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构建

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张俊梅

摘 要: 本文论述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列举了学术英语的特点,从课程构建思路、课程构建原则、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估与师资需求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

关键词: 学术英语;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构建

一、引言

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端人才,既需要阅读学科最前沿的英文专业资料来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信息,又需要撰写和发表英语论文以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还需了解如何用英语和世界各国的同行进行口头或书面学术交流。因此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需要通过大量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语言实践来提高专业英语交流能力。专门用途英语关于体裁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学科的英语有独特的词汇、句法、修辞和语篇特征,是各类通用英语教学没有涉及的,研究生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学术英语学习,否则就会出现英语水平再高也难以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窘况。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结果表明通用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研究生英语能力的需求,研究生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势在必行。本文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构建思路、课程构建原则、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估与师资需求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

二、理论依据

学术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专门用途英语是相对于通用英语(EGP)而言的,它源于 20 世纪60 年代。其最初形式是科技英语(ESI)。社会需求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主要驱动力,从大纲设计、教材编写到课堂实践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学习者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门用途英语包括学术英语(EAP)和行业英语(EPP)两大类。学术英语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国际会议交流英语(EICP)、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ERPP)和专用学术英语(ESAP);行业英语包括商务英语、医学英语、建筑英语、旅游英语等等。

学术英语是“以学术活动中所涉及的社会、认知以及语言知识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学术领域的语言特征及使用规范”(Hyland,2006:2)。学术英语教学既是在语境背景下的多层面语言教学,又是多维度的学术语篇教学。从语域角度看,学术英语是口语和书面语学术语篇教学;从修辞角度看,涉及如何定义、举例、分类、比较、对照等修辞手段;从认知角度看,涉及报告、说明、叙述、讨论(Hyland,2006)等体裁;从社会文化及言语共同体角度看,涉及如何撰写书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学术报告,如何编辑教材、参加讨论、完成课程作业等。另外,建构语篇结构单元的语篇衔接手段和各学科通用的科技词汇、半科技词汇也是通用学术英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专门用途英语具有四个特点和三个可变特点(Dudly-Evans,Maggie & Strevens,1998):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2)课程内容必须与某种特定的学科、职业相关;3)课程的重点应放在篇章、文体及语言(词汇、语法、语域)知识的掌握上;4)必须与通用英语有鲜明的对照。三个可变特点是:1)可以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2)学习者为成年人,包括从事各种专业的在岗人员、接受培训的各类人员、在校大学生或将来需要经常使用英语的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中学的学生;3)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通常是为具备中级或高级英语水平的成年人设计的。

大多数学者(Strevens, 1988; Flowerdew & Peacock, 2001; Robinson, 1991)认为学术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具有同样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课程设置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教学目的与特定学科、职业及实践活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针对特定学科、职业及实践活动所涉及的词汇、句法、语篇、语义以及话语分析。Alexander et al.(2008)从语境、师生关系特征、课堂教学内容三个层面分析了学术英语的显著特征。首先,学术英语课程设置是从学习者的目的需要出发,以学习者能否顺利完成以英语为媒介的学科学习或专业任务作为评估标准。其次,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堂教学以讨论和探索为主要形式,因而体现出更为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三,在教学内容上,学术英语以专业领域的学术文章和学术活动为依托,进行文本和语篇层面的教学。

Benesch(2001)将学习者的权利分析加入到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中,最先提出了辩证学术英语(Critical EAP)的主张,认为许多学术英语教学和研究人员过分强调基于技能的(skill-based)课程设置,而忽略了学术英语从根本上是英语语言教学这一事实,导致英语教师对学术英语教学信心不足,忽视了自己在语言知识与语言教学方面的优势。

对学术英语的研究表明学术英语是基于学习者需求分析、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英语语言教学,其显著特征是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必要条件。虽然学术英语依托的教学材料是专业领域的学术文章,但归根结底还是语言教学,不是专业知识教学。英语语言教师对学术英语的准确定位是学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构建

