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出发前的准备

旅行海外的作者既需要具备操作性技能,也需要拥有抽象思维能力,本书提供的训练将涵盖上述两个方面。其中相当基本的两点是:遇见异域文化的心理准备和写作的训练。或许你想直接背上行囊出发,但无论你去的是雷克雅未克还是瓦努阿图,充足的行前准备都能让你在目的地更游刃有余。所以从现在开始,从你的身边开始,探索自身的文化,每天练习写作,逐步推进对旅行目的地的研究。

写作实践

要成为作家,自律比天赋更重要。居斯塔夫·福楼拜说过:“才华无非持久的耐心。” 1 编辑戈登·利什在被问到他的虚构写作坊是如何挑选学生时也说:“我认为才华无关紧要。我看重的是恒心、勤勉、刻苦、专注、意志、意志、意志、渴望、渴望、渴望。” 2 当你陷入自我怀疑(我们将在本章末尾的技巧讨论中提到这种内心的不安),觉得无话可说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忽略那个怂恿你离开书桌去海滩的声音。即便你感到疲惫、挫败、沮丧,也不要停止写作。坚持每天写作,就像去背包旅行前坚持举重和徒步练习一样。刚开始时,面对空白的页面,你可能很难兴奋起来,但慢慢地,你将体会到快乐。

一些实用建议:对于旅行者而言,记事本或者越来越普及的电脑是最重要的工具。你可以选择各种类型的记事本,最好有一本用于街头记录的便携式记事本和一本在家中、火车上、咖啡馆里写作的大开本。横线本也好,白页本也好,昂贵的精装本也好,便宜的作业本也好,写作工具的选择全凭个人喜好。你可能更喜欢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来安全地记录你的想法。无论如何,要勤于记录,不要以为光凭大脑就能永远保留所有细节。笔记中一定要写明日期、时间和地点。

将海外旅行的经历写下来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你想记住自己掌握中文的过程,或是雨林中附在你腿上的那些水蛭。但除了帮助回忆,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促使我们写作呢?美国作家弗朗辛·杜·普莱西克斯·格雷说:“写作是出于对现实的报复,出于想象和参与他人生活的渴望。” 3 美国作家特丽·T.威廉斯在《我为何写作》一文中谈到了一些常见的动机,例如记录自己的想法并与友人分享。但她也为了那些迁徙的鸟类和自己的灵魂而写作,向荒野致意,与矛盾共舞。当你对写作深信不疑时,难以预料的礼物会不期而至。威廉斯总结道:“于我而言,写作如同对爱人耳语。” 4 就从这里开始,探索你写作与旅行的原因吧。

◎ 写作练习一

以“我写作是为了……”或“我写作是因为……”起笔,开始你的第一段自由写作。接着“我旅行是为了……”或“我旅行是因为……”继续往下写。

旅程的叙述者

本书关注的是非虚构写作,包括散文、回忆录、纪实文学、游记,以及第十章提到的其他形式。在非虚构写作中,故事的讲述者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作者本人,文中的“我”是文字塑造的一位叙述者,是作者的部分人格。叙述声音的变化也会反映出作者在旅行中发生的变化。在故事结尾,归来的作者往往与出发时的那个人有所不同。

因此,出发之前的自我认知至关重要。写出你的个人经历与社交历史是一个认识自我的好方法。作家朱莉·切科韦的回忆录《小姐妹:寻找中国女性的隐秘世界》是一个范例,她记录了自己在工业城市石家庄教书时遇到的坚韧的女性的故事,其中还穿插了自己的个人经历。书中一位女性于“文革”期间在一家货车工厂工作时遭遇事故,一只手落下残疾;另一位女性则为了离开中国疯狂地找外国人结婚。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切科韦也讲述了自我发现的历程。这也是许多海外旅居者都会经历的过程:我们离家去寻觅“他者”,同时发现新的自己。

