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电子书著作权授权法律问题分析

张义

电子书(electronic book,E-book)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知识信息传播的载体,是指那些被电子化了的图书,也是传统图书发展到数字化阶段的图书表现形式。

2010年10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其中第一条明确指出“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电子书已发展成为一种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型出版物的主要形态”。这个官方的概念把电子书定义为一种新型的出版物,这种“新型”是指与传统出版物相比,一方面电子书是内容数字化的新型,另一方面是电子书的“知识信息传播”方式的新型。

电子书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传统出版难以比拟的革命性的新型作品形式。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电子书极大地丰富了当前社会的知识和文化储备,同时这些信息的共享和传播也带来了著作权方面的很多问题。如何在法律许可的范畴内,高效合理地享用电子书这类新型出版物带来的知识大餐,同时能兼顾著作权人的利益,是一个问题,也是著作权制度面临的一个挑战。通过著作权授权使用他人作品是使用他人作品的通常途径,数字时代的背景下,这一规则依然有效,但亟须解决的是数字时代的授权使用如何从法律角度平衡电子书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者的利益问题。

一、电子书著作权授权概要

授权即权利的授予,著作权作为一种支配性的民事权利,其财产权的各项权能可以依法分离,由他人在一定期限、范围,以一定方式行使,而著作权人则获得报酬。著作权授权,英美法中常称为“许可”(licence),也称许可使用,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著作权的一项或多项财产权,授权他人在特定的地域或时间范围内使用的行为,这是著作权人实现其权利利益的主要形式。在法律上通常表现为许可使用合同,著作权人依据许可使用合同授予他人作品使用权,同时使用者必须支付一定数额的著作权作品使用费。这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五十条有明确的规定。

就电子书这一具体新型作品形式而言,电子书的著作权授权除了包含原来印刷时代的纸质图书著作权授权内容(复制权、发行权、演绎权等)外,还额外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容。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包括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包括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网络传输类似于传统作品的发行,这种网络传输应该由权利所有人来控制,是版权所有人的一项权利。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传输是一种动态和交互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上传者将数字化的作品上传到网络服务器,经过服务器的传送,到达用户,用户进行访问,然后浏览或下载,来完成网络作品的传播过程。但是通过授权许可使用的方式,被许可人也可以对网络作品进行传输,而且通过网络传输而获得利益。电子书著作权授权使用就是要通过法律的制度保障和法律认可的技术措施,确保电子书著作权人和合法被授权人能掌控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关于其他的文字作品著作权的财产性权利如出租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类型,在网络环境下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是这些财产性权利许可使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适用的对象扩大到了传统的作品和电子书。

二、电子书著作权授权主体及客体分析

从电子书的著作权各方法律主体来看,主要分为三类:著作权人、电子书出版商(包含电子书初级传播商和次级传播商)以及读者用户。从产业实践来看,电子书著作权授权流程可以用图1来表示,由图中看出,电子书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是电子书著作权的授权流程,与传统纸质图书相比,其中间环节更多,流程更复杂。其中最大的区别主要在于,电子书著作权授权,由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存在以及作品复制传播的私人化、便利化程度的极大提升,被授权的主体增加,因而授权的流程要更复杂。

传统的印刷时代,作者作品的复制发行环节,基本交由出版机构这单一的中介进行,作者直接进行授权的对象只有出版机构一种,读者使用作品,获得授权也基本上在出版机构的授权范围内进行,读者不与作者直接发生授权关系,只有间接的授权联系。纸质图书的传播过程也遵循作者—出版社—书店—读者这一单向的流程进行。

而对于电子书而言,电子书可以由传统正式出版物数字化制作而成,网络信息传播权可以授权出版社,再通过二级传播者进行销售传播;还可以授权集体管理组织和其他网络平台,跳过正式出版这一环节,让电子书作品直接与读者见面;同时,由于互联网的特性,读者也可以直接从作者那里获得电子书著作权的使用授权。被授权主体范围的扩张,在进一步满足广大使用者的知识需求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电子书授权环节和流程的复杂性,侵权问题也层出不穷。原来的传统单一的授权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电子书著作权授权需要,也为电子书著作权授权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图1 电子书著作权授权流程流向图

三、电子书著作权授权类型分析

从图1来看,结合电子书产业中实际的操作情况,电子书著作权的授权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具体如下:

