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村里有个伯爵,是做鲜花生意的,有自己的温室。”十多年前,来自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女大学生桑德拉在一次闲聊时告诉我。当时我正在自学德文,桑德拉是我的语言伙伴,我教她中文,她教我德文。

我的本科专业是英文,研究生阶段读英美文学,德文是我的另一门爱好。之所以要费很大力气学德文,是因为我很早就对德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方面是因为青葱时读过的关于“红胡子皇帝”“卡诺莎之行”“弗里德里希大王”的传说,另一方面是受到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等书籍的影响,再加上当时我对斯蒂芬·茨威格、海涅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于是我在大学里就开始学习这门语言。

不只是德国,我对遥远的往昔和陌生的国度(long ago, far away)都兴致勃勃。和很多“80后”一样,我对世界历史的酷爱还受到《帝国时代》之类电脑游戏的极大影响。后来我开始翻译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算是把个人兴趣与工作结合到了一起。

翻译历史书,最难的是什么?大概要算头衔、官衔、机构名之类的翻译,即为陌生的概念“定名”。我个人遇到的最棘手问题,要算“Prince”一词的译法。“Prince”这个英文词说得好听些是杂货铺,说得难听些则是垃圾箱,它可以用来翻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许多不同概念,包括俄文词“Князь”(Knyaz,王公、公爵等)、德文词“Prinz”和“Fürst”。英译者的工作比较轻松,遇到这些词可以一股脑儿全部译为“Prince”,但要如何把五花八门的“Prince”翻译成中文,中文译者就要伤很多脑筋。举个例子,中文世界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把“Prinz”译为“亲王”“王子”等等,比如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的著名戏剧“Prinz Friedrich von Homburg”常被译为《洪堡亲王》,也有人用《洪堡王子》的译名。 (1) 让我把注意力转向“德意志贵族”这个话题的,最早就是“Prinz”和“Fürst”这两个词的翻译问题。

说到贵族,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大概是英国贵族吧。英国贵族的等级(貌似)十分清晰简单:公侯伯子男(当然还有从男爵、骑士等)。实际上,这是在用中国古代的概念来生搬硬套,英国的“Duke”与“Marquis”和中国的公侯肯定不能等量齐观,何况中国的这些概念在不同时代的含义也不一样。不过,“公侯伯子男”这一套译法已经约定俗成,我对它相当尊重,不敢怠慢。

拿“公侯伯子男”去套英国(以及法国)贵族,问题不大,但如果去套德意志贵族,麻烦就来了。因为诸多原因(比如长期的割据导致诸邦实际上是独立主权国家),德意志贵族的头衔和等级比英法复杂得多,如光是与“伯爵”(Graf)相关的头衔,就有“Graf”“Markgraf”“Landgraf”“Reichsgraf”等。因为有特殊的皇帝选举制度,德意志还有“选帝侯”(Kurfürst)头衔,这是英法没有的。

上述种种问题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促使我开始集中精力去搜寻和阅读“德意志贵族”题材的书籍与材料,逐渐写了一些零星的小文章。大约在2015年,得到世纪文景的编辑章颖莹的鼓励,我开始考虑写一本书来专门探讨“德意志贵族”的话题。也是这个时候,我回想起了多年前的德国朋友桑德拉的话。这引发了我新的兴趣:在今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伯爵”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在共和体制下,德国还存在“贵族”吗?他们的自我认知是怎样的?别人又怎么看他们呢?

这本书算是我几年来阅读和探索的一个小结。我努力对“德意志贵族”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和历史群体做出梳理,尽可能关照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这显然是过于野心勃勃的想法,但我希望尽可能做到客观,尽可能构建某种系统性的阐述,希望对德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会觉得这本书对他们有帮助。我是以译者的身份开始对德意志贵族产生兴趣的,也会带着译者的视角,格外注意词语、概念及其丰富的意义。本书主要是描述性的,不做道德评价。我不会把贵族视为剥削阶级来口诛笔伐,因为贵族作为历史上的社会精英群体,扮演的角色显然不只是压迫者那么简单。我也不会幼稚到相信贵族的世界都是《唐顿庄园》。总之,我拒绝过于简单化的、非黑即白的评判。