《小姐妹》开头描写了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小镇,肯尼迪遇刺那年,切科韦在这里出生。五年后,她的母亲去世,父亲深受打击,从此愈发沉默,一蹶不振。为了让她打发时间,祖母给了她一把小勺,让她从后院挖个通道去中国。后来,父亲不再允许祖母出入他们家,她又一次失去了亲人。书的前几页就为我们提供了以上所有信息,因此我们能毫不费劲地理解后面这句话:“失去母亲的女孩一生都在不停地挖啊挖,试图在广阔的土地上从或近或远的镜子中寻觅影像。” 5 我们也更能理解作者为何在拿到爱荷华作家工作坊的学位后接受了人类学家芦蕙馨(Margery Wolf)的挑战,去探寻中国女性的隐秘世界。

在之后的章节中,切科韦进一步解释了家庭背景与丧母之痛是怎样促使她去探寻别的文化的。她说,青春留下的印痕如一幅地图,指引着我们的全部人生。依循这幅地图的边界,有的人一生都留在家乡,另一些人则走向远方。是内在的渴望驱动着我们去寻觅。

当你准备走出熟悉的房间时,脑海中装的是什么样的地图?它可能是具象的世界,比如一片茂盛神秘的小树林,童年时你在其中玩耍,而现在它促使你到处去寻找森林;它也可能是心灵的地图,指引你在一个大家庭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或者体现在一个追求成功的移民故事中。文化地图往往还反映了我们的社会阶层与地位。哪些人具备旅行的条件?你是家中第一个出国的吗?你的祖先来自哪里?他们是否曾为逃离暴力或穷困,抑或寻求新的工作或生活而奔赴海外?

◎ 写作练习二

列出家中所有长辈及他们的祖籍。以“我是……的女儿/儿子或孙女/孙子”开头,选择一位进行描述。

接下来以心中的地图为主题进行自由写作。以“我心中装着这样一幅地图……”来开头。有一点需要提醒,我们在练习中可以“借用”其他作者的结构,但之后必须学会移除这些现成的脚手架,创建自己的形式。比如,写完后你可以尝试移除原开头“我心中装着这样一幅地图”这句话,也可以在注释中说明你的灵感是来自哪位作者。

文化地图

文化根基、文化能力、多元文化……“文化”一词无处不在,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它。但它的含义不仅复杂,还充满了各种矛盾。文学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曾写道:“文化是英语中最为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 6 提到这个词,有些人想到的仍是狭义的文化:芭蕾、歌剧,以及其他精英艺术。但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学家所发展出的关于文化的定义,即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汲取的东西。关于文化,最早期的定义之一来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出版于一八七一年的著作《原始文化》,这个定义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教益:“从广义的民族志概念来看,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复合体。” 7

威廉斯也说过:“文化是寻常之物:这是首要的事实。每个人类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目的和意义。” 8 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定义了那些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意识内化了的规则。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文化仍是指引我们所有人的地图。我们早就听说过狼孩或其他在文化框架之外成长的个体案例,这些故事一方面令人心生抗拒,一方面又让人着迷。拉斯·赖默在《吉妮:一个科学悲剧》中讲述了“野孩子”吉妮的故事:她出生后不久便被父亲关进一间暗室,直到十三岁才被人发现。这一案例促使科学家们追问一个关于人类的核心问题:如果没有文化,我们会是什么样?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回答是:“不可理喻的怪物,只有极少有用的本能和可辨识的情绪,没有任何智力可言。”格尔茨也提供了自己的定义:“马克斯·韦伯认为,人是一种悬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认为那些网就是文化。” 9

这些“意义之网”可能具有地域性,与种族、阶级、性别相关,也可能受到民族、职业或宗教的影响。这些元素共同织成了我们现在或曾经身处其中的文化。你可能不再参与宗教活动,但仍把自己定义为犹太人、基督徒或穆斯林。文化也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发生变化。一个印度家庭从孟买搬到田纳西后,他们作为印度人的身份认同感是否会有所改变?你的文化认同和阶级身份会影响你看待他人的视角。一个纽约天主教徒和一个住在萨尔瓦多的农民,二者的生活可能有着天壤之别。假设你住到一户乌拉圭人家中,他们住着舒服的独栋房屋,开着一辆新本田轿车,这些条件足以令他们跻身当地的精英阶层,尽管在你看来他们可能只是中产而已。探索我们自己的“意义之网”有助于更精准地辨识这些文化差异。

