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人格权的产生与消灭

一、人格权的产生

人格权的产生因自然人和法人有所区别,其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自然人因出生就可以取得相应的人格权,出生在性质上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二是法人必须在依据法定程序设立后才能取得名称权等人格权,如名称权必须依法核准登记后方能取得,未核准登记前,不应受到人格权的保护。三是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的人格权,都是法定的民事权利,而非天赋权利,都需要法律的确认。尽管自然人的人格权因出生而取得,但并不能说人格权是天赋的,人格权从其性质来说都是法定的。和任何权利一样,人格权最终都来源于法律的确认。当然,人格权中的一些特殊权利,如生命健康权,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性,但即便是这些权利,也要由法律加以确认和保护。

自然人出生就应当享有物质性人格权,如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等权利,除了物质性人格权以外,自然人还享有精神性人格权,如名誉权、隐私权等,这些人格权是否因为出生而当然取得,值得研究。一种观点认为,这些人格权并不当然因出生而取得,而需要自然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后才能取得。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人格权也因出生而取得,对于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来说,其实际行使这些权利或许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不享有精神性人格权。至于自然人所实施的行为,只不过是使其享有权利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已,而非人格权取得的前提。笔者认为,就名誉权等评价性人格权而言,其也享有一定程度的与生俱来性,即使主体不从事一定的行为,其也享有这些人格权,只是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名誉等人格利益。

法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并不享有自然人所享有的物质性人格权,但法人也享有如名称权、名誉权之类的精神性人格权。法人人格权的取得不同于自然人,其人格权的取得并非始于出生,一般源于法人的成立。至于法人的名誉权,则随着法人的资力、信誉等状况而不断丰富。需要指出的是,法人成立前,对设立中的法人而言,其某些人格利益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保护。例如,法人在设立过程中,可以将其名称进行预登记,在预登记期间内,他人可以异议,但一旦预登记期间届满,则名称权产生,并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排他效力。

二、人格权的消灭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不过,在自然人宣告死亡期间,如果其实际上仍然存活,则其享有的人格权并不受死亡宣告的影响。在自然人死亡之后,人格权因人格的消灭而消灭,但死者的人格利益并不当然随之而消灭,法律仍然应当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

法人人格权因法人的终止而丧失。法人进入破产程序之后,在法人被最终终止之前,其人格并未消灭,所以其仍然享有法人人格权。即便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也只能认为,法人在一定期限内被取消了营业资格,但法人仍然享有名称权等权利。法人只有在清算完毕后被注销,或撤销登记后,其主体资格丧失,法人的名称权才不复存在。如果法人基于破产宣告而消灭,其商誉、商号等法人人格权可能经过破产还债程序,为其他法人取得,从而与特定主体分离。

法人、非法人组织的人格权也可以因名称权的移转而发生移转。除在特许经营等情形下许可他人使用外,名称权还可以转让。但名称权一旦转让,法人、非法人组织的信用权、名誉权等,也随之而发生移转。这些人格权由一个主体向另一主体移转,对于原主体而言,该权利消灭,由继受取得的主体取得该权利。


注释

[1] See Gert Brüggemeier,Aurelia Colombi Ciacchi,Patrick O'Callaghan ed., Personality Rights in European Tort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p.7.

[2] See Gert Brüggemeier,Aurelia Colombi Ciacchi,Patrick O Callaghan, Personality Rights in European Tort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p.567.

[3] See Eric H.Reiter,“Personality and Patrimony: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Right to One's Image”,76 Tul.L.Rev .673.

[4] Otto von Gierke, Deutsches Privatrecht ,Band I,Leipzig,1895,S.702 ff.

[5] O.Gierke, Deutsches Privatrecht ,Band I,Leipzig,1895,S.702.

[6] O.Gierke, Deutsches Privatrecht ,Band I,Leipzig,1895,S.702.

[7] Philippe Malinvaud, Introductionàl'étude du droit ,9eédition,Litec,2002,pp.258-284.

[8] See Donald P.Kommers, The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p.313.

[9] See Franz Werro,“Tort Law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Millennium:A Tribute to John G.Fleming's Legacy”,49 Am.J.Comp.L .154.

[10] See Michael Henry ed., International Privacy,Publicity and Personality Laws ,Reed Elsevier(UK),2001,p.88.

[11] See Michael Henry, International Privacy,Publicity and Personality Laws ,London Butterworth,2001,p.65.

[12] See Gert Brüggemeier,Aurelia Colombi Ciacchi and Patrick O'Callaghan Edited, Personality Rights in European Tort La 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p.572.

[13] Adrian Popovici,“Personality rights–A civil law concept”, Loyola Law Review ,2004,vol.50,pp.356-357.

[14] See E.Logeais&J-B.Schroeder,“The French Right of Image:An Ambiguous Concept Protecting the Human Persona”(1998)18 Loy.L.A.Ent.L.J .511 at 535.

[15] See David Saunders, Authorship and Copyright ,Routledge,1992,p.113.

[16] Warren&Brandeis,“The Right of Privacy”,4 Harv.L.Rev .193(1890). O31VuTl52TteKWXP/aBtRq7CuF3xfiuWNvzAMLvd/r4KUEpk8xNJ/9j7PmvZXI9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