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版体制改革时期关于图书质量管理的思考

邹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出版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2003年6月,全国有21家新闻出版单位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此后,我国出版业攻坚克难、锐意进取,逐步实现了转企改制,有些出版单位还实现了上市融资。出版体制改革既给广大出版社带来了机遇,也让各出版单位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出版行业竞争加剧、国外出版机构纷纷进驻的大背景下做好出版质量管理工作,是出版人不断追求和探索的方向。

一、图书出版质量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一)图书出版质量现状

作为出版社主要产品的图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同时,还是要在图书市场上进行销售的商品。出版社要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赢得读者,创立品牌,必须把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三条明确指出:“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四项均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合格”。但从目前图书市场的现状来看,在一些领域,图书质量的四大要素,每一个要素的质量状况都不尽如人意。

(1)内容质量。中小学教辅图书乱象丛生;历史类图书低俗化、戏说化明显;图书缺乏创新,内容雷同,互相抄袭,选题低水平重复。有些图书为了吸引读者,甚至还宣扬不利于国家主权完整、民族团结、宗教团结等的言论,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影响。

(2)编校质量。有些出版单位风行“无错不成书”之说,为了尽快占领市场,缩短生产周期,省却了必要的编校环节,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出版物的编校质量。

(3)设计质量。目前图书市场上的图书呈现出设计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图书为了制造噱头、寻找卖点,故弄玄虚,通过不当包装蒙蔽读者。

(4)印制质量。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出版物的印装质量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就国内而言,有些图书出版企业面对巨大的库存压力,为了节约成本,在用纸用料上“做文章”,这种现象在教材出版中特别明显。

(二)图书质量问题成因分析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也是出版社的生命,是关系出版社能否获得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重要的因素。图书出版的某些领域出现质量下滑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出版单位的出版品种和规模不断扩大,编校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增长,出版节奏不断加快,有限的编辑资源与快速增长的生产能力之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导致一些图书在人手不够、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匆匆进入图书市场。

(2)少数出版单位受追求功利的短视心理驱使,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和短期效应,放松或漠视质量监管,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对图书质量的监管缺乏全局性的考虑,各出版环节虽然有专门的质量负责人,但大都处于“各管一摊”的状态,没有形成全流程全覆盖的质量管理理念。

(3)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编辑是图书质量的第一把关人。编辑责任心强,把关水平高,编辑加工认真细致,工作兢兢业业,图书的质量就有了根本保证。目前图书市场个别领域出现的质量问题,除编辑自身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原因外,很多时候是缺乏责任心造成的。

二、图书质量管理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出版行业转企改制后,身份的转变、竞争的加剧,对出版社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出版社只有将质量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编辑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出版物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营造“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和考核体系

(1)加强出版流程建设,认真执行出版行业制度和出版规范。多年来,出版行业建立了完整的行业规范制度,如《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出版管理条例》、《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等。从本质上说,这些制度和规范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版社在生产图书产品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这些出版活动的根本制度。例如,在编校环节,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在选题策划环节,要将选题论证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落到实处,认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长远选题规划,形成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出版战略和出版格局。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质量控制合力。出版社管理团队首先要提高认识,把保证图书质量摆上议事日程,不是拼命地追求码洋,而是追求质量。要质量立社,把质量作为出版社的生命线。同时,出版质量管理涉及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出版社应努力将不同环节的人员结合起来,营造关注质量控制的团队文化,形成质量控制的合力,充分发挥各环节人员的聪明才智,提高整个出版团队的质量意识。

(3)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标准体系。保障图书的出版质量,出版社是主体,管理制度是手段。首先,出版社必须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编校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出版社应根据近年来图书出版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对自身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充实。其次,规章制度再多、再好,如果不严格遵守、认真执行,管理不到位,保障图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为此,出版社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奖罚分明,同时要根据现实工作不断提高规章制度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出版质量管理最终的执行在于人,图书质量归根结底要靠人去实现,出版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实施质量控制的根本。为此,出版社必须长期坚持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1)职业道德培训。编辑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反映作者创造的科学成果或艺术作品的鉴审、选择和编辑加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并使之向社会传播,以传承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可以说,编辑职业是关乎心灵的职业,需要从业人员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不能为了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放弃职业道德,对图书质量漠然视之。各出版社应以《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以出版法律法规为辅,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培养一批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从业人员。

(2)责任意识培训。在当前出版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出版从业人员的责任变得更加深刻和丰富。不仅要时刻关注政治经济时事,保持敏锐的政治头脑和较高的觉悟,而且要具备前瞻性,了解市场和受众的需要,创造出版物的最高利益,同时还要保持较高的质量意识,提高稿件的出版质量,重视稿件的文化道德影响,为读者负责。因此,出版社应重视出版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培训,使每一位出版从业人员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包括政治责任和文化积累与知识传播责任)、质量责任和经济效益责任都有着明确的定位,为出版社的健康繁荣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3)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是从根本上解决图书质量问题的有效方法,出版社必须高度重视对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的业务技能培训。除了入职初期的基本业务技能培训外,出版社还应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继续教育包括实践性的业务学习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论学习,由此解决编校人员的知识短板与知识更新问题,不断提高编校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编校队伍关注出版界的新情况、新动向,认真研究图书出版新进展、新问题的能力,以此全面保障图书质量。同时,针对出版社大力借助外审外校力量的新情况,出版社应不定期对这些业余编校人员进行编校业务培训,并及时传达编校质量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以达到共同提高出版社图书编校质量的目的。

图书质量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出版工作的任何改革,一旦偏离了质量的轨道必将走向误区。为此,出版单位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图书质量问题,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这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WeTOLPkCebLyLU686qiTanePtLUmfNkxJQu2sCq9zxuya9iDx6DIkP8QKHuY+F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