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家庭治疗训练

在博士就读期间,我曾经赴美国布朗大学附属罗德岛医院,接受精神科教授Keitner教授的家庭治疗培训及督导。Keitner教授是一个非常和蔼的美国人。我每天在精神科病房查房,观摩问诊,在单面镜后观摩家庭治疗,进行小组讨论。Ryan教授与Keitner教授一起合写过关于McMaster家庭功能评价模式,以及McMaster系统家庭治疗的书。她对我非常热情,对我的学业和生活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

在Keitner教授及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翻译了McMaster家庭功能评价模式客观评定的量表,并针对中国人群开展了信效度的检验。McMaster家庭功能评价模式是一个全面的评估家庭的工具,包括客观和主观评定两个工具,并且在此基础上有相应的家庭治疗程序和方法。

McMaster家庭功能评价模式和家庭治疗,最早发源地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Keitner教授是创始人之一。他告诉我,他之所以来到美国布朗大学,是因为在加拿大,她就像一条大鱼,在小池里游泳;而到了美国,他就可以在大海里自由遨游。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的基础之上,我作为教员参与了赵旭东老师“一年四季”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这个项目为期两年,每年 4次培训,每次两天。赵旭东老师就像一位严父,对我的学业悉心指导,对我的生活也给予了无私的关心。在观摩赵旭东老师做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中立”原则。正如赵旭东老师在他的德国二师父弗里茨西蒙(《循环提问》的作者)最新中译书《我的精神病、我的自行车和我疯狂的自我组织》的序言中所写到的:“从被动的角度看,有人觉得家庭治疗师的中立好像是不太符合助人伦理,就好像是治疗师不想出力、怕麻烦似的。其实,系统治疗师看似疏离、无为的立场,恰恰是把人当作发展变化的人,激发对方复原力、康复潜能的。20多年来我诊疗过的大量案例显示,‘处人于若即若离之间,处事于若有若无之道’的中国式立场,效果优于直接的干预。比如,面对心怀苦痛或怨恨的咨询顾客、病人,治疗师还可以把‘也许吧’说成‘未必吧’‘难说’,还可以变成问句‘何以见得?’这样的回应,比治疗师‘奋不顾身,跳下粪坑’要好得多。”

我也作为教员参与了孟馥老师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孟馥老师就像一位慈母,无论是在家庭治疗的专业上,还是在生活中,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我的新书《后现代心理治疗——叙事治疗入门》以及《无论走到哪里,家庭总是如影随形——家庭治疗十六讲》,尽管孟老师非常忙,但是她还是抽出时间,为这两本书作序,在此对孟老师表达我深深的感谢! B8yu/vAaHjwBw4cNFE43aGeE13khjOYdimt0G43HroDcIzb87OhzhtWY/46/CY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