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将日本称为雨国,也是恰如其分的。
日本全国年平均降雨量是1600毫米,而世界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000毫米。37万平方千米面积的日本列岛,年降雨量为600亿吨。年降雨量不算多的东京,也在1500毫米左右。三重县是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为4500毫米。或许由此故,1400多年前的歌人大伴家持才敢在《万叶集》里,唱出底气十足的雨之歌:叫它下雨就下雨,何必要祈雨?今年必是好收成。
观念地看,雨多必雨女传说多。在日本有两个最为经典的雨女传说。
一说在逢干旱时,雨女会帮助人们带来降雨。雨女就是巫山雨神,拥有神力。鸟山石燕《画图百鬼夜行》中的“雨女”就具有这种神力。
一说雨女会永远跟着向自己微笑并示意共用雨伞的男子。这位男子会因一直生活在潮湿环境中难以抵挡湿气而死去。
擅长美人画的春信,也将笔墨给了雨中女(其原型,一说是当时人气茶屋女阿仙)。已经夜半,狂风大作,雨丝如织,美人却执意去神宫参拜。被雨水打湿的小田原提灯,在风中摇曳,半开半收的和伞,给人雨势哗哗之感。手足纤细,略显困顿的美人,和服裙摆被风卷起飘飞,高齿木屐,淌着雨水。从构图全体看,和服、提灯、树木、雨帘、木栅朝右偏,表现了风动感。
这样看,在日本“美女即雨女”,且都具有宗教祭祀的意味。她们并非是一般论中的妖怪,而是如神明般的存在。当年30岁的美女歌手八代亚纪,唱红1980年的红白歌会,就是一曲《雨之慕情》:“雨呀雨呀/下吧下吧/越下越大/等我心上人的到来。”亚纪那略带沙哑的声腔和哀怜之眼神,把日本人特有的物哀之情表现得非常到位。这首歌成了“国民歌”,她自己也成了雨女。
想必江户时代的春信,也是“美女即雨女”的坚信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