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转型经济时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大规模的制度变迁。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体制朝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变革,发展迅速。转型经济赋予了民营经济政治上的合法性,激发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然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路径并不清晰,这一特点导致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制度环境对中国企业成长有着决定性作用。
然而,现有的主流的企业管理理论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不能很好地指导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实践。近年来,一些敏锐的学者已经将视野转向转型经济国家,运用制度理论与组织合法性理论来解释转型经济国家企业的行为。企业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制度压力,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优化制度环境,获得更好的发展,并且影响宏观的制度变迁,这一过程就是制度创业过程。制度创业指行动者意识到改变现有制度或创造新制度能够带来潜在利益,通过建立并推广组织获取认同所需要的规则、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创造、开发和利用盈利机会,获得合法性(Maguire et al.,2004)。合法性也译为合理性、正当性,指一个组织被认为是适宜的(Scott,1995),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成长所必需的资源。转型经济意味着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往往缺乏正式制度框架,如有力的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市场等(Khanna and Palepu,1997)。因此,获取合法性对于转型经济中的企业来说十分重要。
198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允许民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但是制度环境并不完善。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民营企业面临着合法性危机,转型经济既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对其有着诸多限制。因此,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合法性对其成长尤其重要,与天生具有合法性的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更强的动机开展制度创业以获取合法性。
虽然制度创业理论为理解转型经济中企业的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但是目前西方现有的关于制度创业的研究主要以处于成熟场域中的非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缺少对于新兴场域企业的关注。DiMaggio和Powell(1991)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体,中国的制度变迁提供了丰富的制度创业机会,是发展制度理论“最具前景的试验场”。比之西方成熟场域,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中,企业开展制度创业可以有更多创新的机会,获得更大的收益(田志龙等,2003)。因此,基于中国情境开展制度创业研究,能够为中国民营企业制度创业的成功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可以推动制度创业理论的发展,为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首先对制度创业理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然后依据已有的文献综述文章,将制度创业的研究分为制度创业动因、制度创业者、制度创业机制和制度创业效果几个方面进行了中西方研究的系统回顾,在这个过程中识别了中国制度创业研究的特点,最后,讨论了未来中国推进本土化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