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饶毅序

如何回答“什么是科学”,既困难、又容易,既简单、又复杂。

回答这一问题,可以是一般知识性问题,也可以有很深刻的含义。

中小学就开始学习的,是科学。科学工作者每天研究的,是科学。

科学的概念如何提出?人类历史何时有科学?如何判断什么是科学?

科学可以很有创造性,也可以是日常工作,应该是后者多于前者;科学家可能因为很聪明而有成就,也可能很刻苦认真取得成绩,而且后者可能比例高于前者。

这是作为实践中的科学工作者可以马上想到的。

吴国盛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科学的起源和科学的历史,在本书中再度提问并尝试回答“什么是科学”,对于实用主义过分的当下,很有意义。

本书从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讲起,然后追根溯源进入西方语境,以帮助我们理解希腊理性传统与现代数理实验框定之下“科学”的真实内涵、边界和独特性,最后又回过头来落脚于“传统中国的科学”。

作者如此安排论述逻辑和书写结构,透露出这本著述对“中国科学”的关注。换句话说,吴国盛先生不一定是通过这本书对“什么是科学”给出一种自洽而完备的哲学定论,而是回到历史深处,还原并呈现出科学最为本源的面貌,以此引发中国人反思并纠正自己对科学的长期误解。

作为科学哲学家,吴国盛教授并不囿于从各种艰深晦涩的哲学理论中寻找“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在他看来,科学的指称一直都是清晰而明确的,只不过,“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的提出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态等问题。

除了所谓“李约瑟难题”引发中国古代到底有无科学这一旷日持久的争论,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解,其实更多体现于一种功利主义取向。很多人不了解科学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是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然的好奇。还有些人,希望中国“不打好地基就建楼”,急切要求将研究转化为应用,甚至讥笑和抨击基础科学研究。

在此背景下,科学精神一直未能进入我们的文化内核,而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科学所要求的诚实、怀疑、开放、宽容、求真、合作等,也都是中国社会文化建设所亟须的内容。哪怕是在科学界内部,至今也没有解决科学创新所需要的“冒尖文化”与我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冲突。

另一方面,科学和科学家如今已被中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活中,科学也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平常而普通,但中国公众的科学意识依然薄弱。

可以说,吴国盛先生再度发问“什么是科学”可谓恰逢其时。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真正理解科学的来处、发展的历程,跟随作者的思考重新审视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 XRlnXumGrTaE5FKdbAYcKYuSR/f8lqbeQb2xFALxELH1Nh3IrpEYsEV+OyhTVC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