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报告中的所有制分析仅列示了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两部分,为了更加全面、宏观地了解和认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情况,本年的分析报告将所有制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具体分为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其中为了更鲜明地进行对比,将内资企业中的国有控股企业单独列出,并且将往年的外商投资企业细化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便读者使用,特此说明。表3-3和表3-4分别列出了2012年和2013年按所有制分类的零售业经营情况。
整体而言,在2012年至2013年间,内资企业的主体地位变化不大。在法人企业数量方面,各所有制类型均有增加,其中内资企业两年的数量分别为64 086家和78 329家,占比分别为97.22%和97.47%,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两年的占比都略有减少。在年末从业人数方面,所有企业总体上增加了801 254人,内资企业占比两年间增长了0.3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比减少了0.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减少了0.1个百分点。
在年末零售营业面积方面,各所有制企业都呈增长态势,相比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的增长幅度更大。在资产方面,内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占比都在增加,而外商投资企业占比从7.72%降低到6.97%。在销售总额方面,内资企业2013年销售额比2012年增加了14 227亿元,相应地,占比增加了1.13个百分点,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占比都在降低。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内资零售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增强。
表3-3 2012年按所有制分类的零售业经营情况
表3-4 2013年按所有制分类的零售业经营情况
本报告根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的行业分类进行分析,主要涉及以下九个子行业:(1)综合零售业;(2)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业;(3)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业;(4)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业;(5)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业;(6)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7)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业;(8)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专门零售业;(9)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本章3.3节至3.8节关于行业层面的分析,都是按照这九个子行业展开的。同时,在分行业的饼图制作中,为美观起见,也按照上面的代码在饼图中标示各子行业,请读者对应查看。
本小节主要选取法人企业数量、年末从业人数、营业面积、资产和销售额五个维度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具体数据摘自《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3》《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4》。
综观2012年、2013年两年的数据,各行业的法人企业数量都呈增长态势,但各行业之间的结构基本维持不变。其中,法人企业数量和占比最高的是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这两年企业数量分别达24 396家、28 717家,占比分别为37%和36%;其次是综合零售业,企业数量分别为10 726家、12 180家,占比分别为16%、15%;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企业为9 127家、10 609家,占比分别为14%、13%。这三个行业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大,其他六个行业规模比较相近,两年占比基本都在5%左右。
在从业人员方面,综合零售业依然显示出巨大的就业吸引力。2012年、2013年两年该行业从业人数占比分别为42%、41%,几乎达到一半。其次是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虽然两年的占比都为23%,但从业人数总体增加了227 834人;其他几个行业的从业人数占比都在10%以下,占比最低的是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仅为2%。从业人员结构呈现出此种特征,与其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密切相关。由于综合零售包含超市、便利店等,一方面其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其从业壁垒很低,不需要掌握太多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医药、五金等由于其专业壁垒相对较高以及行业的稳定性,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对从业人员有太大的需求。整体上,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均有增加,与零售行业整体规模的扩大相呼应,表现出零售业全行业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图3-14和图3-15分别列出了2012年和2013年中国零售产业法人企业占从业人数的行业结构。
图3-14 中国零售产业法人企业的行业结构
图3-15 中国零售产业从业人数的行业结构
在零售营业面积方面,综合零售业2012年、2013年分别以47%、45%的比例几乎占据了营业面积总量的半壁江山,其次是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两年的占比分别为28%、29%,其余行业的营业面积占比都在10%以下,并未表现出太大的波动。对比前几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的零售营业面积占比在持续增加,这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汽车销售量提高、汽车价格相对降低等多种因素造成该行业总量扩大所引起的。而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的占比显示出较大幅度的减少,从2012年的5%降低到了2013年的2%,这主要是货摊的减少所导致的,反映出零售业态的升级与变迁(见图3-16)。
图3-16 中国零售产业零售营业面积的行业结构
总体而言,各行业的资产分布情况在两年间较为相似。居于首位的是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其2012年、2013年的资产占比没有变化,均为36%,但2013年的绝对值比2012年增加了24 774 351万元;综合零售业次之,两年的资产分别为118 349 947万元、139 156 374万元,占比均为31%;其余行业的资产占比均在10%以下,两年间并无太大变化(见图3-17)。其中,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资产规模之所以大主要是因为单品价值量大,而综合零售业则是因为其业态以百货、超市为主,且服务于几乎所有的居民日常生活领域,市场容量大。
图3-17 中国零售产业资产的行业结构
