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合作学习”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以小组口头报告为例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昕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形式。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发挥着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针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以课堂小组口头报告的实践,提出合作学习模式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本文详细探讨了小组口头报告的实践过程,着重分析了在这种合作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转换,以期为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研究生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合作学习 口头报告 有效学习

一、前言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1)。研究生英语教学在努力培养研究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其将来在学术活动和国际交往方面的能力。

但是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哑巴英语现象凸现。毫不夸张地说,研究生英语水平还不如本科生水平。我们不能忽视很多因素造成这种现象,如研究生只重视其专业课程的学习,一些工作后重返校园的研究生荒废英语多年,不同学源的研究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研究生教材的不适当性,等等。其次,学生厌学情绪和焦虑情绪导致英语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了惯性教学,千篇一律的讲授方式令人倦怠,“课堂气氛刻板单调,死气沉沉。这种填鸭式教学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削弱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张庆宗,2011:112)。此外,研究生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成熟度,学习焦虑感增强。他们担心不能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产生交际焦虑;担心自己在课堂上语言能力落后于其他同学,强烈的羞耻感催生课堂焦虑;对考试成绩影响学业的担忧导致产生测试焦虑(Horwitz et al. 1986:125-132)。厌学情绪和焦虑情绪对外语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这种困顿现状亟待改革。如何调动研究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出创新的活力;如何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和谐、以学生为中心的氛围;教师如何有效组织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这些都需要英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共同探索,努力寻求适合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模式、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合作学习

在皮亚杰、布鲁纳、杜威和维果茨基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正日益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个人努力,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建构主义方法把让学生自己努力去理解教学内容置于教学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的重心”(Prawat,1992:357)。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实例,这种方式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早期杜威倡导民主化的学习社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维果茨基提倡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是一种自主的团体行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即是主体又是客体。每个学生在交往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个体的潜在能力,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付出最大的努力。通过合作学习,同学们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协同学习、共同应对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难题,以获取最大的学习成效”(张庆宗,2011:83)。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以小组形式解决复杂的问题。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因素,学习小组由各要素组成:面对面的互动、积极的相互依赖、个人责任、合作技能和小组进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大家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详细阐述、理解、解释、辩论等成为小组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小组里,学习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Webb and Palincsar,1996:844)。小组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相互交流的质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不同于以往教学方式中的传道解惑,而是“好的教师会用一些思考和备选方案激发学生讨论,促进、激励学生进行思考”(Palincsar,1998:345)。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本文主要探讨研究生英语课堂中小组口头报告(presentation)的有效合作学习实践。

三、口头报告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过程

合作学习小组的五个要素在小组口头报告各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学习小组构成。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而不是散布在教室中。学习小组由学生自愿组成,人数五或六人。在构成学习小组时,学生也要考虑一些因素对发挥小组最优学习效能的影响:如性别因素、个性因素、语言能力因素等。通常每个学习小组有一或两位态势上更加活跃,语言能力更强的“种子”成员,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 话题预设与小组准备环节。教师提前布置口头报告的题目或范围(比如:家庭暴力)。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梳理相关文献研究;有的学生负责查找更多的案例素材;有的学生负责口头报告大纲的草拟;还有的同学负责视频技术的制作与展现。在分工合作中,各个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各自的工作,但同时又相互配合,“小组成员体验着积极的互相依赖——他们需要相互支持、解释与指导”(Hoy & Miskel,2007: 73)。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在阅读大量文献素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自己的口头报告重点。3. 口头报告课堂展示环节。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发言,陈述观点,各个成员的观点,形成统一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创新小组口头报告的形式。比如:情节剧形式。这种课堂活动新颖、富于活力。它给予学生机会,把他们学到的零星的语言有技巧地组织起来,模拟课堂外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进行演练。如“家暴”这个话题,学习小组设计出庭前和解的场景剧,从当事人、律师、法官各个角度详细分析家暴的原因、危害和应对措施。而有的小组呈现相当学术化的口头报告形式,为其他同学提供模拟的学术会议氛围,如学习小组详尽的回顾与介绍中国反家暴法的艰难立法过程与展望。4. 讨论环节。这个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报告小组可以给出问题供所有同学和教师讨论,如家庭中的冷暴力对孩子的影响等,这样的拓展问题使得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这个话题和与之相关的语言知识。同时,这个过程也极大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他们质疑权威的观点,表达个性的看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5. 最后,评估环节。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构建学习的过程。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报告内容、理论研究、案例分析这样实质性的考核,也可以是小组表现性、活跃性、创新性这样软指标的衡量。无论是教师的打分还是学生的打分同样是重要的量性评定,同时辅以质性的参考意见和主观评语,这更能激发学习动机,发挥学习潜能和增强学习效果。

