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浅谈外编队伍建设

黄李晓

编辑队伍建设是出版社图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社外加工编辑(以下简称外编)队伍的建设是出版社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外编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但可以满足出版社高质、高效的工作要求,而且可以降低出版社的人力成本。因此,如何建设和管理好外编队伍,使其发挥最大潜能,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外编的来源及情况分析

目前,出版社的外编主要由以下人员构成: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在职或退休的编辑等。他们普遍接受过某一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有较好的专业背景,但在编辑加工技能方面,层次参差不齐。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书稿专业把关方面问题不大,但他们没有接受过编辑加工技能训练,不熟悉编辑加工规范,发现问题的意识不强,在文字和体例格式方面的纠错能力较弱。外社在职编辑熟悉编辑加工流程和规范,但由于出版社的出书淡旺季大体相同,其兼职工作时间没有保障;加之各出版社的编辑加工规范细则略有不同,在职外编在编辑加工中很可能习惯性地按照其所在出版社的要求进行处理。退休编辑经验丰富,但其精力无法与年轻的外编相比,且对于一些前沿的学术观点不是太了解。

二、外编的选用标准

图书出版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出版社在选用外编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政治素质过硬,责任心强

图书出版具有文化传承性,社会主义出版工作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编辑要代表国家对图书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和科学性进行把关,自身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必须具有对国家、对社会、对读者、对书稿高度负责的意识。对于涉及政治原则的问题,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和消除书稿中的政治错误,杜绝不良出版物面世。

2.专业对口,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图书出版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知识,而图书是读者查阅和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因此应保证图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般来说,应根据本社书稿的专业分类选择系统学习过相应专业的外编。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图书,如果编辑对该专业内容一无所知,那对书稿进行把关就无从谈起。此外,还要求有相对好的文字功底。有些作者满腹经纶,专业能力很强,但不擅长文字表达,书稿写得晦涩、拗口,不适合读者阅读。这就需要编辑发挥其文字功底,在认真审读原稿、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尊重作者风格的基础上对书稿适度进行润色,使之语句通俗、流畅,易于阅读。

3.业余时间充裕

充足的时间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由同一个编辑用1周和1个月时间编辑完成的同一本书稿的编辑质量是不一样的。目前在国内,专职的外编较少,大部分外编都还有工作、学业或科研任务。有些外编自己的工作比较多,接到书稿后为了在期限内完成,就敷衍了事,未通读书稿,只是对体例格式等大面上的东西进行修改。这样的话,外编初审就无法达到其消灭书稿中的政治错误、知识错误的功效。

4.工作细致谨慎

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一部书稿,不管它是作者多年的潜心力作,还是东拼西凑的产物,其中的疏漏、错误都不可避免。编辑要想把书稿中潜藏着的错误、“陷阱”逐一揪出,尽可能降低书稿的差错率,就需要细致、谨慎的工作态度。面对书稿,编辑要像战士进入阵地一样全神贯注;面对书稿中的疑点,编辑要养成多存疑、勤查证的工作习惯,千万不可想当然地落笔就改。

三、外编的培养

1.岗前业务培训

对外编进行岗前业务培训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了解编辑加工规范。

外编一般都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行业外的外编通常不熟悉出版流程,不懂得编辑加工规范,除了对书稿的专业知识进行把关外,不清楚在体例格式方面应怎样进行修改,他们需要接受全面的培训。而行业内的外编虽然熟悉出版流程,但由于每个出版社对于编辑加工规范的具体要求不同,也需要对其进行相关培训。通过培训,让外编了解编辑加工的主要环节,学会解决稿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如格式体例的统一,数字、计量单位的正确使用等。在进行这方面培训时,应根据业内外编和业外外编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前者可以采用集中统一培训的方式,对后者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培训方式。

(2)学会审稿。

很多新编辑拿到书稿就埋头加工,统一格式、改正错别字,忙得不亦乐乎,改得稿子满篇红,到最后却发现稿子中的主体观点是有问题的,需要退稿或由作者进行大删改。这样一来,前面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成了无用功,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对外编进行培训时,还应教他们学会审稿。拿到稿子先用半天到一天时间浏览一下,看看是否存在封建迷信、伪科学或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一旦发现此类问题,应尽快和社内编辑联系,交由其处理。此外,在培训中应向外编强调,对于政治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等一定要多查证、多存疑。

(3)明确工作职责与相关规定。

在进行岗前培训时,还应向外编明确其工作职责。外编的主要工作是书稿初审,即通读原稿,统一体例,消除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和文字性差错。比较成熟的外编,还可直接联系作者解决编辑疑问。同时,与外编利益相关的付酬标准及审稿期限等规定,也应事先明确告知,以免后期不必要的麻烦。

2.试加工稿件

经过培训的外编可以在社内有经验的编辑的指导下试加工稿件。一般来说,试加工阶段给外编的文字量不要太大。因为一旦错改,社内编辑再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而外编自认为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收入也会打击其积极性。试加工稿件以五万字左右为宜,先由社内编辑通读加工几页作为示范,然后由外编根据编辑加工规范的要求,参照社内编辑的加工样式进行编辑加工。试加工完成后,由社内编辑对外编加工过的书稿进行全面审读,一方面可及时指出外编在书稿编辑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外编的专业能力、文字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定。