◎ 写作练习三

彼得·埃尔博建议,要深入一个问题的核心,可以先从你的“第一个念头”开始。以“关于文化的第一个念头”为主题进行自由写作。这个词会让你想到什么?列出所有影响过你的文化。讲述一个对你产生影响的例子,以“我记得……”开头,讲述比如“我祖父的农场”或“学习英语的经历”等故事。

旅行也是为了发现自我,尽管新面目不一定总是动人。记者艾莉森·巴克霍尔茨二〇〇二年到东京旅游时,拜访了竹艺大师广川,并且想要购买大师的作品。作为美国人,巴克霍尔茨理所当然地认为,“作为游客,我们享用当地文化财产的方式就是购买”。她把广川先生的工作室当成了一间“小型家居商店”。 10 然后她失望地发现,广川先生并不出售他的作品。故事最终有了一个愉快的结局:广川先生将竹篮作为饯别礼物送给了她。巴克霍尔茨说旅行的意义就在于这样的惊喜。同时她也开始反思美国人无节制的消费文化,这是她没有预料到的。我们无法预知旅行带来的快乐或失望。但如果我们充分了解自身的文化,至少能更好地应对令人头疼的发现。

地方塑造个人

你可以像切科韦一样,从过去某个对你意义重大的地方写起。海滨“清教徒小镇”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她的生活。当地“朝气蓬勃的啦啦队队员未婚生子之后变成了穿着老奶奶鞋、成天抱怨的裁缝店店员”的社会景观,也对她产生了重要影响。 11 这些描述让我们对她逃离家乡的迫切渴望感同身受。

无论察觉与否,熟悉的地方及其气味、声音和景象都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印记。肥料的气味会勾起在农场长大的人的思乡之情,而在城市长大的人只会感到恶心。窗上装着铁栏杆的街角餐馆可能会吓到某些外地访客,在街坊邻居心中却是适宜喝咖啡聊天的舒适角落。我们的记忆里装满了碎片,而非完整的故事。作家戴维·邓肯将这些碎片比喻为自然界里的“河齿”:枯树倒在河流中,渐渐四分五裂,但总有一些顽固的树结不会分解。邓肯认为这些紧密“交叉的盘结”正像“在平铺直叙的故事早已被淡忘之后”仍长久盘旋在我们脑海中的顽固记忆。 12

我们的“河齿”可能是很多东西的混合。作家皮克·耶尔这样回忆在英格兰的儿时生活:“是夏日傍晚直到九点仍在飘荡的光……是草地发出的‘沙沙’声,是板球棒击球的闷响……当然,很多时候,是环境的似曾相识引发了我们的乡愁,使我们给事物套上了‘神圣’的光环。” 13

耶尔道出了家的矛盾属性:它是我们急于逃离又渴望重返的地方。对神圣之地的乡愁渗入心底。耶尔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虽然现在他定居日本,但留存着童年回忆的英格兰仍令他魂牵梦绕。

我们在第六章中会继续探索关于某个地方的意义,在这之前,可以利用下面这个基础练习来培养自己对一个地方的感觉,并为接触新环境做好准备。

◎ 写作练习四

列出这些地方:你视之为“家”的地方,让你感到害怕的地方,你渴望逃离的地方和你渴望重访的地方。以“我记得……”开头,选择其中一个展开描述,或者借用耶尔的写法,以“它是……”开头。

作者即见证者

无论柬埔寨、阿根廷还是芬兰,一旦到达异国,所有细节都会引起你的注意。陌生的氛围会让我们调动全部的感官与思维。但对我们生活其中的社区,在对很多东西习以为常以至于视而不见的环境中,要如何做到这点呢?二十世纪初,俄国文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一个关于诗歌创作的术语“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专指引导受众以新的眼光看待熟悉事物的艺术手法。这一手法也可以用来重构我们的日常经验。纪实摄影师多萝西娅·兰格曾经说,相机是一种工具,教会我们如何在没有相机时看世界。类似地,写作也是一种工具,教我们如何在手中没有笔时观察日常生活。记笔记不仅是记录我们的经历,还能建立一个反馈循环:你记录得越多,观察到的也越多。仔细观察能为熟悉的事物注入新的理解。

