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科学:夷之长技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史(李泽厚语)。所谓“救亡”,是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受西方列强欺凌,中国人随时面临着亡国灭种之危机,因此,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主题。所谓“启蒙”是说,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告别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需要引入,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民主的政治体制需要建立,人的现代化是“启蒙”的核心内容。

就“救亡”而言,人们很快就找到了西方的“科学”。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仍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据英国著名经济史家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1926—2010)的研究,1820年的时候,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32.9%,这一优势直到1895年才被美国超过。麦迪森的数据测算存在一些争议,但即使考虑这些争议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在西方与中国交手的头半个世纪,中国一直是一个经济大国。然而,这样一个经济大国为何总是败于列强之手呢?原因在于,中国的军事不行,国富而兵不强。兵不强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军事制度落后,另一个则是军事技术落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马上意识到了后者,认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是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而“坚船利炮”的背后是强大的工业以及现代化的科学与技术体系。所以,从1861年开始,清政府中的开明势力在全国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社会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林则徐在1842年的一封信中谈到西人之所以战胜的原因是兵器先进:“彼之大炮远及十里以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之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魏源于1844年出版《海国图志》,书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正式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且把夷之长技规定成“坚船利炮”以及军队建设管理之技。

对夷之长技的深信贯穿着全部的近现代史。这也是中国人民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而所谓落后,就是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对军事技术的推崇,直到今天仍然支配着中国人的强国梦和潜意识。对航母、对宇宙飞船的渴望,仍然几乎是今天的全民共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饱受欺凌、屈辱,对西方军事科技及其背后的现代科技体系推崇有加。这是中国人“科学”观念背后不可忽视的背景。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科技不分、科技混用、科技混为一谈。普通中国人谈科学不由自主地用“科技”一词,可是一旦谈起“科技”其实指的是“技术”。政府也一样。事实上,中国政府并没有“科学部”,只有“科技部”,而科技部则主要是技术部或者技术经济部。如果做一个民众认知调查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中国人所认可的最标准的科学家应该是钱学森,因为他代表着强大的军事能力。人们都喜欢传播这样的说法,一个钱学森抵得过五个师的兵力。 SFidD3itRLGOkY0BLdXyQQD1w5PGxU24IUV561P+mIaw5MQvwd76s1JBXoNZd8v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