带。“北饮大泽”,相传雁门以北有个大湖泊,应是内蒙古岱海,与雁门相距约150公里。岱海古称诸闻泽,现有水域面积超过70平方公里,四千多年前的尧舜禹时期就更加烟波浩渺了。岱海在河、渭之北千余里,夸父追日从黄土高原一直朝着千余里外的内蒙古地区奔跑,最后在抵达岱海之前就倒下了。

那么共工氏、后土、夸父与殷商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

雁门以北、岱海附近的内蒙古东南、冀北等广大地区,地形复杂,或莽原山川,或戈壁黄沙,古属于幽州。传说中的不周之山、有娀氏,也都位于这一带。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侧面佐证了文献中“流共工于幽州”的记载。吞燕卵而感生契的简狄出身于有娀氏,有娀氏在不周之北,是幽州戎狄部落的一个母系氏族。史书虽未明载,但有理由相信,有娀氏与流徙幽州的共工氏一定存在某种关联,二者都与商族关系密切,甚至是亲族。周武王伐纣之后,为了彰显革命的正义性,揭了商族的老底,蔑称之为戎。如《尚书·泰誓中》中的“戎商必克”、《尚书·康诰》中的“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等。

商族的起源扑朔迷离,错综复杂,传说中的有娀氏、共工氏、东夷族,考古学上的大司空文化、后冈二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很可能都跟商族和殷商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这是一个糅合诸种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化群体,诞生于中原大地,又流徙到北方幽州去,融合戎狄部落,最终又南归中原,建立极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商族如何从北方幽陵之地回到沃野千里的中原地区,首先必须从先商文化说起。 yjD5pel0D4wQ2R+L7cF25GM6I0ZgSnW9AXNaDE/idz4LX84QUOg9PhCoi5Kzd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