记录社会生活的核心概念是“见证”。“见证”一词具有多重含义,有些含义源于宗教传统,它意味着做证、证实与在场,或是对特定宗教信仰的确认。作为见证者,我们要以敏锐的意识去观察、记录、参与周边环境。旁观者只需记录见闻,而见证者要参与其中,探寻表象之下的真相。英语中常将“承担”(bearing)一词作为谓语与“见证”(witness)连用。“承担”一词暗含重负的意味,使用情境包括怀孕、支撑、让步、包容与忍耐,这一用法也暗示了“见证”的分量。无论在家乡还是国外,见证都能增进对社会边缘的关注,让我们看到并感知他们的生活,这些都是简单的观察所不能触及的。

或许你未曾留意过,在离你家不远的地方可能就有一位住在超市购物车里的老人。或许你也曾把那天在市中心见到的工人放在心上,考虑过他们到底有没有吃上饭。无论如何,我们都逐渐对苦难见怪不怪,以免为当代常见的“同情心疲劳症”所累。但当我们对周遭的一切视而不见,我们会牺牲多少洞察力、理解力和同情心呢?我们甚至可能错过了快乐——比如,那位在公园读书的女士脸上的愉悦,或是那些跳跃着争抢篮球的孩童拥有的快乐。

尽管原因不同,但我们不仅难以看到穷人的生活,有时也无法触及富人的生活,泰德·康诺弗在《乳白天空:迷失在阿斯彭》一书中描写了一个富豪聚集的科罗拉多小镇,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见证。为了收集素材,他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如出租车司机、当地报纸记者,通过这种方式,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当地人,深入他们的生活。我们会在下一部分详细探讨这种获取素材的方式。

成为参与式观察者

作为见证者,我们希望能与另一种文化及当地人建立起亲密联系。换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学会不做评判。这是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核心,这种考察结合了深入的观察与对文化生活的参与。假设你受邀参加一个宗教仪式,你要如何判断起立或坐下的时机?如果你不是信徒,是否应该一同祈祷?无论是离家不远的地方还是异国他乡,为了深入了解新环境,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和纪实作者们往往要在当地生活数月甚至数年。作为参与式观察者,他们既要投身当地生活,又要保持距离。他们会参与到一个群体当中,学习当地语言、参加社交活动、记录见闻,再进行分析与写作。英语中的“ethnography”(民族志)一词源于希腊语中“ethnos”(人民或国家)与“graphy”(写作)这两个词源,正好涵盖了田野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我们受限于自身的文化和世界观,拥有局内人的视角是一种难以达到的理想。“像当地人一样思考”难倒了我们,况且无论在哪里,当地的人们也并非思维一致,而是拥有多种多样的观点。文化不是同质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在当地进行田野调查、采访,以及在图书馆中的深入研究来努力贴近他人的视角。局部的理解也是一种知识。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无论是田野调查者,还是任何想深入理解异域文化的旅行者或学生,他们的任务都是“终日身处由各种关系构成的迷宫之中,又不迷失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等待具有启迪性的事件,并学习、参透其中的意义。田野调查者要做的就是记录、学习和等待。但这种等待是积极主动的,田野调查者需要保持警觉,随时准备好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一星期、一小时或者五分钟之内,迎接已经预见或未曾预见的一切”。 14

只有保持这种高度的专注,调查者才能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很多民族志学者即便在他们的家乡或社区也保持着同样的敏锐。社会学家马修·德斯蒙德的《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揭示了美国住房体系中存在的触目惊心的不公。他在书中提供了大量数据,然而能够让我们直面贫困的现实的,是那些被驱逐家庭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单身母亲们的经历。德斯蒙德曾与被驱逐群体在拖车中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同时,他也结识了一些房东。他对两个群体的描述充满着复杂而生动的细节,这正体现了他对民族志的理解:“当你试图了解他人的行为时,你要尽可能全面而真实地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来塑造你自己的生活。”