四、口头报告合作学习方式中学生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的协助下,在社会情景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张庆宗,2011: 22)。同样的话题,由于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和学习经验,被从不同学科或专业的角度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阐释和理解。比如在讨论“安乐死”这个话题的时候,法学背景的学生侧重立法的必要性和实践性,担心立法化的安乐死会被不法之徒滥用;商学背景的学生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利益集团的博弈,呼吁规范化安乐死行为;人文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从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探讨生死的永恒主题,倡导终极关怀;而医学背景的学生从职业的角度出发,呼吁医道,提出对医患纠纷问题的社会化讨论。英语课程的单元内容和讨论话题,在学生的演绎下,成为多学科内容的交叉学习,这种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形式上更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在口头报告准备阶段,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献素材,语言学习不再拘泥于教材中的精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锻炼;在选择合适口头报告的案例或素材过程中,学生进行积极的理性思考,批判思维能力同时得到提高;在与小组成员分享学习经验和讨论问题时,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准备汇报过程中,学生把调查研究与分析的内容以书面和学术的形式写出来,这提高了他们的学术写作能力;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了整个口头报告过程的顺利进行,学生还学会了控制与管理学习小组的工作,他们的组织能力得到拓展;在问答环节,不断迅速地作出反应和应答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学会相互尊重与倾听,学会分享与协作,学会质疑权威。在英语课上,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单纯的语言技能,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更促进了语言的学习与语言技能的提高。

五、口头报告合作学习方式中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权威者,是课堂的主宰。教师习惯把知识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师教,学生学”的局面下,教师是焦点。而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一传授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鼓励学生活动,克制住试图在语言运用、语法问题和策略上弥补学生不足的倾向,而是记录下这些问题,随后在评论和交流实践中解决它们。在小组活动结束时,教师扼要总结活动,指出其他的可能方案,拓展问题,并帮助小组成员进行自我纠正的讨论”(Richards and Rodgers,2000:78-9)。

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Vygotsky,1978),比学生语言能力更强、经验更丰富的教师,在最近发展区介入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口头报告的合作实践中,教师介绍口头报告形式的基本框架。话题相关的前沿知识背景,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意见反馈,提出批判性的问题供学生拓展思考,帮助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在讨论“医疗纠纷”这个话题的时候,鉴于学生这方面的阅历和经验不足,教师可以先介绍诸如“医疗不当”和“循证行医”此类的术语知识,再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发言。在这种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客体到主体的过程,从在教师的指导下过渡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建构知识的独立性过程,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

同样,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也是一名学习者。“外语教师要注重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是获得发展的唯一源泉”(张庆宗,2011:197)。不同学生的口头报告涉猎不同的专业知识,可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法学、商学、社会学等)高于大多数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教师在指导口头报告过程中,也需要学习多学科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并提出深刻的问题和有针对性地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学习者的信念,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实践学习者的角色。

六、结论

本文在分析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小组口头报告——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上的适用。这种教学方法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人文主义教学理念,充分调动了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实现了有效的英语学习。在社会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英语日益突现它作为国际性语言的作用和价值。对于高端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有效的英语学习和英语运用能力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丰富人生有着价值增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Horwitz,E. K.,M. B. Horwitz & J. Cope. 1986.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0): 125-132.

2. Hoy,W. K. & Miskel,C.G. 200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Seventh Edition)[M]. Beijing: 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73.

3. Palincsar,A. M. 1998. Social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In: J. T. Spence,J. M.Darley & D. J. Foss(ed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C] . Palo Alto,CA: Annual Reviews: 345-76.

4. Prawat,R. S. 1992.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J].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57).

5. Richards,J. C. & Rodgers,T. S. 2000.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78-9.

6. Webb,N. & Palincscar. 1996. A Group Processes in the Classroom [A]. In: D. C. Berliner & R. C. Calfee(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 . New York: Macmillan: 841-76.

7. Vygotsky,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 张庆宗. 2011. 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2,83,112,197.

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4.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MuqOq03xnAklhCMnhWv9GzIAHMC/R1bf32scuJFuzJVSQ8YKEkEutQGapccH47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