这本书分成五部分。首先是“概念篇”,其中第一章是基础性的介绍,包括德意志贵族相对于英法贵族的一些独特之处。第二章介绍德意志贵族的等级和头衔,确定若干概念的译名,以方便下文的展开。对某些译名的选定是我个人的决断,读者想必会有自己的意见。第二部分“历史篇”大致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德意志贵族的生存状态,在每一个新时代降临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与挑战,又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如何确保本阶级生存下去。大致勾勒纵向的时间线索之后,第三部分“社会篇”以横向的逻辑进一步聚焦,按照主题来行文,每一章围绕一个具体主题,介绍德意志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事业与职业。这部分通过史料尽量重现贵族的日常生活,比如狩猎、舞会、婚姻。这是我写作得最愉快的部分,希望读者会喜欢。第四部分“余音”介绍德国之外,比如奥地利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德意志贵族。第五部分“附录”,收录了我在德语世界进行的两次采访,可以算某种意义上的一手资料。在部分章节,我借鉴理查德·埃文斯爵士(Sir Richard Evans)的《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1815—1914)》 [1] 的写法,在开头先通过一个故事(往往是人物小传的形式)来引出主题。

写这样一本跨越漫长时间、广袤空间并且涉猎广泛话题的书,必然会依赖大量已发表的著作和论文。对于我觉得比较重要或者对我帮助较大的几本书,我会稍做点评。在写作过程中,我去了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些地方旅行,对自己书写的话题算是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有幸与国外的德意志贵族史研究者交流,还采访了一位有哈布斯堡家族血统的奥地利贵族。

下面介绍和点评一下我参考的著作当中较为重要的几本。

邢来顺教授的《德国贵族文化史》是目前中文世界里不多见的以德意志贵族为主题的专著——很可能是我这本小书出版之前唯一的一本。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尤其是在结构框架上。邢教授的学术功力深厚,写这样一本面向大众的历史书可谓驾轻就熟。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看看。

但这本书的问题也有很多(或者说不是问题,而是作者对主题的有意识选择和剪裁),因此我才斗胆自己也写一本。首先最明显的问题是,《德国贵族文化史》写到1918年帝制灭亡、共和国建立就戛然而止,对魏玛时期、纳粹时期和1945年之后德国贵族的历史一笔带过,只简单介绍了魏玛时期贵族社团和协会的情况。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只有帝制之下才有贵族,共和国里没有贵族。诚然,魏玛共和国通过立法取消了法律意义上的贵族,在法律层面上不再有贵族,并且法律面前贵族与其他人平等是在帝制时期就实现了的,但要说随着菲利普·谢德曼宣布建立共和国,德国就不再有贵族,显然并不准确。共和主义对德国贵族阶层来说是个沉重打击,但历史一再证明,这个阶层特别擅长应对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改造自己,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事实上,德国贵族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1918年之后的德国历史里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当然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到了21世纪,有的德国贵族已经资产阶级化,但很大一部分德国贵族,尤其是高级贵族,仍然是社会精英,低调地在金融、实业、慈善等领域有所作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20世纪德国乃至世界的灾难性剧变,即纳粹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贵族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本以“德意志贵族”为主题的书,如果不用充足的篇幅来讲1918年之后的贵族史,我觉得是不合适的。

贵族在历史上长期扮演社会精英和领导者的角色,所以德国历史和贵族密不可分。但不能说把德国历史讲一遍,就认为贵族史已经顺带讲清楚了。比如《德国贵族文化史》关于贵族与军事的章节,实际上是叙述了一遍从德意志人东扩、条顿骑士团成立与发展、勃兰登堡-普鲁士崛起直到第二帝国建立的历史。这段历史固然是贵族领导的(或者说贵族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不能说这就是贵族的历史。同样,不能把毛奇、沙恩霍斯特、克劳塞维茨等人的生平和贡献介绍一遍,然后说这就是贵族的军事史或者军事的贵族史。我想,如果要写贵族与军事的关系,更合适的办法是探讨贵族作为一个阶层和群体在历次战争中的经历,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贵族的人口构成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贵族在军官中所占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我会特别注意,我要写的不是德国史,而是德国贵族史。

还有一个问题是,《德国贵族文化史》的某些主题导向的篇章不是历时的,而只是历史的一个横断面。比如“德国贵族的饮食和服装文化”一章的绝大部分篇幅提及的都是中世纪的情况,只是一个历史剖面。当然这毕竟是非常大的话题,如果从古到今的饮食和服装文化都涉及的话,一是没有空间容纳,二是很难权衡哪些时代更重要、需要更多篇幅。我在写作时自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我的理念是,在每一个主题之内,我会尽量平衡地照顾到每个时代。比如在关于狩猎的章节里,我会兼顾中世纪(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等)、近代早期、19世纪和20世纪。