德斯蒙德在描写贫困人口时,还运用了非虚构写作中常见的细节描写及其他技巧。他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跟踪采访了一名叫作阿琳的女子,当她被扫地出门时,所有家当都被堆到了人行道旁。“几张床垫、一台落地式的电视机、一本《不要惧怕管教》、一张漂亮的玻璃餐桌和尺寸合宜的蕾丝桌布。” 在德斯蒙德列出的这张清单里,舒适生活的遗迹(蕾丝桌布)与一位母亲不想让孩子落后的努力一并跃然纸上。作者极少插入自己的观点,但他在一篇日记中透露了自己的矛盾心理:“我觉得自己很污秽,我竟然在搜集这些悲惨的故事与别人的苦难人生,就像是在搜刮什么战利品。” 我们在书的尾声处才得知,德斯蒙德的父母也曾被驱逐出门。这本书传承了民族志的精髓:见证者聚焦外界,行文清晰,描写生动,人物刻画贴切。

在德斯蒙德这样的民族志学者开始像记者一样写作的同时,不少记者也开始采用民族志的调查方法。作家劳伦·凯斯勒如是描述传统的采访流程:“你打几个电话,在脑海中勾勒出想写的故事框架,然后填充这个框架。你闯进他人的生活,打乱他们的日常节奏,提出一堆问题然后离开。” 15 与此相反,凯斯勒观察到民族志学家并不会预设“故事”。他们对任何可能的故事持开放态度,他们倾听和观察,然后慢慢融入一个群体。凯斯勒在自己的作品中借鉴了这种方法,例如他关于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心的著作《在阿尔茨海默之地寻觅生命:一位女儿充满希望的记述》。

泰德·康诺弗的专长是浸入式新闻调查报道。我们在前文中提到了他对阿斯彭所做的调查;此外他还曾在纽约州的新新惩教所当过狱警,与无业游民一同流浪,混在墨西哥移民中在蛇头的带领下穿越美国边境,还曾与秘鲁的伐木工和肯尼亚的卡车司机一起旅行。他认为浸入式新闻是民族志的“近亲”,并声称是大学时的人类学课程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启发。虽然康诺弗用第一人称写作,但与德斯蒙德和凯斯勒一样,他的作品聚焦于外部世界。当然第一人称很可能暴露作者不可避免的倾向性,作家罗宾·赫姆利喻之为“作者的回忆、文化和观点组成了他性格的行囊”。 16 记者的伦理和职业规则与民族志学者有所区别,但两者都需要理解自身背负的行囊,如同在出发前检查自己的行李。

在自身所处的文化中进行参与式观察所带来的挑战与在海外遭遇的挑战截然不同,但两者都需要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尝试将自己浸入当地情境,用“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熟悉的事物。

∅ 田野调查练习一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所,例如公园、公共汽车站或咖啡馆,在那里进行半小时的观察。以“我要描写……”开头写下你的所见所闻。你注意到什么从前不曾留意到的东西了吗?人们会和邻桌的人聊天吗?会给老人让座吗?尝试总结人们行为背后约定俗成的规则。重复这个练习至少三到五次。

透过他人的眼睛观察自己

借助他人如游客、新移民或侨民的视角,你可以发现自身文化的规则。但正如前文提到的美国记者巴克霍尔茨的例子,你发现的不一定是美好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加拿大视角》一文中描写了在一次印度之旅中遇见的美国人,当时她在新德里参观了加拿大人和美国人各自的聚居地:加拿大人的房间里摆满了当地装饰,还用印度菜招待了她;而美国人在海外建起了一个迷你美国。她如此描述围墙之内的美国大院:“我们被放进去买东西。当大门一关上,你便来到了纽约州雪城。热狗、汉堡、可乐和摇滚乐将你包围。对美国人来讲,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就该像登月一样,背上绑着装满美国空气的氧气罐,身上牢牢套着保护他们不受外界侵蚀的太空服。” 17

