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的课,我要告诉你,文言文阅读拿高分甚至满分,真的可以有。知其原委,有效应对即可。
诸君看到这本书的名字《30天搞定高中文言文》之后,是否心生疑虑,是否凉气倒吸,是否会说笔者在吹牛?并未吹牛,因为笔者知道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本质,且可以有料、有趣地将其告诉你。
先请诸君看下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变与不变”,诸君就会知道何谓“文言自有道,探骊可得珠”,我们要探究、掌握的就是考查之本质,落地之规则。
选材有新变化。 如2021年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文言文考查的选文分别出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和《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主要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材料截取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表达以议论为主,文中多人物对话,多时空转换,语气词、助词出现频率更高;近乎非连续性文本,一篇文中可能会写到几件事情,且彼此之间不一定存在有机联系;微言大义,阅读理解上难度适度加大,对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及古文素养的要求更高。这是文言文选材和考查的一个新方向,值得关注。
题型稳中有变。 分析综合题、翻译题,自2009年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变化。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有了微调,删去2013年及以前的信息筛选题,增设了断句题,而且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我一直觉得是送分,但是很多学生不这样认为)。2014年及以前均设有一道考查文言实词的单选题,至2015年后替换为一道文化常识题,仍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近三年各题题型及其涉及的考点保持不变。
始终坚持“浅易”原则。 “浅易”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全国卷选文大部分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2007年至2020年,全国卷中《宋史》选文11篇、《明史》选文6篇、《旧唐书》选文2篇、《新唐书》选文1篇、《北史》选文2篇、《宋书》选文3篇、《后汉书》选文3篇、《新五代史》选文1篇、《晋书》选文2篇、《史记》选文3篇。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三篇文言选文来自《宋史》与《晋书》),自命题省份喜欢人物传记和说理议论类文本交叉考查,以说理议论类为重,如2021年浙江卷的《答谢景山书》、北京卷的《论衡·非韩》,皆带有明显的说理性质;第二,文章用词均为常用词;第三,文章均采用常见句式;第四,文章可在脱离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读懂 (敲黑板) ;第五,文章是文言文作品的典范。
考点全覆盖。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点的覆盖必须是全方位的。全国卷不单独设虚词题、信息筛选题等,似乎遗漏了某些考点,但实际上这些考点在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分析综合题和翻译题的考查中都有所体现;自命题省份题型变化稍多,虚词、实词、信息归纳都会有明显的体现。另,《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出现了实词考查单选题,说明此考点依然重要。
那么,就得正告诸君,文言文是这样学的:实词、虚词是基础,分析综合是关键,翻译是重头,这貌似是“正确的废话”啊。看,干货在这里: 通文脉,知细节,会翻译,能概括; 这是大高手。就是说,不要纠结于刷多少题,不要纠结于每天熟悉多少篇人物传记,只要文章够好、够典型,就一定可以锻炼你的分析、概括能力。
我们看一个例子,白居易的《与元微之书》(下文括号内为简明注释)。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元稹,白居易的过命好哥们)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得相忘,牵挛乖隔(相互牵挂,不得相见),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序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他及,唯收数帙(函)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序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内心)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毒蛇)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余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尽)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关野兽的笼子)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此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概括各段大意,每段用字越少越好,但力求精准。你试试。
其实还可以更短、更精练,这就是对思维的锻炼。将主观题的回答再加工下,更文气些,足矣。诸君,此谓意识之养成,它成习惯之后,力量强大,用来分析文本、做题,都是事半功倍的。
而后,文意理解题就是概括、比对,翻译题就是字字落实。
何栗,字文缜,仙井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擢秘书省校书郎。逾年,提举京畿学事,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
徽宗数从咨访,欲付以言责。或论栗与苏轼乡党,宗其曲学,出知遂宁府。已而留为御史中丞,论王黼奸邪专横十五罪,黼既抗章请去,而尤豫未决。栗继上七章,黼及其党胡松年、胡益等皆罢,栗亦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
钦宗立,复以中丞召。阅月,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会王云使金帅斡离不军还,言金人怒割三镇
缓,却礼币弗纳曰,兼旬使不至,则再举兵。于是百官议从其请。栗曰:“三镇,国之根本,奈何一旦弃之。况金人变诈罔测,安能保必信?割亦来,不割亦来。”宰相主割议,栗论辨不已,曰:“河北之民,皆吾赤子。弃地则并其民弃之,岂为父母意哉?”帝颇悟。栗请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领之。兵既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昌信和议,相与谋曰:“方继好息民而调发不已,使金人闻之,奈何?”亟檄止之。
栗解政事,俄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尹。金兵长驱傅城下,帝罢恪相,而拜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复三省旧制。时康王在河北,信使不通,栗建议请以为元帅,密草诏稿上之。乃以康王充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充兵马元帅,宗泽、汪伯彦充副元帅。京城失守,从幸金帅营,遂留不返。既而议立异姓,金人曰:“唯何栗、李若水
毋得预议。”既陷朔庭,栗仰天大恸,不食而死,年三十九。
建炎初,诏以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玉局观使,禄其家。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议者指其误国,不行。秦桧自北还,具道其死时状,乃改赠大学士,官其家七人。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何栗忠于职守,不畏强暴,从文中找出三处来证明他的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