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掌握会计的职能;
●理解会计的对象;
●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及关系;
●了解会计核算方法;
●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能辨别会计要素;
●能分析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刚入学的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不是很了解。有的学生说会计就是指会计人员;有的学生说会计就是指会计工作;有的学生说会计就是指会计机构;有的学生说会计就是指会计学科。这些说法对不对?究竟什么是会计?
初步理解会计的概念、特征、职能及核算方法;理解会计的对象,掌握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能辨别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填写任务考核单并进行评价。标注“*”的结合本部分的技能训练完成。
会计起源于生产实践。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管理经济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会计。自会计产生以来,其内涵一直在被不断完善和丰富,会计学者对会计的定义也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对会计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现于:
(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4)会计的本质是管理活动。
查一查 :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实施行为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即“会计是干什么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的职能也在被不断丰富和发展,除了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
1.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具体如下: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又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是指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杜绝违法乱纪的行为;合理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对象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规定等现象。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包括:
(1)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监督,以保证其真实、准确、完整、合法;
(2)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其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
(3)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其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
(4)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其科学、合理;
(5)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6)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缴税金和进行利润分配。
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是执行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如果只有会计核算没有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预测经济前景
预测经济前景是指利用会计所掌握的各种价值信息,以及会计对经济前景的特有敏感性和有说服力的方法,对经济前景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2.参与经济决策
参与经济决策是指利用会计预测的信息资料,围绕经营目标,提出各种可行性方案,并对其进行分析、对比、筛选,从而为管理当局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3.评价经营业绩
评价经营业绩是指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的信息,对单位经营业绩进行客观评价。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由于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内容不同,故其资金运动的形式也有差异。下面以工业企业为例,说明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如图0—1所示。
会计的对象(资金运动)涉及的范围很广,为了具体实施会计核算,需要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进行分类。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做的最基本分类,也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是静态要素,是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动态要素,是利润表的构成要素。
图0—1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资产的特征。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企业于3月19日与某公司签订了一份设备买卖合同,价值20万元,计划下月购入。请问:在3月份,该设备是否是企业的资产?
(2)企业有A、B、C三台设备:A设备为本企业购入的,B设备是采用融资租赁方式从租赁公司租入的,C设备是从关系单位借入的。目前,三台设备都投入使用。请问:这三台设备是否是企业的资产?
(3)企业库存两种产品,因自然灾害,甲产品被水浸泡,失去原有性能,不能出售;乙产品完好无损。请问:这两种产品是否是企业的资产?
(2)资产的分类。资产按其变现或耗用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能够变现、出售或者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用于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一个正常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期间。正常营业周期通常短于一年,在一年内有几个营业周期。但是,也存在正常营业周期长于一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与生产循环相关的产成品、应收账款、原材料尽管是超过一年才变现、收回或耗用,仍应作为流动资产。当正常营业周期不能确定时,应当以一年(12个月)作为一个正常营业周期。
2)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等。
议一议 :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有何区别?
2.负债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负债的特征。负债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负债是一项现时义务,而非潜在义务;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企业于5月30日与银行协商,拟借入一项生产经营周转资金,借款手续尚未办理。请问:企业在5月份是否应确认一项负债?
(2)企业于两年前欠甲公司一笔货款,日前,获悉甲公司因某种原因已倒闭,该笔债务无法清偿。请问:这项欠款是否继续作为企业的负债?
(2)负债的分类。负债按其流动性或偿还时间的长短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1)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
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项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2)非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议一议 :如何区分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1)所有者权益的特征。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否则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才将所有者权益返还给所有者;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构成。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
查一查 :投入资本和注册资本的关系是怎样的?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利得是指在企业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在企业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3)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是企业在历年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的净利润的留存额,是归所有者共有的、由收益转化而成的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按其构成不同可以分为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收入的特征。收入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收入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产;收入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2)收入的分类。按照收入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企业员工因操作失误导致企业发生损失,按规定对其进行罚款500元。请问:企业取得的这500元罚款是否属于企业的收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费用的特征。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费用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2)费用的分类。费用按照与收入的配比关系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营业成本是指所销售商品或者所提供劳务的成本。营业成本可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再加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减去损失。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由于利润指标口径的不同,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议一议 :收入与利得、费用和损失有何异同?