美国作家牙买加·琴凯德在《一处小地方》一书中,以第二人称视角描述了到她的祖国安提瓜和巴布达旅游的典型游客。一名欧洲或北美游客,或者说“白人”,过海关总是异常顺利。你的行李不会像安提瓜黑人带回家的“装满必需的便宜衣服的纸箱”一样被搜查。你一心想逃离北美或欧洲的严冬,祈祷在你游览森林风光时不要下雨,你“肯定从未想过”常年忍受干旱的安提瓜人可能正在近乎绝望地渴盼着雨水。 18 琴凯德的刻画可能会令游客感到不安,但她有力地抨击了一些理所当然的想法。

来到一个新地方,了解当地人对你的看法格外重要:不仅要和他们探讨你的个人经历,还有你的国家、宗教、性别和阶级留在你身上的烙印。你可以在出发之前就开始练习。

∅ 田野调查练习二

通过各种方式,如当地的志愿者项目,去认识一位移民,新移民或老移民皆可。经过多次接触与他建立起信任,约上一次采访,探明这些问题:他如何看待你的文化?与他的祖国相比,这里的环境及居民有何不同?探讨伦理问题时,可参考本书第五章中关于人物写作的内容,采访技巧则可参考第四章中关于记录形式的内容。

旅行规划:我们的行囊

国际教育家麦克·伍尔夫说:“很少有人旅行时是不带行李的,不论是提在手里的,还是装在脑中的。”比如说,美国人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欧洲,它被流行文化所勾勒,被马克·吐温、亨利·米勒等作家所描摹。他写道,在勇闯海外的美国学生眼中,欧洲就是“高雅艺术、便宜红酒和迪士尼的魔法王国”。 19

我们脑中的行囊装满了难以摆脱的刻板印象。出发之前,不妨想想你对目的地的食物、天气、居民和语言的认知都源自哪儿?如果你成长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你对古巴的看法或许会受到流行情景喜剧《我爱露西》中的古巴裔丈夫的影响。

随身携带的行李还反映了我们对于旅行的预期。看看你收拾行李时的“必需品清单”,你真的需要迷你法压壶吗?蒂姆·奥布莱恩在《士兵的重负》一书中探究了奔赴越南的美国士兵的行囊:有些人认为香烟是必需品,有些人离不开“酷爱”牌冲泡饮料粉和口香糖。这些细节看似平淡无奇,但作者正是通过它们将我们带入之后的情节——借小主题引发更宏大动人的主题。他写道:“他们背负着赴死之人的情感包袱。悲伤、恐惧、爱和渴望,这些感情是无形的,却有着自身的密度与特殊的引力,它们具有重量……他们全都勉强克制着共同的懦弱——面对危险时逃跑、僵住或躲藏的本能,这才是他们身上最沉重的负担。” 20

写作能够帮我们发现放入行囊中的,有意或无意的期待。

◎ 写作练习五

为计划中的旅行列一张必需品清单。选择其中两到三件,想象如果缺少它们会有何影响,由此展开自由写作。接着画一张图,将目的地如“泰国”“吉尔吉斯斯坦”放在画面中心,在周围写上你的各种想法,可以摘取从电影、电视、书籍和新闻中看到的故事和影像。这张地图反映了你对目的地什么样的预期呢?

∅ 田野调查练习三

继续之前对移民的采访,询问他们从家乡带来了哪些东西及其原因。思考这些物品反映了他们怎样的价值观与需求。

旅行规划:研究

学会了通过诠释自身的文化来审视我们对目的地的预期,再想一想,我们还有哪些不了解的?我们或许都听过菲德尔·卡斯特罗这个名字,但有几个人知道古巴革命思想家、诗人何塞·马蒂呢?关于目的地的大量知识可能会让你头晕眼花,但一定会让你在海外旅行时受益匪浅。

这项准备工作可以从图书馆或查阅网上资料开始。很多当地报纸报道都会发布到网上,找来读一读。如果你还没掌握当地语言,可以尝试借助字典,一周阅读一篇文章,并记下生词表。此外你还可以阅读英文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旅行文学和旅游导览不仅能提供关于目的地的实用信息,还能反映游客对当地的看法。如果网上找不到足够的信息,你可以向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图书馆员求助。你不可能读完所有相关材料,但要尽可能从多个视角了解情况。

