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可以通过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两类指标加以衡量。绝对差异主要通过GDP、人均GDP、标准差等指标来反映。相对差异的方法主要有极差变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洛伦兹曲线、集中指数等,采用了和标准差不同的算法,它们的数值越小,表明各区域之间相对差异越小。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课题组往年的分析方法,是在原始数据的标准差基础上进行赋值和权重,得到传媒发展单项指数和总指数,是基于绝对差异指标进行的分析,但是相对差异指标的分析方法在以往的报告中没有涉及。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推行“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政策,推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目的在于利用发达地区的经济扩散效应来带动不发达地区,缩小区域间经济差异。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区域传媒经济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印证宏观调控给区域传媒经济带来的影响,也为了能对近年来四大板块 的区域传媒经济进行更加科学的解读,我们引进了基于相对差异指标分析的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对2008年到2012年5年间全国和四大板块的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20世纪60年代,计量经济学家锡尔提出了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即锡尔系数分解方法。锡尔系数是一种具有空间可分解性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区域经济总体变化过程、区际经济差异和区内经济差异的变化的情况,以及区际经济差异和区内经济差异变化对区域经济总体变化的影响,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政策信息。 这和我们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来反映国家政策对区域传媒经济的调控效果的研究目的正好吻合。具体的公式和算法说明如下。
锡尔系数:
其中,
x i 为地区 i 的总指数占全国总指数和的比例;
p i 为地区 i 的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
锡尔系数的分解:
其中,
y i :板块 i 内所有省区市传媒发展总指数和占全国所有省区市传媒发展总指数和的比例;
p i :板块 i 内所有省区市人口数和占全国所有省区市人口数和的比例;
y ij :板块 i 内省区市 j 的传媒发展总指数占板块 i 内所有省区市传媒发展总指数和的比例;
p ij :板块 i 内省区市 j 的人口数占板块 i 内所有省区市人口数和的比例。
板块间的锡尔系数代表中部、西部、东部及东北部这四个板块之间的锡尔系数,板块内的锡尔系数代表中部、西部、东部及东北部四个板块内部的锡尔系数。这里板块间计算公式的总体为全国,板块内计算公式的总体为各个板块地区,即中部、西部、东部及东北部各自包括的所有省区市。通过锡尔系数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解分析,将中国区域传媒经济总体差异分解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板块之间和各自的内部差异(见表5和图16),得出2008—2012年5年间全国及四大板块传媒经济锡尔系数分解的数值和走向图。
表5 2008—2012年全国及四大板块区域传媒经济锡尔系数分解
根据表5和图16这五年间锡尔系数的数值和总体走向,可以看出全国及四大板块间的区域传媒经济差异总体上在不断缩小,具体发展特征为:
图16 2008—2012年全国及四大区域传媒经济锡尔系数分解
特征1:5年来全国的锡尔系数逐年走低,四大板块的区域间传媒经济差异在缩小。
2008年到2012年5年间,全国的锡尔系数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2008年至2009年的锡尔系数呈上升趋势,2009年的锡尔系数是0.11,为5年最高点。但是从2010年开始逐年下降,2011年以后即低至0.1以下。锡尔系数值越小,说明区域差异越小。2011年以后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在国家政策调控的引导下,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创新中心的培育,经济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正在发挥作用,带动着落后地区的发展。传媒经济也是如此,全国四大板块之间的区域传媒经济差异正在渐渐缩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区的内部各省区市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幅度不大,比较平稳,中西部的差异在减小,但是比起东部来锡尔系数的值还是比较大,中西部要做到完全承接东部梯度转移带来的影响,还需要假以时日。从全国锡尔系数在图16中的走向来看,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区域经济的调控作用已经初见成效。
特征2:区际产业差异缩小需假以时日,东北部区内差异表现较为恒定。
另外,从四大板块间的锡尔系数来看,从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间,数值都比较均衡,始终保持在0.01左右。这一平衡的系数分布说明四大板块间的差异目前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东部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仍然在承接东部地区经济优势转移的过程当中,从量变到质变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四大板块中,东北地区的锡尔系数5年来始终保持最低,而且也最为平稳,2008—2010年3年间的数值一直保持在0.0005,2011年为0.0004,2012年为0.0003,虽然变化幅度十分微小,但是也符合区域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的趋势。东北地区的锡尔系数之所以既低且平,根本原因在于区域内省区市基数小,只有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省份间的差距也并不明显,因此锡尔系数常年维持稳定和缓慢下降的走向。