会计六要素科学地概括了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它们既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相互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为上述六类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这些增减变化也无一例外地属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会计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在数量上的关系。会计等式是对会计要素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经济关系所作的概括和科学的表达,是正确设置账户、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设计与编制会计报表的重要理论依据。
1.会计等式的形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
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和结构的资产,这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这些资产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金及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效益,分别归属于所有者和债权人,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两者统称为权益。因此,资产和权益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无权益的资产,也没有无资产的权益;权益代表资产的来源,而资产则是权益的存在状态。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就有一定数量的权益与之相对应;相反,有一定数量的权益,就有一定数量的资产与之相对应。所以两者在总额上一定相等,用数学公式将资产与权益的关系表示如下: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资不抵债意味着“资产<负债”,所以可以推出:所有者权益<0,所有者权益小于零的原因是经营亏损带来的。
(2)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关系。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收入,实现盈利。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通过收入与费用的比较,才能确定企业一定期间的盈利水平。企业一定期间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即表现为利润。用公式表示为:
收入-费用=利润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不包括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费用不包括直接计入利润的损失,所以收入减去费用,经过相关的利得和损失调整后,才等于利润。
(3)会计等式之间的勾稽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静态状况,“收入-费用=利润”反映的是资金运动的动态状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运动的结果最终要以相对静止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资金运动的动态状况最后必然反映到各项静态会计要素的变化上,从而使两个会计等式之间建立起勾稽关系。把一定会计期间的六个会计要素联系起来,就可得到以下公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由于利润归所有者所有,当利润转入所有者权益后,等式则重新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公式的含义是:在企业成立之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平衡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期的经营,期末,三者又建立了新的平衡关系。由此可得出结论: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的任何一个时点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总是保持平衡关系。因此,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称为会计恒等式。
议一议 :在不同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有何不同?
2.经济业务的变化规律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资金运动,从而引起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但并不影响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等式两边会计要素变动的方式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四种:
(1)引起等式两边同增;
(2)引起等式两边同减;
(3)引起等式左边此增彼减;
(4)引起等式右边此增彼减。
大学毕业后的小张进行自主创业,于2014年8月1日用自有的30 000元存款注册了一家会计咨询服务中心,并租用一间门面作为办公地点,招聘了两名员工。8月份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3日,从银行贷来20 000元流动资金。
(2)5日,花费10 000元购买了计算机和办公桌椅。
(3)6日,从文具店购入办公用品300元,款项尚未支付。
(4)15日,为他人代办注册登记相关事宜,收取劳务费800元。
(5)20日,将欠文具店的费用以现金偿还。
(6)30日,收到当月为某小企业代理记账的收入1 000元。
(7)31日,支付店铺水电费100元。
(8)31日,支付工资9 000元。
(9)31日,支付房屋租金2 000元。
要求:(1)分析每一项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2)分析该会计咨询服务中心8月底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3)分析该会计咨询服务中心8月份的经营成果。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七种。这七种方法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
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的分类反映和监督方法。会计对象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就是根据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不同特点和经济管理的不同要求,选择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事先规定分类核算项目,在账簿中开设相应的账户,以取得所需要的核算指标。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方法。复式记账一方面能全面地、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引起资金运动增减变化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通过账户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各企业发生的任何会计事项都必须取得原始凭证,证明其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原始凭证要送交会计进行审核,审核其填制内容是否完备、手续是否齐全、业务的发生是否合理合法等,经审核无误后,才能据此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记账的依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统称为会计凭证。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它能保证会计记录的完整、可靠,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账簿是具有一定格式,用来记账的簿籍。登记账簿就是根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法,把经济业务分门别类、内容连续地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的方法。借助于账簿,能将分散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汇总,系统地提供每一类经济活动的完整资料,了解一类或全部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更加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账簿记录的各种数据资料也是编制会计报表的重要依据。所以,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例如,工业企业要计算生产产品的成本,就要把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所耗用的材料、支付的工资,以及发生的其他费用加以归集,并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产品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正确地进行成本计算,可以考核生产经营过程的费用支出水平,同时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并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数据。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进行实物盘点,对往来款项进行核对,以查明实存数同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在财产清查中,若发现有财产、资金账面数额与实存数额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明确责任,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所有者权益的情况,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物资管理,保证财产的完整,并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真实、准确的资料。
编制会计报表是根据账簿记录的数据资料,采用一定的表格形式,概括、综合地反映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编制会计报表是对日常核算工作的总结,是在账簿记录基础上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进一步加工整理。会计报表提供的资料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
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一个会计期间(一般指一个月)的会计核算工作即告结束,然后按照上述程序进入新的会计期间,如此循环往复,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个过程称为会计循环。上述会计核算的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算方法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0—2所示。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由于这些假定都是依据合理推断和人为规定而做出的,所以也称为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方面。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规范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
在会计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例如,企业对外赊销一批商品,会计主体应该考虑本企业产生了一项应向对方收取款项的债权,而不需要考虑对方增加了一笔负债。
图0—2 会计账务处理流程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以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为确定依据,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而会计主体是以能否进行独立会计核算为确定依据,企业集团、内部销售部门和生产车间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核算,但它们不是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具体时间范围。
企业在持续经营期间,为了定期计算收入、费用和利润,定期确定资产存量、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必须等距离地划分为一定期间,以便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这里的会计年度采用的是公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以货币作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它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统一表现为货币运动。在我国,会计核算主要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同时,如有必要,应当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补充。
上述会计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