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日本人的安部仲麿,是一位身体力行中日友好的历史人物。
717年,仲麿作为遣唐留学生渡唐抵达长安。一住就是53年。在中国起名晁衡的仲麿,长年侍奉玄宗皇帝,一步步升至高官,与李白、王维等诗人有过深交。753年,仲麿想回国一次,但从扬州出发的船只遭遇海难,漂流至安南(今越南)海岸,两年后又终于回到了长安。限于当时的通信条件,长安的文化界都以为仲麿遇难了,一片忧伤。友人李白写《哭晁卿衡》诗哀悼: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也可以说是中日友好第一声吧。770年,73岁的安部仲麿客死长安。
作为文化人的春信,当然知道这段佳话。于是他奇想天开,以美女倚船望月为主题,表现仲麿在长安望月思乡的心境。站立船头的美女,亭亭楚楚,左手持长长细细的烟管,右手抚颈托腮,做思念状地朝前方,望了又望。前方右上角,高挂的,是一轮大而圆的明月。虽然故乡只隔数重水,但还是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惆怅与哀愁。月光如洗,水波不惊,冷露无声,芳草萋萋,一切恍若梦中。船篷里,不时传来凄楚的弹琴声,原来是穿暗红和服的女子,在述说思念。
画面的正前上方,是仲麿写下的和歌作品。他在发问:遥望天空,现在看到的这轮月,与曾经在奈良春日三笠山上升起的那轮月,是同一个月亮吗?
这是宇宙本体的发问。当然更是人之精神最为本源的发问。
由此故,春信的这幅画,当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