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英语技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读写研究文献和技术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把英语变成拓展学术空间的工具。学术英语教学即基于需求分析的、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英语语言教学(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不是学科内容教学。教学重点是各学科领域学术语篇类型及共有的语言特征以及各专业学习通用的英语语言技能。因此学术英语课程设置应遵循需求分析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首先,需求分析原则要求在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置相关课程。由于多数学校研究生英语都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没有真正进入课题研究阶段,无法选择恰当的题目来进行写作训练,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学生还没有学术论文写作需求,所以学术英语教学内容无法从整篇文章写作入手,只能从英语学术论文阅读讨论入手,通过专业英语论文阅读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讨论加深对本专业论文的结构特征及语言特征的印象,为高年级进入课题研究之后的英语论文写作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其次,真实性原则要求理论教学材料采用学科领域真实的学术语篇,使学生能接触到本专业的真实的学科英语资料,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基于真实的学科语篇学习需求。第三,实践性原则要求课程设置以实践课为主,实践教学学时大于理论教学学时,采用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包括听、看、说、读、写、译各种语言实践内容和个人陈述、小组讨论、现场模拟、实地考察等语言实践形式。

学术英语教学内容涉及知识、技能和策略三个方面。知识方面涉及教学专题的理论知识介绍;技能方面涉及教学专题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策略方面涉及教学专题的方法和步骤。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课程包括科技英语视听说、英语科技论文阅读讨论、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英语论文发表等。“科技英语视听说”比较英语口语普通文体与科技文体在用词、句型、修辞等方面的异同;“英语科技论文阅读与讨论”介绍英语科技论文的结构、撰写步骤、写作规范以及写作技巧;“科技英语论文写作”通过学科论文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写作能力;“国际会议交流英语”介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流程、国际会议流程并体验模拟国际会议;“英语论文发表”介绍SCI论文写作原则和技巧、论文完成后如何投稿以及投稿以后如何根据期刊要求修改论文。

学术英语教学采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教学采用主题模式,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主题,以讲座的形式、以各学科英语原创论文为语料、语域分析和语篇(体裁)分析相结合,用英语教授各学科通用的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使学生通过学习与学科有关的教学材料来提高语言技能;实践教学采用专题模式,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实践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的学习目的和需求相统一,给学生以口语或书面语语言输出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经常的语言输出强化头脑中的英语语言体系,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学会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或科研活动。

学术英语课程评估对学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界定建立在学生对英语的真实使用情况之上,测试内容的设计以真实性为原则,即学生在测试中使用英语完成的测试任务与现实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的交际活动相似,也就是说测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相匹配,因此学术交流英语课程评估采用形成性评估,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评估,评估形式多元化,包括小组课堂报告、英汉专题互译、专题写作、模拟学术报告、制作招贴报告等。

学术英语教师应是合格的英语语言教师,无需专业知识:“学术英语教师没有学习专业知识的必要。理由之一是他们不是专业课教师,理由之二是他们不可能掌握众多领域的专业知识”(Hutchinson & Alan,1987)。学术英语教师不应仅限于讲授语言知识和传授语言技能,而且应该作为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调者和改革者来帮助和促进(以英语为媒介的)专业学科教学。目前欧美主流学校通用学术交流英语师资主要是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

四、结语

学术英语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等方面都符合新形势下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需求,是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学术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各个专业领域能够自如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的专业型人才。学生只有通过学术英语学习才能在自己的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中找到一个很好的衔接方式,为终身工作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O.S. Argent & J.Spencer. 2008. EAP Essentials: A Teacher’s Guide to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Reading: Garnet Education, 3-5, 11, 18-25.

2. Benesch,S. 2001. Critical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Theory, Politics, and Practice [M].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3. Dudley-Evans T., & St John, M. J. 1998. Developments in ESP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97-314.

4. Flowerdew & M.Peacock (eds.).2001.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9-251.

5. Hutchinson Tom & Alan Waters.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6. Hyland, K.2006.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M]. London:Routledge, 2.

7. Robinson, P. 1991. ESP Today A Practioner’s Guide [M]. New York & London: Prin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8. Strevens, P. 1988.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 [C]. In M. Tickoo (ed.). ESP: State of the Art.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13. PUwAvEuj8tqjbfVE7rm0NwQkA/YxMw9R0Azgso/WlMF9BzEpb+HxlbqKdV1u1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