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信息、意识和永恒

永恒要在很久之后才会到来。这一路上还会发生很多事情。令人屏息的未来学家和壮观的好莱坞科幻场面,设想了经过以人类标准看来极长的时间跨度后,生命和文明会是什么样子;不过这个跨度跟宇宙的时间尺度比起来,就不值一提了。根据一小段呈指数发展的技术创新来推断未来的发展态势,用来打发时间还蛮有趣,但这样的预测与未来实际会如何发展很可能大相径庭。这还是我们相对熟悉的时间跨度,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而对于宇宙时间尺度,预测这类细节就是痴人说梦了。好在就我们将在本书中探讨的大部分内容而言,我们会发现都有较为坚实的立足基础。我的打算是,用丰富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宇宙的未来,但只会用到最粗的笔触。以这样的粗细程度,我们对描绘出的可能性可以相当有信心。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未来留下痕迹,而那个未来却了无人迹,不会有谁注意到这痕迹,那我们就几乎无法让自己情绪稳定。我们想要展望的未来,即使并没有明说,也是由我们关心的事物组成的未来。演化论当然会推动生命和心灵展现出丰富的形式,而支撑它们的是大量的平台——生物平台、计算机平台、混合平台还有天知道随便什么平台。但不考虑物理组成、环境背景等不可预测的细节,我们大部分人想的都是,在非常遥远的未来会存在某种类型的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而且会思考。

这就带来了一个将在整个旅程中一直伴随着我们的问题:有意识的思维能无限地持续下去吗?还是说会思考的心灵就像袋狼或象牙嘴啄木鸟一样,让人叹为观止,但兴盛一阵后就会灭绝?我关注的不是个体意识,因此这个问题跟人们期待的技术——低温冷冻、数字化等无论什么能保存个人思维的技术——无关。我要问的是,“思维”这种现象,无论支持它的是人脑或智能计算机,还是浮在虚空之中相互纠缠的粒子,乃至任何别的证明有相关性的物理过程,它可不可以在未来想延续多久就多久?

为什么不可以呢?来,想想承载人类思维的肉身吧。我们的肉身随着一组组偶然的环境条件一起出现,而这些条件能解释,比如说为什么我们的思考会发生在这里,而不是在水星和哈雷彗星上。我们会在这里思考,是因为这里的条件对生命和思维来说都很合适,这也是为什么地球气候的恶化会让人忧心忡忡。但有件事一点儿也不明显,就是这种结果紧要但又格局狭小的担忧还有个宇宙学版本。如果把思维看成物理过程(这个假设我们会检验一番)的话,那么就一点儿也不奇怪,思维只有在满足某些严格的环境条件时才会发生,无论是在此时此地的地球上,还是别的什么彼时彼地。因此在考虑宇宙的粗线条演化过程时,我们要确认,在时空中不断演变的环境条件,究竟能不能将智慧生命无限地支持下去。

这项评估将在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等研究的见解指导之下进行,这些见解让我们能够预测未来宇宙将如何呈现,其时间跨度将令大爆炸以来的时间都相形见绌。当然也有非常不确定的地方,但跟大部分科学家一样,我有生之年都在盼望着这样一种可能:大自然会狠狠打压下我们的傲慢,展现出我们还无法参透的惊奇真相。但只关注我们已经测量、观察、计算过的,以及我们将要发现的,就像第9、10章将讲述的那些,并不振奋人心。行星、恒星、太阳系、星系乃至黑洞都会转瞬即逝,各自的结局都由其不同的物理过程组合驱动——这些物理过程经广义相对论直到量子力学——最终变成一片粒子薄雾,飘在冷寂的宇宙之中。

在经历着这种嬗变的宇宙中,有意识的思维会如何运行?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到熵的语汇。跟着熵的轨迹,我们会遇到一种非常现实的可能性:任何地方、任何类型的任何具体实体所进行的思考,都可能会被不可避免的环境废物堆积所阻碍。在遥远的未来,任何会思考的事物都可能被自身的思考所产生的热烧毁。思维本身或许会变得在物理上不再可能。

而认为思维终有尽头的情形会以一系列较为保守的假设为基础,但我们也将考虑另外一些对生命和思维来说会更有利的可能的未来。但最直截了当的解读表明,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是短暂的。反省自身的生命若要存在,必需一些条件,而在宇宙的时间轴上,出现这些条件的时间窗口也许极为狭窄。如果对所有这一切只是匆匆一瞥,你可能会完全错过生命。纳博科夫将人的一生描述为“罅隙里的一束光,两边都是永恒的黑暗” [6] ,用来说生命现象本身也很合适。

我们为自己的转瞬即逝而哀叹,并在象征式的超越性中感到安慰,这是参与了这段旅程后留下来的。你我将来不会在这里,但其他人会;你我的所作所为,我们的创造,我们身后的遗存,都会对未来何物存在及未来的生命如何生活有所贡献。但在一个生命和意识都终将化为乌有的宇宙中,就算是象征性的遗存——原本打算留给我们遥远后代的低语——也会消散在虚空之中。

那么因此,我们将身处怎样的境遇? ZpaY8mU7fTjkeLOR8cYQrefNxamcp93ZOhT28m+o+z2QFDpr72BpHmnT0K/nIG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