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我们既是师生、挚友,也是文学路上的同道者。
与他,大家都称其为“纪哥哥”。典故来源于我们一行人的南方之行。
飞南京入马鞍山拜谒李白墓游采石矶赏西递宏村,雨中历西湖花塘观鱼老街购物过杭州西溪湿地,逛南京瞻仰长江大桥赏临海楼不遇献花祭奠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拜夫子庙荡秦淮河购纱巾买盐水鸭,河边小店同吃一屉小笼包赏小河流水廊桥人家……
事情是他在老干部大学“文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班上课时发生的。后来,他进入了“自觉”创作的阶段,不断有文字发表于报纸杂志。几年下来,有了成书的资本。《足迹》是这一切的总结和见证。入大连市作家协会,也应算是最高境界了。
他曾对我说:“当作家是我少年的梦。拼搏到现在,行囊中已经装满了盘缠,于是就毫不犹豫地踏上追梦之旅。”
我想,有如此骄人的成功业绩,首先来自他生活经历的丰厚。
方言出生在金县(现大连市金州区)董家沟农村。世代务农,没有人读书识字。为了吃饱肚子他从小养猪,放牛,薅草,揽地瓜。后来读书,也是时断时续,坎坎坷坷;但他聪慧勤勉,天分极好。20世纪70年代初,分别在中学和师范学校当老师;1978年参加高考,以金州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数理力学系。等我们见面认识时,他已经是大连宏济船舶公司总经理、董事长,一位成功的私营企业家啦。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不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写作只是用作家的眼睛观察社会生活的合理结果。我与方言谈欣赏、聊文学、赏佳文、润文字,多时、多地,总能心有灵犀,信息相通。
自2013年到2016年,他在老干部大学“文学欣赏与文学写作”及“小说创作研修班”上课。他的不少习作成为课堂范文读本。他后来发表的大多数文字我几乎都看过。我想,用三个字概括他的文字和创作理念较为合适,那就是:真、善、美。
真,一场感人的怀旧之旅。
方言的文字,绝大多数是写过去。阅读后,就感觉像聆听一曲娓娓道来的民间故事,毫不矫饰。他写家,他写父母,他写同学,他写乡村,他写传说,甚至他笔下的狼,都那样有性格,有呼吸,有温度,有美感。他的人物设置、情节的安排、性格的刻画等,都无限地靠近我们生命里所经历的真实。一种由生活真实理性地上升为艺术性的真实。这是文学写作的最高,也是最神圣的追求。
善,一丝心灵的智慧反思。
方言说:“人的有限能力和无限欲望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凡事量力而行,快乐就会如影随形。”
他的文字,总是以警醒的理性精神来透视过往的生活,对生命进行“本真”层面的探求、研索,给人以善良的诱导和启发。
于丹说,人本来无所谓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用对了地方就是优点,而用错了地方就是缺点。我以为,于丹说的“特点”,就是人物身上的“个性”。文学作品能突出人物的个性,这是很难的。方言的文字往往能揭示人物的善良属性,给他人以启发、以警戒、以反馈……
美,一个俊朗的境界画面。
方言笔下的人物,他们的心灵,大多如香茶淡淡,流光波影,甚至有些伤感,极像无声的哀泣。然而,带给读者的却不是忧伤,而是极富画面感、现场感的心灵满足。生活本身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跨过坎坷就有诗和明天……
方言的文稿《足迹》摆在我的案头,再次拜读又有了些许新的感喟。他嘱我写序,我不容推辞,说以上这些话以为祝愿。
祝愿身体好、企业兴、家庭睦、创作丰。
是为序。
时为公元2018年5月1日
于大连市老干部大学文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