德国历史学家斯蒂芬·马林诺夫斯基(Stephan Malinowski)的《从国王到元首》(Vom König zum Führer)是研究贵族与纳粹关系的名著。作者挖掘了这一时期大量的贵族私人通信、日记和回忆录,对贵族在德国走向纳粹统治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给出了非常负面的评价。他认为对资产阶级、城市文化、自由主义、议会制都抱有敌意(至少是态度冷漠)的贵族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兴起的形形色色“新右派”(或曰保守主义革命)一拍即合、互相利用,为纳粹上台铺平了道路,甚至有大批贵族赤膊上阵,直接为纳粹鞍前马后地效力。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东部和北部的贵族比西部和南部的贵族更倾向于纳粹,新教贵族比天主教贵族更倾向于纳粹,贫穷贵族比富裕贵族更倾向于纳粹,年轻贵族比年老贵族更倾向于纳粹。马林诺夫斯基对贵族的负面评价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尤其是来自贵族群体的批评。比如,我采访的施托尔贝格伯爵认为,马林诺夫斯基为了突出自己的论点,对证据做了选择性的呈现和展示,对不利于自己论点的证据视而不见。

艾卡特·孔策(Eckart Conze)的《德意志贵族:伯恩斯托夫伯爵家族在20世纪》(Von deutschem Adel. Die Grafen von Bernstorff im 20. Jahrhundert)是一部巨著,追踪了伯恩斯托夫伯爵家族的几个分支在20世纪的历史,尤其是魏玛时期和纳粹时期。伯恩斯托夫伯爵家族不算最高层的贵族,而且在北德显得不太典型,比如他们有位老祖宗跟随汉诺威选帝侯去了英国,后来多位家族成员受英国影响较大。孔策研究了伯恩斯托夫家族的几位长子(继承家业,成为地主)和幼子(必须自己打拼)的经历,似乎能够印证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即没有自己产业的贫穷贵族更容易过激化,更容易变成极右翼,更容易接受纳粹。

玛蒂娜·温克胡福尔(Martina Winkelhofer)是哈布斯堡皇室史、奥地利宫廷史与贵族史专家,她的几本著作《皇帝的日常:弗朗茨·约瑟夫与他的宫廷》(Der Alltag des Kaisers. Franz Joseph und sein Hof)、《贵族女性的生活:奥匈帝国的日常》(Das Leben adeliger Frauen. Alltag in der k.u.k. Monarchie)、《高雅社会:欧洲皇室与王室的丑闻和阴谋》(Eine feine Gesellschaft: Skandale und Intrigen an Europas Königs- und Kaiserhäusern)、《我们就这样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家族的命运(1914—1918)》(So erlebten wir den Ersten Weltkrieg: Familienschicksale 1914-1918)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尤其值得推荐的是《贵族女性的生活》,这本书把19—20世纪奥地利贵族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长、教育、恋爱与婚姻、教养子女、社交、道德、孀居生活等)描绘得跃然纸上。

本书能够写成,首先要感谢编辑章颖莹的鼓励和支持,从她那里我充分感受到优秀的编辑是什么样子。感谢她的才智、耐心和热情。我感谢理查德·埃文斯爵士、玛蒂娜·温克胡福尔博士、彼得·蒂利(Peter Tyrie)博士、彼得·祖·施托尔贝格-施托尔贝格伯爵(Graf Peter zu Stolberg-Stolberg)、妮科尔·法拉(Nicole Fara)女士接受我的采访并解答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的孟钟捷教授、南京大学德语系的钦文老师、德国日本研究所(Deutsches Institut für Japanstudien)的高级研究员周雨霏博士、资深编辑王蕾老师审读了全书并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我对他们深怀感激。还要感谢我的多位学识渊博、严谨认真的朋友阅读和审校了部分或全部草稿,或者帮助我搜集资料,对我帮助甚多,他们是(按照姓名拼音排列):陈容宽、郭敬龙、李杰晟、史瀚君、王晓曼、王兴彤、张姝妍、张哲浩、张紫柔、朱钰洁。感谢丁娜博士(德国慕尼黑)、马萤(瑞士圣加伦)和张萍(英国伦敦)帮助我搜寻和购买资料。感谢当初帮助我学德语的桑德拉。当然,书中难免有纰漏,期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1) 关于这种译法是否正确,本书在第二章第六节“侯爵与公子: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了专门讨论。

[1] Evans, Richard J.. The Pursuit of Power: Europe, 1815 - 1914 . Penguin Books Ltd, 2017. Jmc4T8EDawpWwlIjcRsUqKiyOi8vWt56tITWvb9bbl87ZVPr0DKDamu0vvtIR55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