另外,我们对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区际传媒经济差异进行了专门的对比,如图17所示,得出的对比特征如下。
图17 2008—2012年东部、中部、西部区域传媒经济锡尔系数分解
特征3:2009年是拐点,东部经济优势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成定势,三大板块区际差异逐年减小。
根据图17所示,对东部、中部、西部三大板块进行锡尔系数分解后,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东部,中部、西部两大板块在2008—2009年的锡尔系数都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西部,有大幅的上升。但在2009年后就开始呈现出匀速下降的趋势,2009年成为区际经济差异转变的“拐点”。这是因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经济布局由过去的各种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高度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逐渐转变为由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部转移扩散,表明中国区域发展进入了“转折”时期。
在“十二五”的政策引导下,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2010年后的锡尔系数持续下降,表明三大板块的区域差异在逐渐缩小。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后西部和东部的锡尔系数区域重合,而中部地区却“独善其身”,锡尔系数常年维持在0.01以下。出现这种对比鲜明的状况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三大经济圈中各自都有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因此传媒业的发展虽然整体比较发达,却并不均衡;西部地区由于省区市较多,地区基数较大,西北板块和西南板块的传媒业发展有很大差异,是更加非均衡的多样化发展,所以锡尔系数也常年“居高不下”;而中部地区的传媒业整体相对来说“落后而均衡”,所以锡尔系数始终低于0.01且保持稳定走向。
最后,我们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2)》中,截取了1978—2011年全国及五大板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锡尔系数分解图(见图18),跟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课题组的2008—2012年全国及四大区域传媒经济锡尔系数分解进行对比,由于数据采集的年份所限,目前无法对2008年以前的趋势进行比对,但是与2008年以后的发展趋势相对照来看,我国的区域传媒经济差异和全国宏观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走向相一致。
图18 1978—2011年全国及五大板块省际差异的锡尔系数分解
资料来源:孙久文、胡安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2)》,7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特征4:区际传媒经济差异走向与宏观区域经济差异走向相吻合,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与前面全国传媒经济差异的锡尔系数分解图相对比可以看出,2008—2012年,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之下,全国及四大板块区域传媒经济差异的锡尔系数趋势,跟全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锡尔系数趋势是一致的,都呈现出下降的走向。图中的省际差异即五大板块的区域经济差异,这里的五大板块是通过把西部分为西北部和西南部得出的,即东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总体来说,正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2)》一书中提到的:“我国的锡尔指数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区内差异和区际差异都出现了下降趋势,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图19全国及四大板块的五个分指数雷达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除了广告竞争指数外,别的四项都是优势指数,都处于雷达图中的最外围区域,其中受众消费能力和媒介环境在四大板块中是最优质的。而中部地区则拥有最强的生产能力,这与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不无关系。西部地区包含的省区市较多,由于经济整体比较落后的关系,西北省区市和西南省区市的受众媒介消费能力基本持平。东北板块的传统媒体生产能力是相对优势指数,优于西部,但是传媒业整体较为落后,传媒盈利能力、受众消费能力、广告竞争力都表现平平,更缺乏东部地区得天独厚的优质媒介环境,因此总体表现出落后均衡的发展趋势。
在对全国以及四大板块的优劣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我们把视线放回中西部对比。把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部分,分解图的区域优劣势更加突出。如图20所示:中部的生产指数是强势指数,盈利指数是优势指数。西部板块中,西北部和西南部的传媒经济发展特点不尽相同:西北省区市的广告竞争力和媒介环境水平要稍稍优于西南省区市,但是西南省区市的传媒生产能力、盈利能力要优于西北省区市。总体来说,除了在传统媒体生产能力、盈利能力上有差距外,中西部地区的受众消费能力、广告竞争能力和媒介环境的差距在渐渐缩小。
图19 全国及四大板块五个分指数优劣势对比
图20 中西部五个分指数优劣势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