旅行写作的传统源自古希腊。历史上最早的史学家之一希罗多德曾系统性地收集了包括口述资料在内的大量素材,因此他也被视为早期的民族志学者。他相信文化规范是随时间和地域变化的,这一观念在那个时代十分超前。这种开放思维上千年来时盛时衰。彼得·惠特菲尔德认为,许多西方人关于“他者”的写作流露出殖民主义视角的“胜利者世界观”。 21 他不是唯一一个持此立场的人。英国作家玛丽·金斯利在其畅销书《西非行记》中就表达了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她支持英国对这些非洲国家的间接统治,另一方面她又对基督教传教士持批评态度,还为一夫多妻等当地传统习俗辩护。另一个例子是勇敢的伊莎贝尔·埃伯哈特,她于一八九七年由瑞士前往阿尔及利亚,在那儿皈依了伊斯兰教,并改穿男装。她写下的反殖民主义文章挑战了同时代欧洲人的思维习惯。

伊本·白图泰关于非洲和中东的作品也值得借鉴。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之一,白图泰记录了他穿越伊斯兰世界及其他地区的漫长旅程。一三七七年,七十三岁的白图泰在丹吉尔去世,在此之前,他已经走过了非洲、中东、亚洲和欧洲,行程长达七万五千英里 。他写下了妙趣横生的动人见闻。读过白图泰之后可以接着读伊迪丝·沃顿的《在摩洛哥》。沃顿结合自身的经历,批评了当地落后的观念与状况,尤其是一夫多妻制下女性的遭遇。同时她也描述了摩洛哥的魅力,包括其独特的时间观念和建筑。

近一百年来,很多旅行写作者的立场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尝试理解与探讨文化的复杂性,但早期的旅行写作仍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审视过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当然我们也要警惕“现在主义”,不要以现在的标准去评判过去的写作者。要全方位地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法是去阅读局内人与局外人、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性别的写作者的记录。

◎ 写作练习六

选择一个世纪内三个不同时期的作者,阅读他们的作品。阅读时,记录下令你疑惑、惊讶或不安的地方,摘录一些原文。接着通过查资料深入了解作者的经历,以及每本书中所描写的时代的地理版图和政治背景。回想这些作者对这个国家的勾勒,记下你的第一个念头。留意其他可能对你有帮助的书籍和资源。

保持批判性思维。本书作者乔安妮在去澳大利亚参与一个学习项目之前,读了一本文学杂志,杂志编辑声称他们在做悉尼奥运会特刊时,找不到一位原住民作者。然而乔安妮很快发现,在澳大利亚,原住民作家并不少见。《防兔篱笆》等作品早有问世,这本书还被改编成了颇受好评的电影。商业、政治和历史等因素塑造了我们看待事情的视角以及对可能性的认知。

电影在世界各地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艺术价值。在好莱坞和宝莱坞之后,尼日利亚的“诺莱坞”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王国。无论目的地是哪儿,你都可以试着在视频网站或图书馆中搜索关于当地历史的电影。

阅读一系列文学作品。考察你的目的地是否有口述历史的传统,以及当地最普遍的文学形式是虚构、非虚构写作还是诗歌。阅读涉及不同文化的丛书,例如圣三一大学出版社的“作家谈写作”系列中的《作家的世界》。我们可以通过翻译作品接触到新的作家和观点。有些选集如《墨西哥之旅》将本国作者与外国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从中我们可以读到有趣的对比。 22 除了作者,我们在阅读时还要考虑出版社的立场以及作者与翻译的关系,例如,冰岛政府会为翻译和图书出版提供资助。我们还要了解不同国家对艺术的态度,例如,在爱尔兰,创作者会因为作品的文化价值而被免去部分收入税。

对于视觉艺术,不同国家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三章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视觉语言。你肯定会在目的地遇到印象深刻的艺术品和建筑,包括博物馆、画廊、历史地标、重要建筑和地点等。一定不要忽视街头艺术、民间文化以及打破传统的地点与艺术形式。此外,还可以阅读当地重要艺术家的传记。

关于技巧:纪律与自我批评

为何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如此之难?许多作家都曾坦言,为了逃避写作,他们会做任何事,如洗衣服、清理院子,尤其会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懒惰。

