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构过往积累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策略—重构过往积累,分享两个相关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的客户,柯先生。

2020年9月中旬,柯先生预约了我的一对一咨询。他之前做定制旅游,目前在做短视频项目,自己会写脚本,也会关注团队所发布的短视频的数据,有时还会推动团队成员达成一些事情。柯先生说他不喜欢目前做的内容方向,有点偏娱乐,对人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而且他也担心这个事情做不长久,想找一个有长远发展的职业方向。

经过30多分钟的谈话,我和柯先生梳理了他过去所做的事情,发现“运营”这个方向是可以做的:一是他负责的短视频项目,本身就包含运营的工作,当下就有实践的环境;二是运营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以从短视频项目中抽离出来,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比如电商、教育、视频平台等。

第二个例子是我本人。前言中提到过,我是2013年的时候开始进行第二次职业转型探索的,当时我选择了经营技术博客,开始在CSDN技术社区写文章,分享我在Qt应用开发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到2013年年底,我有一篇讲Qt移动开发的文章,被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策划编辑高洪霞老师发现,她邀请我写作相关主题的图书。后来我写出了2本技术图书,拥有了图书作者的身份,在圈子内有了个人影响力,又陆续给自己创造了讲师、职业规划师等身份。

作为我转型起点的技术博客写作,是从我过去所做的两类事情中组合出来的。一类事情是软件开发,我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一类是写作,我在大学时曾经写过散文和小说。

柯先生和我,我们两个人找到职业转型方向,所用的方法,就是重构过往积累。展开来讲,这种方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盘点过去的经历。

2.解构经历,分离出知识、技能、经验等成分。

3.为过去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寻找新的应用方式或场景。

4.寻找跟新的应用方式或场景关联的职位。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用STAR法则盘点经历。我们每个人在撰写简历时都会盘点过去的经历,为了结构化地呈现,往往还会采用STAR法则。在这里呢,我们也可以用STAR法则来盘点过去的经历,具体每个部分可以这样做:

S(Situation),描述某个经历(或项目)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背景等信息。

T(ask),描述当时要完成的任务、想达到的目标、完成任务的其他要求。

A(ction),为了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做了哪些事情?克服了哪些困难?

R(esult),客观记录最终的结果,包括项目上的成就和个人认知上的变化,最好是能够量化。

回到我前面运营技术博客的经历,用STAR原则分析如下:

S(经历描述):2013年起,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作为研发部门经理,个人职业发展也陷入瓶颈,但加班没那么频繁了,有一定自主时间。

T(目标):发现软件研发和管理之外的可能性。

A(行动):盘点过去研发互联网电视盒子的过程中用到的Qt功能和踩过的坑;跟踪Qt框架在移动端的最新进展,通过学习、记笔记、联系Qt for Android作者等方式积累素材;设计示例,验证、演示要讲述的知识点;制订写作计划,要求自己保持一周三篇左右的更新,且为了能完成计划,把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全部利用起来。

R(结果):CSDN技术博客排名从千里之外进入前200名;有一篇文章引起编辑注意,邀约写作技术图书。

你也可以参照这种方法,来盘点对你来讲比较有意义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不一定是工作中的项目经历,也可以是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比如组织了一次读书沙龙、征服了某一座山峰、学会了滑雪等。

不管是工作上的经历,还是生活上的经历,都可能隐藏有职业转型的密码。

其次,是要解构经历,分离知识、技能、经验等。

罗列出过往经历,接下来要对这些经历进行三方面的解构操作:

第一个方面是,挖掘这段经历中隐藏的业务场景。工作中的项目经历,已经直接包含了业务场景,比较好理解。生活方面的经历,需要转换一下视角,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商家或者公司的老板,看看这段经历可以和什么商业场景关联起来。

第二个方面是,识别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用到的知识、技能、工具、方法等。这些信息可以对照STAR法则的Action部分来寻找。

第三个方面是,总结解决问题时所遵循的流程、框架和套路等。同样,这些信息也要对照经历中的STAR法则的Action部分来寻找。

结合我经营技术博客的例子来看:

第一方面,其中隐藏的业务场景,有技术文章写作和技能教学。

第二方面,这段经历中用到的知识有C++、Qt、Android等,用到的技能有信息搜集与整理、写作、示例设计、程序设计、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编程、博客运营等。

