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桀在斟鄩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沉湎于声乐酒色之际,一支强大的力量正悄悄逼近。成汤率领商族从豫北冀南平原浩浩荡荡南下,准备将第一王朝摧毁。
夏朝的王畿在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洛阳盆地。成汤自漳河流域南下洛阳盆地,有两条路线。
第一条路线,西越太行山脉,进入晋南盆地,而后穿过王屋山与太行山之间的沁水河谷,夺取今晋豫交通的门户——沁阳,进入豫北平原,长驱南下,从北面直捣夏桀的老巢——洛阳盆地的斟鄩。从此进攻夏王朝,可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之奇效。
帝不降时期,商族首领上甲微就曾经西征皮氏,打通了漳河流域至晋南盆地的通道。但是从这条路线进攻夏王朝,最大的障碍就是要穿越险峻的太行山。太行山千峰耸立,万壑沟深,不利于大部队行军,后勤供应更是无法保障。商族畜牧业发达,拥有成群的牛马。商族先公擅长驯服牲畜,制造交通工具,如“相土作乘马”“胲作服牛”等。所以商族的最大优势在于流动性极强的野战、运动战。如果成汤贸然穿越太行山,抄捷径南击斟鄩,势必要弃其牛马车乘,那就是舍其长而取其短。
与二里头遗址相对的黄河以北、太行山脉南端以南的狭长地带,因位于山南、水北,在先秦时期被称为“南阳走廊”。“南阳走廊”是豫东平原通往豫西山地、晋南盆地的交通要道。
夏王朝长期在此进行统治,沁阳与孟州之间的禹寺遗址就是“南阳走廊”上的一个重要据点。禹寺遗址有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聚落,发现有夯土墙基槽,被认为是虞夏时期并列的两座城堡。东城堡面积6万平方米,西城堡面积2万平方米,深达12米的东西环壕已经超过了正常防御的需要,这里很可能是夏王朝为拱卫洛阳盆地而设置的一个军事重镇。
禹寺遗址南面是黄河天险,夏朝据险固守,已经设下多重防御体系。一旦商族来犯,势必遭到夏朝守兵的迎头痛击。所以西越太行山、南取斟鄩,虽为捷径,却是危险而且胜算不大的进攻路线。
富有战略眼光的成汤当然不会走这条路。
第二条路线,自冀南豫北平原一路南下至今开封、杞县一带的豫东地区,而后经郑洛区,向西直取斟鄩。这条路线阻力也不小。韦、顾、昆吾是洛阳盆地以东三个效忠于夏王朝的方国,实力较强,构筑了夏朝东疆的“铁三角”,是拱卫斟鄩的第一道防线。在环嵩山外围以东,由北往南又有郑州大师姑、新郑望京楼和平顶山蒲城店三座城址,呈弧形分布态势,是拱卫斟鄩的第二道防线。
洛阳盆地东北缘的巩义花地嘴遗址、荥阳成皋扼豫东平原进入洛阳盆地的咽喉,是拱卫斟鄩的第三道防线。商族要想突破这三道防线,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是这条路线地势平坦开阔,便利牛马及运输工具行进,商族可以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
成汤选择了第二条进攻路线。
成汤第一步就是迁居亳。商族自始祖契开始,已经多次迁徙,但都是为了商族的生存与发展。到了成汤之时,商族已经拥有足以改变历史的巨大力量,灭夏桀而取天下是成汤矢志不渝的终极目标。
商族所居的商丘(今河南濮阳),位于黄河北岸,不但偏远,地形较为复杂,而且该地区也是夏王杼以后推行“东方战略”的重心所在,拥夏势力雄厚。濮阳的东西两侧受到韦、顾钳制,北边是帝廑的旧都西河,不利于伐桀大业。于是成汤从商丘迁都至亳。
亳,就是南亳。《尚书》中有“三亳阪尹”之称。三亳,是指南亳、北亳、西亳。南亳,今河南商丘虞城谷熟集;北亳,又称景亳或蒙亳,今河南商丘蒙县故城遗址;西亳,今河南偃师商城遗址。
南亳位于今豫东地区,被誉为殷商“先王之居”,商族势力在此根深蒂固。夏朝的影响力比较薄弱,东边的有缗氏、有施氏等东夷部落,多次受到夏桀的讨伐,反夏情绪高涨,却与商族如同一家,南面的淮夷部落也对夏朝叛服无常。从地利、人和来看,南亳比濮阳优越得多,是进军洛阳盆地之路的绝佳支点。
迁徙南亳之后,成汤委曲求全,向夏桀称臣,尊奉他为天下共主。《今本竹书纪年》载:“帝癸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成汤都南亳之时,伊尹尚未辅佐成汤,朝觐夏桀的商使应另有他人。夏桀对这个貌似恭顺的异族领袖大为放心,赐予成汤商侯的称号,并授予他封地,把他视为夏王朝的一个方伯。
《商君书·赏刑》载:“昔汤封于赞茅。”赞茅,又作攒茅,今河南修武县、辉县市占城一带,在豕韦氏之西,靠近夏王朝的统治中心——洛阳盆地。成汤的封地有多大呢?《墨子·非命》说成汤“方地百里”,《孟子》则说成汤“七十里为政于天下”“汤以七十里”。不管是百里,还是七十里说,都是虚指,表明成汤作为一个方国诸侯,受到了夏王朝的认可,拥有自己的专属领地。
更重要的是,成汤取得了夏桀的信任。夏桀授权成汤建立一支军队,可以擅自征伐。成汤由此挟天子之令以征四方,在中原地区立威树名,不断地壮大起来。
成汤为了巩固其统治,恩威并施,明等级,行仁义,制刑罚。汤制定刑罚,包括《汤刑》《官刑》,惩治不法之徒。汤在自己的方国之内,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建立了严格的等级秩序。他对乘车进行了规范,百姓未被任命为官员时,禁止车驾涂抹红漆、底座安装长条横木,也不得坐豪华的四驾大马车、穿华丽的文绣服饰。