最能动摇我们的计划的,其实是内心那个恼人的声音,它不断地告诉我们没什么值得写的。当你试图记录初学外语的经历时,那个声音便开始唠叨:“你知道有多少学生在希伯来语课上无聊得要命吗?”所有作家都经历过这种与徒劳感的斗争。然而另外一个声音也在反驳。爱默生说:“在每一部天才之作中,我们都能读到一些自己曾经放弃的想法。” 23 作家盖尔·戈德温在随笔《看门人》中讲述了与自我批判斗争的经历。她那时正在创作一部小说,写到女主人公做梦的情节时,她回忆道,突然间“我对自己的构想失去了信心,急于向‘权威’求证她有没有可能做这样一个梦”。后来戈德温找到了弗洛伊德给席勒的一封信,信中的话令她宽慰:“在我看来,当思维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理性会退居次席;只有当想法过多过乱时,它才会跳出来审视和检查。” 24 当你回过头来修改与编辑时,自我批判的声音则会成为帮手。但现在,请先屏蔽这个声音,自由地探索所有可能性。

◎ 写作练习七

描写你心里自我批判的声音。用拟人手法赋予他态度和模样,写一封信质询他为何不让你创作。之后列一张清单,写下被自我批判声视为禁忌的主题。

修改

你已经探索了自身的文化背景,记下了对目的地最初的想法。记下这些思考,先将它们放到一边,出发之前再拿出来读一读。“修改”一词在英文中的本义为“再次查看”,我们可以将这一流程运用到每一版草稿中:首先重读你的手稿,添加新的想法,同时删掉冗余。修改过程中,你的文章会像手风琴一样,时而变长时而变短。修改与编辑既可以是宏观结构上的,也可以是微观细节上的,我们会在第九章详细讨论。现在先对你之前的自由写作进行简单回顾。

▽ 修改练习一

1. 找出你“关于文化的第一个念头”的练习作业(本章写作练习三)。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参与式观察的初步开展,现在你的感想是?请补充“关于文化的更多想法”。

2. 找到你关于祖先的自由写作。如果你之前写的是“我是……的女儿”,再增加一个层面:“我是……的孙女”或“我是……的祖父”。

如果你是为特定的对象写作,脑海中可能会有预设的文章结构,其他情况下则不用事先决定写作体裁。如果你想做更多尝试,随笔是个很好的起点,其英文“essay”源自法语“essayer”(尝试)一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专家。写作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冒出新的想法,而随笔允许你在一定框架内即兴发挥。与其他非虚构写作体裁一样,随笔能够将故事与思考结合在一起,在讲述事件的同时思考其意义。

☆ 体裁实验——私人随笔

首先回到刚刚修改过的关于祖先的自由写作(或另选一篇讲了一个故事的文章),尝试像记录刚刚发生的事那样,用现在时进行改写。例如以“此刻我站在祖母的厨房里……”开头。写一到两页,阅读写下的内容,然后另起一段,以“现在回过头看……”开头。这样一来,这篇散文的开头就做到了故事与思考的结合。

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会引导你探索新的语言和环境、进行人物描写、探讨宗教和政治信仰,以及在伦理道德范围内运用社交媒体和记录载体。我们希望这些技能会伴随你今后的旅行。除了具体的技能之外,开放的心态与学习过程中不畏屈辱的精神同样重要。修改文章时,也是在“重新审视”我们的态度与解读。记录下自己犯的错误,也就开辟了通向理解的道路。

写作的决心在行前准备与旅途过程中都相当关键。舞蹈家崔拉·夏普认为,日复一日的练习对任何活动都至关重要:“一位画家走向画架和一位医学研究人员回到实验室是一样的,在创作过程中,每天的例行程序与突如其来的灵感一样必不可少,甚至更为重要。而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创作是一种习惯,最好的作品往往是良好工作习惯的结果,这些工作习惯是实现梦想的基本零件。” 25 GMCphxvPp66Coqx0bGVMZVJF/qLvJQPiqIuLKDaTO/uDW6ewN/x9q13w1QPjrl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