这里分享一个小经验:采用“通过……,我发现我能……”这个句式,可以更好地挖掘你在某段经历中用到的技能。比如“通过经营技术博客,我发现我能快速搜集信息”“通过经营技术博客,我发现我能快速设计示例”。

第三方面,在经营技术博客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流程。一个是适合自己的写作流程:选择文章主题、明确读者的学习目标、设计文章框架、列大纲、准备素材(阅读/记笔记/画流程图/设计示例/调试程序/保存运行结果等)、写作、修改。另一个是快速习得新技能的方法:先找到一个问题或目标,用最少知识集合(east Knowledge Set,LKS)来解决它;然后再围绕着LKS延伸学习,了解更多知识。

接下来,是寻找新的应用方式或场景。

我们从过往经历中拆分出的知识、技能、做事框架等,有相当一部分,脱离当时那个特定的业务场景后,依然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比如我在运营技术博客时积累的示例设计技能和经验,可以用到视频课程的开发中;比如我在运营技术博客时形成的写作流程,后来就被我应用到致用类图书写作上了,你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大部分章节,我都是按照这个流程写出来的;比如柯先生在短视频项目获得的运营知识和技能,剥离掉其中和短视频绑定的部分,其他的,一样可以用在电商、教育等领域。

如果你观察身边那些转型的人就会发现,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果你知道如何为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寻找新的应用方式,那你就可能发现很多转型的方向。

那么,怎么寻找充满创意的应用方式呢?分享我从职业规划咨询的众多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三点:

1.找某种知识、技能或做事框架的新用法。

2.寻找新领域的应用案例。

3.寻找新的组合材料,如知识、技能等,组合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或策略。

我们各举一个例子。

先说新用法。比如有人掌握了PPT技能,原本是用来写工作汇报,那实际上,PPT是不是可以做海报,做动画呢?

接着说新领域的应用案例。比如有人学了Python(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程,在电商领域做后端开发,那Python语言,是不是还可以用在财务领域做数据分析?是不是还可以用在教育领域作为教学语言?

再说新组合。比如我,原本会编程,会项目管理,一直利用这些技能带软件项目,那我把编程技能拿出来,是不是可以和其他的技能组合,来做新的事情?比如我把编程和写作结合,我就出版了技术图书,成了一名作者;比如我把编程和课程开发结合,就成了讲课的老师。

那可能还是有人会说,我既想不到什么新用法、新领域的应用案例,也找不到新组合,怎么办呢?我还有两个小方法分享给你。

一个方法是,找不同工作背景的人来聊。比如你是新媒体运营,那你可以找K12领域的老师或者游戏领域的策划来聊,这样肯定能聊出新的东西来。

另一个方法是,便利贴。我们常常会有很多想法在不经意间冒出来,把它们写到便利贴上,贴到墙上或者白板上,有想法就贴,可以贴满满一白板,然后可以审视这些便利贴,看看哪些可以进一步挖掘,看看哪些可以组合在一起。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是他一生中最为著名的演讲之一。他在演讲中分享了他人生中连点成线(onnecting dots)的经历和感悟:“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your gut,destiny,life,karma,whatever.”(所以你必须相信,过往的点滴能串联未来。你得相信一些东西:你的勇气、命运、生活、因果报应,随便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过去,都有很多和乔布斯一样的“点”,只要我们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法,就可以打开其中封印的宝藏,促动它们焕发新生。

最后一步,寻找与新的应用方式或场景关联的职业。

一旦你为知识、技能、经验、方法、流程等找到了新的应用方式或场景,就可以进一步探索—有没有哪些职业与此有关?

比如你原本只是用PPT写工作汇报,现在发现用PPT可以做海报,还可以做动画、做视频,那进一步问一下自己,有哪些职位与此有关?经过一番检索,你可能就会发现,新媒体运营、PPT设计师、PPT培训师等职业,都是和这些新场景、新应用方式相关的,那这些职业,就可能成为你转行的备选项。

以上就是重构过往积累寻找转行选项的四个步骤,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你来运用这种方法,你可以将自己的实践记录在这张“重构过往积累”表格里,看看属于自己的结果是什么。

表2-1 重构过往积累表 bdjjmrFX6dGI93sR5dPgPMJ5KviSoeDYZiPGUFdZtjIxohOEhasPRup/kZMGJP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