在成汤的治理之下,商族社会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具有良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汤的圣君形象也初步树立起来,王权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此时的商族王权神圣,社会等级分明,出现了刑罚与军队,使用甲骨文,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成汤虽得夏桀许可,拥有征伐大权,但他并不像夏桀那样穷兵黩武,用武力逼迫诸侯臣服。他为了争取民心,宽以待人,以德服人。史传文献中有个“成汤解网”的著名典故,说的就是成汤为收服人心而刻意制造的一桩矫情事件。
这个典故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说,成汤出游,见一人四面张网捕捉鸟兽。那人向上天祈祷:“让四面八方来的鸟兽都跑进我的罗网吧!”成汤感叹说:“这也太过分了。”于是他将罗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并祝祷说:“想往左的就往左飞,想往右的就往右飞,不想活命的就入我网吧!”诸侯感动万分,纷纷赞道,成汤的仁慈善举简直到了极致,甚至施用到飞禽走兽身上。
《吕氏春秋·异用》中的记载比《史记》更加详尽,增加了两个内容。其一,成汤说,四面撒网,捕捉鸟雀,只有暴君夏桀才会这么做,于是他网开三面,只留一面。其二,成汤的德行感化了汉南地区四十个方国。汉南之国指的就是汉水南部地区的荆楚部落。这说明成汤迁亳之后,商族的影响力已渗透到长江中游的汉中平原,对夏王朝形成了东、南夹击的战略态势。这就是《诗经·商颂·殷武》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马王堆帛书《缪和》记载的是“成汤解网”典故的又一个版本。
帛书年代较早,大致在战国中晚期,所以跟史传文献差异较大。《缪和》将“成汤解网”发生的场景设在夜间捕鱼之时。说有一回成汤去巡狩,看到东北方一片火光。随行官员告诉他,这是有人在捕鱼。成汤听捕鱼的人祈祷:“古时候人们学着蜘蛛结网捕鱼,今天我也这么做,让上下左右的鱼都来我的网吧!”成汤说:“你这样就不对了。应该这么祈祝,鱼儿想往左游就往左,想往右游就往右,想往上游就往上,往下游就往下,我只捕捉撞入渔网的鱼。”诸侯听到后,大为感动,有四十余国向成汤进献皮币。但是《缪和》并没有提到这些小国来自汉南地区。
帛书《缪和》用这个故事来解释《周易》中的卦辞“王用三驱”。“王用三驱”,就是说仁是天赋的,不仅要以德感化百姓,而且还要像成汤那样网开三面,德及禽兽鱼鳖,甚至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
成汤放生的是鱼鳖、飞禽走兽,收回来的却是无比宝贵的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成汤解网”由此成了上古时期圣人美德的典范。
“成汤解网”或许只是个传说。但无论怎样,成汤广布仁德,颇得民心,归附的方国、诸侯日渐增多,威胁到夏桀“共主”的地位。夏桀终于发现这个貌似恭顺的商侯,其实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一个十分可怕的对手。于是夏商关系迅速恶化。夏桀召来成汤,收回了他的封地赞茅,剥夺了他的方伯爵位和征伐大权,并将他囚禁在夏台重泉。
夏台就是阳翟钧台,今河南禹州一带。阳翟是夏朝初年大禹、启父子二人的都城,后少康也定都于此。夏启因杀伯益而夺取王位,担心诸侯不服,所以在钧台举行诸侯会盟,宣布自己继承王位的合法性。自此以后,从夏朝初年至末年,钧台一直是政治活动中心之一。
这个钧台在哪里?《穆天子传》卷五中有句话:“天子南游于黄台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钧台或许就是“黄台室之丘”。
今河南禹州东北约50千米、新密东南约23千米处,有一岗地称台子岗或黄台岗。该岗地为黄土丘,地面上存有夯土台,为周代建筑遗址,地面以下尚未发掘。黄台岗东南3千米处就是新砦期遗址和新砦古城。新砦古城就是夏启之居,黄台岗高出新砦城址约50米,应该是周穆王所登的黄台室之丘,站在上面可以眺望不远处的夏启之居。
夏桀时定都于斟鄩,钧台被改造为监狱,用于拘押夏桀的政敌或者叛逆的方国诸侯。屈原《天问》中有句话:“汤出重泉,夫何罪尤?”可见夏桀把成汤囚禁在钧台重泉,确有此事。
当年成汤就被拘押在高耸的黄台岗之上。但是夏桀囚禁成汤之后,很快又释放了他。释放的原因不明,可能是夏桀对自身的实力过于自信,而且成汤叛逆的证据不足,商族又进献珠宝、美女,赎买成汤的自由。最终,成汤被释放了。
然而这一次纵虎归山对夏王朝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彼专以暴,我专以德,终将不战而胜夏桀,因为时间和人心都站在成汤这一边。所以成汤被释放之后,并未立即起兵复仇,反而更加注意施行仁义,以服远人,诸侯纷纷前来归附。《尚书大传》中称“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帝王世纪》也说“同日贡职者五百国,三年而天下悉服”,这些记载都有点儿夸张。但是夏桀自此失去了“共主”的地位,少康时期重塑的中原秩序正在坍塌,一个新的秩序即将诞生。
仁义立身、宽以待人的成汤,深孚众望,注定将是中原新秩序的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