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底,我独自去美国休假,见到了2003年认识的朋友张华,她开车带我去拜访杜克大学的David Moore教授,他当时正在通过网络给中国的同行们讲授神经精神分析与哲学。
张华是我的夏令营营友竑波的高中同学,上次见面聊天时她说过一句话:“要一个自己也通过心理咨询变得好起来的人给我做咨询,我才信服。”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她所说的那种人。助人自助,就是要先自助才能助人嘛。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和她的高中同学葛红刚刚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北卡美丽的高速公路上,我们少不了谈起各自的生活,张华问我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我自然又想起了15年前的那个春天。
回想2003年真是个多事之秋,自3月20日开始的伊拉克战争,到后来的每日SARS疫情报告,看电视、听广播几乎成了生活中的必需,感觉上半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战争与灾难之上,死亡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不过,那种紧张与恐慌的气氛也让亲情、友情和爱情连接得更加紧密,与家人之间的书信和电话来往从来没有那么频繁。也是在那个时候,人们对心理问题的重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一次偶然的闲谈中,听一位刚认识的朋友说起现在开始有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培训了,因“非典”停课,好像正在扩招。本来是陪她去报名的,鬼使神差,我也走上了这条路,开始了自己的心灵之旅,生活也从此转变了方向。(摘自2016年10月21日博客)
2003年也是我的出国旅游元年。年初借先生出差的机会,我和他一起去了法国、英国,后来又计划利用“五一”长假去德国。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开始迅速蔓延,几经周折办好的签证到最后关头作自动放弃处理了。重重的顾虑阻止了我们的脚步,我第一次意识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联系得那般紧密……
正当我沮丧之际,营友竑波来上海出差,得知我平日很孤单,就把她的高中同学葛红介绍给我。还记得那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仨在静安公园一个凉亭里见面,听葛红说她要去华东师范大学报名时,我脱口而出:“我陪你一起去吧!”就这样,我把旅费变成了学费,成为上海首批持证的心理咨询师之一。
听说我把竑波和葛红视为贵人,张华兴奋地说:“我一直觉得你干这行和我有点儿关系,那个消息是我告诉葛红的,她当时正在为换工作发愁,我刚好在报纸上看到招生广告,就推荐给她,这个职业是全新的。”
这是我此行最大的发现。有些人就是对新生事物非常敏感,贵人就在身边!
张华说她高中时就知道我了,因为总听竑波说起我们的科普夏令营,让她既羡慕又嫉妒。当时夏令营还是个新鲜事物,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的。我是主办单位的子弟,不知道这个机会有多难得,也压根儿没想到内向自卑的我还是别人羡慕的对象。仔细想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资源。
那次夏令营也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短短 7天的营地生活,让我和竑波等几位营友结下了终生的友谊,每年的营友聚会都是春节的必需。
那年我 15岁,初中刚毕业,喜欢的几位哥哥姐姐都是重点中学的尖子生,他们博古通今,多才多艺,令我大开眼界。我仰视他们,奋力追赶,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我学着他们的样子开始写信,也顺便给考入重点高中的初中同桌写了一封,多年以后,我们成了一家人。
哈,一次夏令营居然搞定了我的一生!再次想起十几年前叶斌老师在邮件中给我写过的那句话:人是需要有一点机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