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最具创造力的两种思维
——火花思维与长线思维

随便找个地方,挖两锄就能找到出水井的时代结束了。你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尝试用锄头挖它一百下。

这两种思维方法,是我用来进行深度思考,帮我弄清楚很多问题、梳理清楚很多战略步骤的好方法,是给我的人生带来过巨大改变的方法。

第一种叫火花思维。 如果我们倒过来理解,火花思维的成果其实就是产生思维的火花,也就是一闪念、猛然间、突然有的一个念头、想法、解决方法。比如,我在一开始做社群的时候,社群的定位和名字迟迟定不下来,我想了很多方案,直到有一天,突然想到了一个词:爆发。于是,最早的社群就有了“爆发式成长营”这个比较特别的名字,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群定位:体系化的输出与成长相关的高质量“干货”(这个社群名是2019年创建社群时使用的,老社群成员应该都知道,后来随着社群内容的更新升级,社群名有所改变)。

火花是长时间思考后的结晶,是人思维体系中的皇冠,是皇冠上的明珠。因此,这种思维产生的成果还有另外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叫 灵感。 我们描述这种灵感出现时的场景叫灵光一现,或者福至心灵。总之,这种东西就像天边划过的流星、黑暗中偶然划亮的火柴,可遇而不可求。但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以及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可能就出现在这种一现之间。

现在,我来讲讲自己多年来关于火花思维的思考。

*

第一个核心观点:火花式的思维方式可以训练,思维的火花也可以有意识地制造出来。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黑箱”,我们至今也没有研究透彻它的运转原理,但并不影响我们去使用它,利用它,影响它。火花思维同样符合“黑箱原理”。

我们不用管思维火花是如何产生的,只需要去总结归纳能让它产生的方法就行。

你不知道思维火花产生的原理,但可以制造让它产生的条件,比如大量的信息刺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写稿子的人都会在动笔之前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章和资料,除了找素材,也是在刺激自己产生足够有分量的点子。反之,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感觉思维枯竭,怎么也没有想法,那说明你该去读读书了。

又如,保持身体放松而让大脑比较活跃。这种状态因人而异,但大致上像一个人散步的时候;晚上迎着微风骑自行车的时候;边洗澡边哼歌的时候;睡觉前胡思乱想的时候;春末夏初或者夏末秋初躺在湖边、海边、河边的椅子上喝茶的时候……

在这种身体放松而大脑活跃的时候,最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可思议的想法。特别要说明的是,很多人恰恰是有意无意在反着来——在身体最疲乏、大脑最不活跃的时候,还逼着自己想方案、刷题、写东西,效率之低可想而知。当然,上面说的方法,难就难在如何在保持身体放松的同时还能让大脑活跃起来。因为估计大部分人身体松一尺,大脑就已经松一丈了。除了日常多进行一些刻意的训练外,有意识让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下尝试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学习一下冥想,看看如何放松身体,引导、控制自己的大脑和思维。

再如,沉浸式的体验。经常写文章的我,也偶尔会出现完全没有灵感、写的东西干巴巴的情况。所以当感到思维枯竭的时候,我往往会选择去看一场电影或者酣畅淋漓地打一场球……让自己完全地沉浸在放松的海洋中,这时候再稍加一些外在的刺激,音乐啊,文字啊,就会感觉写作的欲望难以抑制。很多新奇的观点和“金句”不断涌现。

第二个核心观点:思维的火花转瞬即逝,没记住等于没产生。 火花式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产生的成果往往出现在你没有打算让它出现的地方,产生于你最不想去记录的时候,如洗澡、睡觉前……然后你就会心存侥幸:等我找到合适的地方,等我睡醒就记下来。不要高估了你的记忆能力, 你百分之八九十都记不住! 等那个时间一过,你再努力,都只能回忆起“我刚才好像想到了一个点子”这件事上,但关于点子的内容,则完全回忆不起来。

在无数次经历这种痛苦回忆又回忆不起来的事情后,我终于下定决心,每次想到好的点子都要记录,随时随地带笔记本、笔,准备好手机记事,随想随记。尤其在睡觉前,如果产生了什么思维火花,哪怕我马上都要睡着了,也要爬起来记下来。我现在写出的文字、一些独辟蹊径的观点,很多都是这么一点一滴记录下来的。

第三个核心观点:火花思维产生的东西虽然很亮眼,但不一定可靠,一定要验证。 灵感乍现产生的一个想法、点子,很多时候都让人感觉非常激动,有时候甚至觉得要是这个想法能实现,下一个成功人士就是自己了。

结合我前面说的,这种思维火花经常出现在睡觉前。睡觉前,大脑一般都很活跃,容易产生“很多感觉可以改变世界”的想法,但现实是:这里面可能大部分的想法都是无效的。很多事情,你想得再好,只要去检验一下就立马知道到底可不可靠了。

