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心理学的初次相遇

如果不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我的人生轨迹大概会与今天大相径庭。为了尽早减轻家庭负担,我被迫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早早地开始工作,挣钱、养家。1984年,经过激烈的竞争,我考上了一个医学类的大专。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可能因为那个年代,心理学在中国才重新起步,也可能因为那个年代的医学还是典型的“生物医学模式”,所以,医学心理学关注的重点主要还是围绕着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心理变化对其的影响。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主要看的是“病”,很少看见整体的“人”。不过,即使如此,因为在临床工作中的经历与体验,我确实看到了心理学的神奇作用,因此,对心理学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记得当时病房刚好有一位女病友在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做完所有的术前准备之后没有请假悄悄地回家,以致影响了第二天的手术。当时,医院因为这件事对当班护士进行了处理,大家心里都对病人和医院有不同程度的抱怨,而我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角色原理”,即病人角色缺如、角色消退、角色强化等概念解释病人的行为,从而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很快消除了抵触和负面情绪。

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还结合学习内容,放了一部关于“巫术”的电影,当然,是作为“封建迷信”的反面教材来学习的。但是,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我的情绪还是被那些特定的阴森、恐怖的氛围所影响。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我认为巫术能在我国不发达的偏远、落后地区屡禁不止,与当地老百姓的贫穷、思想落后甚至交通不便等有极大的关系。完全被“巫术”控制,放弃甚至是拒绝医学的救治,导致生命的无谓丧失和身体的伤残,实在是令人惋惜!但是,巫术中确实有心理治病的因素,例如,其中被反复强化的“仪式化”的程序等会给在现场的人营造特定的心理过程和情绪变化,正如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指出:“巫术本质上是一种以对待人的方式来影响灵魂的做法:使他们息怒、改善关系、和解、剥夺权利,使他们服从命令,即利用所有在活人身上证明为有效的一切手段。”“而灵魂和魔鬼只是人类自身情感行动的一种投射而已,他将情感的电荷转向他们,然后在外界世界中再次安排他们与自己内在的心理过程相会。”通过思考和查询资料,我撰写了《浅析巫术中的心理治疗现象》一文,该文最终发表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1989年第3期上。

还记得在实习的时候,来了一位中年农村妇女,因和婆婆吵架之后就失声不能讲话,医生询问了病史,做了相关神经系统的详细检查,然后,开的处方是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我曾经因为过敏反应使用过这个药,所以,对于这个治疗方案迷惑不解,医生没有给我做过多的解释,只让我去取药。在注射前,医生交代病人说:“这个药是专治你这个病的,一会儿,药打进去的时候,会有浑身发热的感觉,如果开始浑身发热,就跟我点头示意,然后你就张大嘴,大声喊,听清楚了吗?”病人看着医生,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之后,医生嘱咐我进行注射,当药物缓慢地通过上臂的静脉进入身体的同时,医生在旁边大声地询问:“热了吗?”病人点头承认后,医生又大声地指导病人:“张开嘴,大声地喊!大声地喊!”病人在医生的示意中,张开嘴,开始好像有点吃力地憋着气,但在医生的指导下继续努力着,终于发出了“啊……”的声音,医生说:“好了,没事了,没事了啊,现在试试看,能不能说话?”……送走了病人之后,医生告诉我,她得的是“癔症”,我用的是“暗示疗法”。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以及责任制护理体系在医疗护理中的运用,心理护理如何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当时,护士们只能接触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术语,心理治疗在国内也没有展开,医院里也只有精神科,接待的也基本上是重性精神病人。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评估心理状况、减轻或消除致病心理因素并促进疗愈等困惑着我们。鉴于对临床护理实践的思考,我撰写了《心理护理重在操作》,发表在《护士进修》杂志1991年第12期上。

确切地说,我学心理学在职业发展上的源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临床实践。回望过去,我知道,当时对心理学有着极大的误解和偏见,想当然地以为身大于心,以为心理学不过是服务医学的辅助学科而已。现在,我明白,心理学与医学一样浩如烟海,它们就像黄河、长江一样按照各自的方式流经不同的地域,形成各自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bG4FhscDO6H6XfDucOAVHE1JPVc9SJBrI/J1u7FH+J6rPYqTqIJunHuxgJX+RM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