外编在刚开始加工稿子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书稿改得越多,越能表明自己工作认真,结果常常将书稿改成大花脸,费力不讨好。因此,在试加工阶段,社内编辑与外编的及时沟通非常重要。社内编辑应将自己在审读原稿中发现的问题与疏漏及时反馈给外编,明确指出哪些内容属于“硬伤”,必须改正;哪些属于“软伤”,可改可不改。对于外编在加工中提出的问题,社内编辑也应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哪些问题是外编可以直接处理的并传授处理技巧,哪些是需要提请作者和责编处理的,尽量避免外编只会提问题但不会处理问题,这样必然会加重社内编辑在复审阶段的工作负担。经过两三次试加工,就可以根据外编的加工质量和对编辑工作的适应程度决定是否可以聘用。

四、对外编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外编考核制度

如果只按照字数结算审稿费,容易使外编只重数量而忽略质量。因此,出版社可根据本社的具体情况对外编审稿付酬标准按审稿质量实施分级管理。外编完成一本书稿的编辑加工后,分配该书稿的社内编辑根据复审时书稿的情况对外编的初审质量进行评判,以确定对应哪一级付酬标准。编辑加工质量好的,可按照最高一级标准支付审稿费;质量差的,可按照最低一级标准支付审稿费。多次合作都只达到最低一级标准的,可终止合作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编辑加工是个细致活,也是个时间活。外编通常是兼职,其每天能编辑加工稿子的时间相对有限,在这一时段内,能编辑加工稿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在给外编分配稿子时,还应对外编的审稿周期作出合理的限定。期限给得太长,一则影响出版社出书进度,二则易使外编滋生拖沓的情绪;期限给得太短,外编为了赶工,无法保证质量。在规定审稿期限时,不可一刀切,应与外编协商,根据其业余时间进行妥善安排。若外编在约定的期限内未完成任务,则应给予一定的惩罚。

2.建立和完善外编数据库

目前,多数出版社的外编队伍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每个社内编辑会有几个经常合作的外编。但一个现实情况是,外编由于属于兼职,其工作状况并不稳定,他们可能会因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升学等而终止合作关系。这对于那些外编资源本就不多的社内编辑来说是个麻烦,培养新的外编需要时间,而成熟的外编却苦觅不得。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社内编辑手里有较丰富的外编资源,但由于岗位调整(如从文字岗转为营销岗、策划岗)等原因,书稿的加工量减少,使得其外编较长时期内没有可加工的稿件,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外编的流失。事实表明,分散管理并不利于外编资源的优化利用。

每个外编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出版社可从全社的层面将各个事业部编辑人员手中的外编资源整合在一起,按照学科分类建立外编数据库。数据库除了记录外编的姓名、年龄、联系方式、所学专业、工作经历等基本信息外,还应设立流程管理专栏,记录外编已加工过的书稿信息(如加工周期、差错率、编辑评价、付酬标准)、正在加工的书稿信息(如收稿日期、计划交稿日期)等,社内编辑可以在全社范围内根据专业分类有针对性地选择外编,真正做到外编资源有效共享。

建立外编数据库除了能实现资源共享外,对于提升外编的编辑加工质量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外编对稿件质量不承担任何责任,所以容易出现责任心不强的情况。对外编审稿付酬标准按审稿质量实施分级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外编注重编辑加工质量,但由于外编与社内编辑通常是同学、朋友等熟人关系,在外编与社内编辑一对一的分散管理状态下,即使外编的书稿编辑加工质量不高,在开审稿费的时候社内编辑碍于情面,也往往按照最高标准支付。实施外编数据库管理后,外编在全社范围内调配,可有效减少熟人关系,社内编辑对于外编审稿质量的评判会更公正、客观,也能间接促使外编提高编辑加工质量。

3.举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

随着出版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一些行业规章和规范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应对外编人员进行长期、持续的培训。可以定期组织沙龙,让社内编辑和外编共同交流、学习、成长,也可以不定期地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培训,还可以由社内编辑根据需要与外编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些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加速外编的成长,使他们的工作更加专业、规范和高效。

4.设立晋级制度

很多人在择业的时候都会比较关注发展平台、成长空间。出版社在进行外编队伍管理时也可尝试设立晋级制度(如普通外编—签约外编—社内编辑),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外编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责任感。出版社可以根据需要定期对外编数据库中的外编工作业绩进行统计、排名,达到规定标准者晋级为签约外编,通过签订合同、发聘书的方式使合作关系保持相对稳定。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优先录用优秀、年轻的签约外编为社内编辑。这对于大部分没有正式工作的外编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出版业现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出版人才队伍的壮大是大势所趋,将经过较长时期考验的优秀外编人员直接吸纳到出版社,既可以缩短双方间的磨合、适应期,又可减少因盲目进人导致的不合理现象。 ry6ECslcd4jFrfYPh0bhgU0C/o/sRAms3eqf+C2DGg52inmvy8Lm+u+GztIrxCW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