1.直接授权

也就是直接与作者联系,取得作者的电子书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许可,然后进行电子书的制作销售。方式有三种,一是签订书面协议。在出版社与作者签订的出版合同中,一般包含了关于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内容,主要包含授权范围、授权期限、利益分成比例等。二是签订电子合同,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授权许可。这种情况多见于未正式出版的网络电子书,网站与网络作者签订电子合同,获得电子书的直接授权。三是开放式授权,主要是作者为增加其作品的流通性,主动放弃部分著作权权利(主要是著作财产权),将电子书置于公共领域,使得广大使用者能合法共享、使用。例如网络写手基于聚集人气、推广新作品的目的,将部分电子书公开置于网络供读者免费阅读。

2.间接授权

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当前电子书的二级传播者,包含当当网等电商、中国移动等移动运营商以及电子书阅读器的硬件生产商(如汉王、亚马逊等)和技术开发商(如方正阿帕比等),其主要业务是电子书的销售。电商和电子书软件开发商采取直接网络付费销售的方式,移动运营商采取手机付费下载方式,电子书硬件服务商采取阅读器电子书预装和在线销售方式,都以从出版社等初级传播者手中集中获取电子书著作权授权的方式间接获得授权,或者通过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间接获得。

3.开放授权

开放授权从法律授权角度来看,又称为默式授权,是指不经过授权直接传播和发布他人版权作品,但发布著作权稿酬公告以降低风险。采取这种方式主要由于使用者无法与作者取得授权联系或者取得联系谈判授权成本较高,因而采取这种先使用后授权的形式。实践中,不少网站和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数字内容平台采取这种方式。但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种先上车后买票的方式,即便事后支付或拟支付报酬,也是属于侵权范围,需要承担一定的侵权风险。

四、电子书著作权授权侵权类型分析

电子书著作权在授权使用过程中,因主体较多,环节复杂,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授权侵权行为,一般而言,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无授权行为和假授权行为

无授权侵权行为,指电子书著作权使用者没有得到著作权人的任何授权,就将电子书进行销售或传播等的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假授权行为,是指著作权使用者得到了不具备授权资格或者非著作权人的授权,并将其用于商业盈利目的的行为。这两种行为是当前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电子书著作权授权行为。如2010年12月的中华书局诉汉王公司的点校本“二十四史”电子书著作权侵权案例中,汉王公司辩称其汉王电子书阅读器中预装的点校本“二十四史”授权来自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并已经支付了相关费用。这其实就是一件典型的假授权著作权纠纷案件。

2.延授权行为

延授权行为是指著作权使用者在得到的授权到期后,依然将到期授权电子书用于商业目的的行为。在实践中,这种授权侵权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且隐蔽性极强的侵权行为。如一般的格式化出版合同都会在其第二十九条注明该合同的有效期限,到期续约应该由双方再次协商确定。

3.超授权行为

超授权行为主要指著作权使用者将获得著作权的作品用于授权范围以外,或者仍然使用已经转让的著作权,并从中获取商业利益的侵权行为。如出版社与作者签署的版权合同中并未注明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同时转让,而出版社用于制作销售电子书,就属于这种侵权情况。

4.错授权行为

错授权行为,是指著作权人因商业目的或个人其他考虑,有意错误地将互相矛盾的授权,授予不同的著作权使用人,从而造成著作权使用人的著作权混乱的行为。这种行为与上面三种侵权行为不同的是过错方是著作权人,而被授权人是无责的。但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如果发生比较难以界定,给侵权责任的认定也带来较大困难。

参考文献

1.王迁.网络版权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刘志刚.电子版权的合理使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梅术文.著作权法上的传播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6.薛享琛,丁丽,邱西西.电子图书的优势及其发展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8).

7.第五次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中国图书商报,2011-04-17.

8.刘思俣.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授权模式思考.网络法律评论,2011(1).

9.张洪波.求解数字版权的授权之道.出版参考,2011(7).

10.李永明,钱炬雷.我国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许可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8(6).

11.熊琦.网络著作权授权使用之合理性初探.电子知识产权,2006(12).

12.杨蓉.数字环境下的版权授权方式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万冬朝.电子书著作权保护机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朱榕.电子书著作权授权研究.情报科学,2012(7).

15.张平.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许可模式的变革.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4).

16.孙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使用制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Qz8t2RbEi8SaUzYZaYZQhZl+FGIeJGvMl/IHCuT2ud2s9jcBMcu8nkYN0hVcY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