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的销售总额2012年、2013年分别为382 925 422万元、454 679 062万元,两年均占整个零售行业的46%,是对零售额贡献最大的行业;其次是综合零售业,两年所实现的销售总额占比分别为26%、25%;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业两年分别实现销售额69 030 626万元、77 591 820万元,占比均为8%。此为销售总额排名前三的行业,而其余行业销售额占比都在5%以下。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业以及综合零售业两个行业的销售额总占比在70%以上,对零售业销售总额贡献了主要的力量,且前者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见图3-18)。
图3-18 中国零售产业销售总额的行业结构
本报告根据《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的业态分类进行分析,主要涉及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以及无店铺零售六种业态。本章3.3节至3.8节中关于业态层面的分析,都是按照这六种业态展开的。本节的分析主要选取法人企业数量、从业人数、零售营业面积、资产和销售总额五个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数据摘自《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3》《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4》。
从绝对数上看,从2012年到2013年,各业态的法人企业数量均有所增加。在2012年、2013年,专业店的法人企业数量都是最高的,数量分别为29 765家、36 346家,占比分别为48%、49%,由于近些年家电、家居、建材等产业快速发展,为专业店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沃土。其次是专卖店,法人企业数量分别为19 177家、23 576家,两年占比均为31%。专业店和专卖店合计占比就已经达到了80%左右,近年来一直是中国零售业的主力。超市和百货的法人企业数量比较接近,占比约8%,较前些年略有下降。无店铺零售的法人企业数量最少,占比最小,仅占1%(见图3-19)。
图3-19 中国零售产业法人企业数量的业态结构
由图3-20可知,相比于法人企业数量,从业人数的业态分布则较为均匀,各业态间差异相对较小一些。其中专业店、专卖店凭借其法人企业数量较多的优势,仍然是从业人数最多的两种业态,2012年的占比分别为31%、21%,2013年的占比分别为31%、22%。第二梯队的是大型超市和百货店,其中大型超市的从业人数两年分别为1 094 402人、1 153 761人,百货的从业人数分别为977 819人、1 096 129人。而剩下的10%的从业人数则分布在超市和无店铺零售这两种业态,无店铺零售两年的从业人数分别为86 523人、100 732人,占比均为2%。虽然大型超市和百货的法人企业数量不及专业店和专卖店多,但是其对从业人员的吸纳能力相对强于专业店和专卖店,这主要是因为大型超市和百货店的业态形式要求企业员工数量较多。
图3-20 中国零售产业从业人数的业态结构
零售营业面积的分布也较为均匀,按占比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专业店、百货、大型超市、超市、专卖店和无店铺零售。前四者的占比总和约为96%,其中百货店、大型超市和超市的占比都在20%左右。专业店两年的零售营业面积分别为69 707 056平方米、81 108 010平方米,占比分别为30%、31%,这主要得益于其法人企业数量之庞大。而百货业态在形式上大多是多层经营,商品范围也比较广泛,因而其零售营业面积也相应较大(见图3-21)。
图3-21 中国零售产业零售营业面积的业态结构
2012年、2013年中国零售业分业态的资产结构非常稳定,基本维持不变,资产占比由高到低为专业店、专卖店、百货、大型超市、超市和无店铺零售。专业店这两年的资产分别为134 127 965万元、152 100 597万元,占比分别为37%、36%。专卖店和百货的占比都在20%至30%之间,而大型超市两年占比均为12%。超市和无店铺零售两年均分别占3%、2%。其中,虽然专业店的占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是其总量仍然增加了1 000多万元,反映了专业店作为“品类杀手”在我国零售业的重要地位(见图3-22)。
图3-22 中国零售产业资产的业态结构
销售总额最高的是专业店,2012年和2013年销售总额分别为31 199亿元、36 857亿元,均占所有业态的39%。其次是专卖店,两年占比分别为29%、30%。百货和大型超市的占比都降低了1个百分点,在2013年分别为14%、10%。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无店铺零售的销售额占比由3%变成4%,仅增加了1个百分点,但是其2013年的绝对值是2012年的1.47倍,增长了大约50%(见图3-23),这主要得益于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的崛起,使得网购的销售额急速增加,而且这种趋势可能仍将持续下去。
图3-23 中国零售产业销售总额的业态结构
本报告关于批零结构的分析,主要采用批零比率指标,即批发额和零售额的比值。具体数据摘自2004年至2014年的《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由于该年鉴中的数据主要是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批发额和零售额,因此,本报告中的批零比率都是限额以上口径的批零比率。
2004年至2013年,中国零售产业的批零比率整体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在3.5至4.6之间波动。2004年至2007年,批零比率显著下降,2008年突然升高到4.31,2009年回落到最低值3.64之后,又开始回升,2012年批零比率为3.92,2013年的批零比率为4.04。长期以来,中国的批零比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整体上2004-2007年波动下降,2009-2013年波动上升。批零比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体现了中国商品流动的现状,即中间环节过多,商品流通费用高,流通效率低下,导致最终商品价格高于其真实价值,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总体财富的损耗。
图3-24 中国零售产业批零比率(2004-2013)
分类商品的批零结构分析,仍然是采用批零比率,具体结果见表3-5。该表数据来自《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3》《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14》,采用的是年度数据。由于年鉴中木材及制品类、化工材料及制品类、金属材料类和种子饲料类的原始零售数据缺失,故在此不予讨论。
表3-5 中国零售产业分类商品的批零结构(2012-2013)
续前表
批零比率反映了商品批发额和零售额之间的结构关系,中国整体仍属于偏高的水平,过多的批发环节导致商品流通费用增加,流通效率低下,使得商品价差增大,不利于商品的最终销售。未来应该不断完善流通渠道,使生产和消费相互匹配。
从横向角度来看,批零比率在不同类别商品中呈现较大的差异;从发展趋势来看,2012年至2013年间批零比率的变化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不同商品中,批零比率低于1的有家具类、汽车类和书报杂志类等。家具类商品的批零比率最低,2012年和2013年均仅为0.32;汽车类两年分别为0.72、0.74;书报杂志类两年分别为0.71、0.73。家具类和汽车类批零比率低主要是因为该类商品体积比较大,厂商都有固定的经销商,从而中间流转环节较少,主要以零售为主。而书报杂志批零比率低主要是因为当当网等电商的冲击以及报刊亭的遍布。批零比率较高的是棉麻类、煤炭及制品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等,其中2013年棉麻类的批零比率高达110以上,煤炭及制品类高达26.90、27.62,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商品主要是企业等大宗购买,以批发为主,零售额相对较小。其余商品的批零比率都在1至5之间,表现较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