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9—1896年的统计记录与1873—1879年所谓大萧条的第一阶段情况非常相似。美国的工业、生产和人均实际产出再度出现了惊人的增长。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历史上的10年高峰期中,人均实际可再生有形资产以年均3.8%的速度增长。从1879—1897年,实际国民净产值以年均3.7%的速度增长,而人均国民净产值每年增长1.5%。
正统的经济史学家再一次感到困惑,因为在这一时期,价格以每年超过1%的速度下跌,本来应该出现的是大萧条。与前一个时期一样,货币供给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并不足以胜过生产率和产品供应的大幅增长。这两个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从1879—1897年,货币供给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而早些时候为每年2.7%。其结果,价格下降幅度较小,每年降幅1%以上,而不是3.8%。在此期间,银行票据、纸币和存款总额从24.5亿美元增加到60.6亿美元,每年增长10.45%——这肯定足以满足除最狂热的通胀主义者以外的所有人了。 [112]
对那些坚持将金本位与通货紧缩联系在一起的人来说,需要指出的是,1879—1897年金本位制时期的价格通货紧缩大大低于1873—1879年的价格通货紧缩,而在当时,美国仍然采用的是不兑现绿背钞本位制。
1879年成功恢复铸币兑付之后,黄金对绿背钞的溢价降至平价,绿背钞升值提振了市场对黄金支持绿背钞的信心。更多的外国人愿意持有美元意味着黄金流入美国,美国出口增加。一些历史学家将1879—1882年间的繁荣归因于流入美国的金币(在后一年的金融危机中结束),金币的流入从1879年的1.105亿美元增加到1882年的3.583亿美元。 [113]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况确实是这样,但如果没有国民银行体系金字塔式累积扩张,繁荣就不会有相当大的规模,这一时期,国民银行体系的存款从1879年的21.49亿美元增加到1882年的27.77亿美元,增长了29.2%,年均增长9.7%。批发价格指数从1879年的90上升到3年后的108,增长了22.5%,然后恢复了长期的下降趋势。
1884年的金融恐慌发生在1882年后银行货币供给下降的温和收缩期间。银行券和存款账户总额略有下降,从1883年的31.9亿美元降至31.5亿美元。恐慌是因为外国人开始对美国继续坚持金本位的意愿失去了信心,从而引发了黄金大量流往海外。这种信心的丧失是可以理解的,1878年《布兰德—埃勒森白银购买法案》给了具有货币扩张趋向的亲白银势力一点甜头就是信心丧失的根源。而美国国债余额从黄金转为白银则引发了国外金融界的强烈不安。 [114]
在考察19世纪90年代的关键10年之前,我们最好先详细指出1879—1889年回归金本位制以后第一个10年的杰出记录。
美国在1861年脱离了金本位制,并在战争结束后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在19世纪70年代,硬通货倡导者和软货币支持者之间的争论一直很激烈,硬通货倡导者希望淘汰无担保的绿背钞,软货币支持者则希望快速增加绿背钞,直到1875年,格兰特政府才决定在1879年的元旦按战前价格恢复纸钞与黄金的兑换。当时(1875年),绿背钞兑战前黄金价格的贬值率大约为17%。4年后,纸币通缩和官方黄金持有量的增加共同促成了金本位制的回归,这就为10年的巨大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尽管一个世纪前的经济记录保存得不如今天那么完整,但仍能清晰地展现当时的情况。《美国经济史百科全书》称这一时期为“美国历史上最具扩张性的时期之一。资本投入很高;……失业率极低;生产的实际成本快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