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做知识星球社群的期间,我在路边等车时想到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点子。因为当时整个社群的体系我们已经想清楚了,剩下的就是督促大家如何一步步按照社群的规划,从自我剖析到制定目标再到自我管理,实现从思维到行动的蜕变。但怎样才能做到呢?我想了很久,突然想到了一款健身App,这款App通过分析你的身体状态,量身定制具体的健身计划,然后督促你按天、按月去完成,只要坚持下来,半年内一定能看到自己的改变。我当时就想,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这个思路去为社群量身打造一款App或者小程序呢?将自我改变的东西流程化、量化,比如通过自我剖析,帮助大家选择合适的成长进阶路线,然后督促大家完成相应的任务,最终实现个人的“爆发式成长”。

这个想法有几个特点:一是操作性比较强,健身App的核心在于训练计划和内容,本来这是“个人成长”类App最难的一块,因为很难量化,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于是在定制App的过程中,我们得以进一步打磨各个板块的优质内容;二是可以用这个App来辅助社群的学习和进步,可以说,有了这款定制App,我们的社群质量又将上一大台阶;三是大家的使用又会反过来促进App的活跃和进步,很可能等社群结束后,我们就打造了一款非常实用的成长App了。这种一举多得又贴合实际的想法一产生,我就激动得不得了。

我属于那种行动力比较强的人,想到立刻开始打电话联系相关人士。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一些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的、开发App或小程序的技术人员,分别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沟通。我按照预想的思路,努力完善相关的需求,推动资源的聚集。但一周后,我却不得不放弃——因为想法很好,落实很难。把我的想法转化为能给使用者真正带来价值的产品,转化为设计师和程序员可以去开发的具体需求,太难了。

这件事至今仍是我心里的一个遗憾。思维的火花虽然好,但并不好做,有时候可能就是“想象中的美好”。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金点子”远没有一个能真正落地的普通想法有用。所以当你产生了某种让你激动半天的思维火花,一定要想办法去检验,去印证,去拓展,把一个点子、一个想法通过调研,通过共同讨论,变成一个真正可以实现的方案、一个可执行的计划、一个信得过的报告。

*

除了上面的方法,还有一种思维模式也可以配合火花思维来使用,帮助你产生具有创造价值的想法, 那就是长线思维。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许多重要的判断、抉择和考虑,都不是一时半会儿的思考和准备就可以定下来的。它们需要放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里(有时甚至是好几年),下沉到潜意识里,去慢慢酝酿。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思维方法。直到我很多次跟别人交流时,都要提醒别人,如果想做什么大事,可以提前一年半载开始思考,不用时时刻刻都想着,要把它放到潜意识里,在尽量不干扰当前所做的事情的基础上,去一点点丰富和完善它。然后,我发现所听之人大都面露难色,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种思维模式对很多人而言并不适用。在“短平快”的时代里,人们习惯了什么东西都是“我想要的,现在就要”。 “迫不及待” 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大部分人的思维特点。所有短时间内不能实现或者见不到成效的事情,到一段时间后都可能会被彻底遗忘。这种缺乏长期、深度思考的人生,造成了大部分人当前的困境。

你看看安迪为越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故事)谋划了多少年,他是如何一点一点地去突破和实现要做之事的。人要想突破生活的平庸,除了“贵人”提携,也就只能靠自己长时间尝试单点突破了。

美团的市值一度仅排在阿里、腾讯之后。但事实上,在做美团之前,王兴已经连续创业了十多次,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今后可能突破的地方,一直在他脑子里酝酿,等到时机成熟就往前推一把。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的社会也进入了新常态,那种只要胆子大,随随便便就能一夜暴富的事情,已经很难再出现了(即使有,也是孤例不证)。随便找个地方,挖两锄就能找到出水井的时代结束了。现在很多井可能都需要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用锄头挖它一百下。但我和很多文章里说的不一样,我发现很多人不是输在了99锄的地方,而是输在了前3锄。挖完第3锄,第4锄准备等等再挖,然后就彻底不想挖或者忘了挖了。

当然,持续在一个方向上投入,会涉及成本问题。谁都不可能要求你去为一件不知道是否能实现的事付出太多代价。我现在说的长线思维,是一种几乎没有成本的方法,因为它需要付出的只是你的思考。你不需要为你想做的某件事真的去付出太多的行动,但要持续不断地完善信息,没事就琢磨琢磨,遇到相关的人就聊两句,看到相关的资料就摘抄下来,把它们放到心里,放到潜意识里,经常“训练”它们,喂它们点“养料”。也许很多时候,这种思考是无效的,没什么用的,但只要你没有把它彻底忘掉,长期思考后,就可能从中产生思维火花,然后把这个火花好好摘取下来,从这里继续破题,校验、完善、拓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创业的项目很可能这样就产生了。

自我工作以来,许多重要的工作项目都是靠这种方法做出亮点来的。有了一个想法,不着急,放在底层慢慢琢磨、酝酿,直到突然找到了那个关键的突破点,然后集中精力,饱和式投入,就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破,一个点,一个面,最后变成一个大的事业。

我前面提到的成长App,那个我在路边一下子想到,然后迫不及待想要去试试能不能行的念头,你们以为我现在忘了吗?不,在我的潜意识层面还在运行,我还在不断思考、优化、改进,不断搜集相关的资料。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它就真的会换个样子出现在大家眼前了。 IWtZiuHO5U/Pzm0Z0NkWvbR3ntL5CrV58chXfzUZAO8lH/6ir7PSlPHNWVNs0v7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